美文摘抄

郭亮挂壁公路

作者:舞鹤衔阳   发表于:
浏览:65次    字数:333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巍巍太行山,连绵起伏如巨龙蜿蜒。站在红石山崖顶上,仿佛能触摸到天空。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粗犷自然。下看,是深渊,令人心惊胆战;远眺,林木翠绿,雾气茫茫,宛若仙境。

  我伫立在“崖上人家”远眺郭亮挂壁公路。只见它如一条飘逸的带子围绕在太行山百米高的峭壁腰间,云遮雾罩,这就是挂壁长廊的来历了。绝壁上小车穿梭而过,游人络绎不绝,挂壁公路甚是热闹。

  是什么让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郭亮村成了“世界第九大奇迹”?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美术基地、影视基地、摄影者和画家的天堂?他们是怎样在这峭壁中凿开一条公路的?奇迹是怎么产生的?

  带着疑问,我探秘了绝壁长廊郭亮洞。

  天 梯

  我的第一站是探访郭亮村的天梯。

  郭亮村,被称为绝壁上的村庄,几百年来,人们居险守峻,在海拔1700米的悬崖峭壁上,过着遗世独居的人生。

  天梯是郭亮村人祖祖辈辈下山的路,始建于宋朝。在200米高的垂直悬崖上,由岩石板和在岩壁上凿出的石坑组成,因为险要而称为天梯。天梯的最宽处为1米左右,最窄处仅容两只脚。天梯共有720级台阶,一面靠山,一面是万丈深渊。

  郭亮村的村民,600年来就是靠攀登天梯上山和下山。村民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背回山里。农家买来的牛犊、小猪都是从山下背上来。待牛犊、小猪长大后,却要绕道30多里经山西(郭亮村在南太行,紧靠山西)地界下山去卖。生活之艰苦,交通之不便利,经济之不发达可想而知。所以,修通郭亮洞(郭亮绝壁长廊也叫郭亮洞、郭亮挂壁公路)之前郭亮村有四难:“娶媳妇难,上学难,看病难,买东西难。”“孩子们每天上学,大人都提心吊胆的。”

  正因为如此,郭亮村在没有修这条挂壁公路之前,村里只出现过一个去当兵的人。其他的人也由于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而无法离开祖祖辈辈的村子。在婚姻方面,郭亮村的男人们只好遵循古老的换亲,即男方家有一个姑娘,就可以和女方家换一个媳妇。要不,山下的姑娘不愿意嫁到山上来,而山上的姑娘又想嫁到山下去,如此,郭亮村岂不绝后了么?

  为使郭亮村的乡亲们不再贫困,为让孩子们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去上学,郭亮村的村民决定自行修筑郭亮挂壁公路。他们决定在百米高的绝壁上,打一条通往山外的隧道。

  自从有了郭亮挂壁公路,天梯已经多年不用了,现在留着是为了给南来北往的游客体验。作为体验的天梯就是从崖顶往下走50米的那一段,50米以后就封锁了,再往下走危险重重,游客想走也不让。

  这一天,我慕名来到了天梯,注意看了看对游客开放的这一段天梯。只见位于崖顶的这一段天梯,路面有一米左右。如果说有危险,那就是路的右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而路边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若是行走中不小心,或是被人一挤,有可能坠入深谷、万劫不复。

  我鼓起勇气,跟着几个游客一起下去体验。走到大约20米左右的地方,正好峡谷中起雾了,只见崖壁上云雾缭绕,并不能见到深邃的谷底,我心里的害怕减轻了几分。正想往下再走一段,这时传来老伴的吼声:“赶快上来了,不怕危险吗?”,话语中透露着焦急。我只好往回走。途中遇到一个高个子男人,他快到我面前时滑了一跤,腿一软就跪下了,还好马上又恢复了原态,想必是心里有些害怕、有些慌张所致。

  天梯的体验虽然短暂,但是也初步体会到当初郭亮村的村民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决心来修筑这条挂壁公路了。

  郭亮洞

  郭亮挂壁公路确实壮观,总长度是1250米,1972年2月开始建造,1977年5月通车。我见到老村长家的展览柜,里面就是郭亮村村民开凿郭亮洞时用的工具:铁锤、钢钎、凿子……还有马灯、安全帽、布鞋……在这些旧物件面前,我仿佛看见当年的“十三壮士”,在老村长(尚在,96岁)和老书记(52岁去世)的带领下,在全村人的支持下,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废掉钢钎12吨,打烂了铁锤4000把。他们手挥大锤,腰间系着绳索,叮叮当当,一锤一锤地敲打在坚硬的红石岩上。这一锤一锤,捶打的是郭亮人的意志;这一凿一凿,凿下的是郭亮人的坚韧。由于岩石非常坚硬,让郭亮人吃尽了苦头,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

  王怀堂是这条挂壁公路的设计者。1974年的一天,他在19号天窗清渣排险的过程中,脚下踩的大石头忽然滑动,导致他顺着陡峭的绝壁坠落深谷,当村民们找到他时,他已经牺牲了。他为郭亮挂壁公路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写到这里,我不禁从心里流出一首歌颂英雄的诗:“太行深处有长廊,峭壁悬崖飞鸟翔。壮士血流山谷翠,英雄业绩续华章。”

  怀着对郭亮洞的崇敬之心,我决定用脚步来丈量郭亮洞,用眼睛来观察郭亮洞,用手上的相机来记录郭亮洞。随着人流我走到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红石崖。我抚摸着坚硬的红石崖,不禁被这条完全用人工凿出的郭亮洞震撼了。

  红石崖是沉积岩的一种,它具有层理构造,由内力作用形成,外表很美,一层一层的,纹理很清晰。著名石头皴画家谭继文夫人高兴兰女士(冬歌文友)和我说:“这就是谭先生笔下的沉积岩,一片一片的,有线条感和运动感,要是不遇三年疫情,我们就去挂壁公路写生了。”我想,如果高兴兰老师的先生看到郭亮洞纹理清晰的沉积岩,一定会为之向往的。

  由于光线有些暗,洞壁上怪石嶙峋。郭亮洞一面靠山,一面靠悬崖峭壁。站在窗口(崖壁上凿出的类似窗口的洞,两个作用,一是施工时通风,二是可以方便将废石料、石渣倒入峡谷之中。)可以眺望远处峡谷的景色。这些窗口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是长方形,有的近似正方形,有的像梯形,而大部分窗口是没有规则的。远眺时郭亮洞的这些窗口就像是悬挂在峭壁上的天窗,颇有特色。

  这些窗口还是摄影时镜头中的好画框,站在天窗前,对面“崖上人家”和深谷中的景色尽入画框,拍摄出的照片效果非常理想,如同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联想到在郭亮村村口看到的几块石碑,上面刻写着:太行写生基地,落款是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菏泽学院写生基地;渭南师范学院写生基地……方知,这里已经是绝佳的写生基地了。

  我继续往前走,从窗口往下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深不见底,雾气缭绕,若是有恐高症的估计会两腿打抖。远处,太行山脉朦朦胧胧,我们仿佛站在云中。我把手伸出窗外拍照,手心捏了一把汗,唯恐将手机落下万丈深渊。

  挂壁公路宽6米,高5米,行走其中,窗外景色挺美,就是洞顶和洞壁的沉积岩色调暗淡、犬牙交错,令人有些压抑。特别是悬在头顶的沉积岩,感觉随时都有掉下的可能,令人感到有些害怕。行走其中,真正的危险还不是这些石头,而是疾驰而过的小车。这应该是在山上度假的客人的小车,应该也有当地人的小车。因为郭亮洞是不允许大车和私家车通过的。所有的旅行团队和自驾的游客都必须统一坐景区的大巴车上山,到了山上就坐电瓶车。眼前一辆接一辆的小车穿梭而过,郭亮洞里有游客带来的孩子在嬉戏打闹,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在蹒跚而行,还有一些单位组织上山来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路面窄,车速又快,真让人捏一把汗啊!

  想拍一些郭亮洞的照片,我也是前后观察,看到没有车过来,才赶紧让老伴帮忙拍几张郭亮洞的照片,以做纪念。

  这时洞中两块荧光板牌子引起我的注意,一块写着“水滴石穿”,一块写着“百折不挠”,这不就是郭亮人的精神么?还有一个打石头工人戴安全帽挥锤的剪影,这不就是郭亮人的形象么?我非常郑重地把它们收藏在我的手机相册。不用多说些什么,这剪影,这荧光闪闪的大字,够我去思索,去想象,去回味了。

  后 记

  我走出郭亮洞,站立在洞口矗立的纪念碑上读着这样的文字:“郭亮村位于辉县太行山南海拔1700米的悬崖峭壁上,80户329口人。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天梯陡险,山路崎岖。全村人过着肩背担挑步步流汗的艰难生活。正因为如此,他们敢于向太行山叫板,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终于创造了世界第九大奇迹。"《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想带领着子孙搬走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受到智叟的嘲笑。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郭亮人就是现代的愚公,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愚公移山精神为子孙后代所赞颂,值得永载史册。

  郭亮挂壁公路通向幸福,通向希望,通向未来。《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郭亮人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亘古以来的民族精神,他们不愧是太行魂!

  2024.07.22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