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我在空军锤炼奋斗了20个春秋。
回望军旅,豪情满怀!我在空军部队奉献青春年华,茁壮成长。我曾经是一名空军航空兵机务人员,放飞过轰-6和歼-7战鹰,而倍感自豪!
十八岁那年,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唱着:“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我带着梦想期冀来到南京市某空军训练基地。为了把自己锻炼成合格军人,在皑皑白雪,冰天雪地里摸爬滚打,操课训练,刻苦学习轰-6维修技术。
我来到军营的第一天,开始琢磨写作,新兵连睡通铺没有桌子,便趴在床铺上写稿。一天深夜,我突发灵感趁着月亮之光,写了一首小诗压在被褥下,早上班长(排长担任)检查内务时,发现我的被褥下压东西(规定不能压任何东西),于是,把被褥丢在外面湿漉漉的地板上。那时,年轻气盛的我差点和班长干起仗来。不过,这次吵架使我出了“风头”,指导员知道我能写东西,让我负责出黑板报。
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军事训练和航空维护技术学习,结业分配到广州军区空军驻湖南某航空兵师,维护放飞轰-6战鹰飞向蓝天。
有着“空中美男子”美誉之称的轰-6战机,是中国空军轰炸力量的核心。一个机组十几个技师和技术员维护保障一架轰-6战机。飞机维护分多个专业,我学习是仪表专业,为了尽快掌握维修技术,每次维护检查,随身携带飞机结构图,保障间隙向师父请教,闲暇时间打开使用说明书及履历本学习,背诵飞机维修数据以及工作规程,力求自己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规范,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
不久,中队领导选我担任文书,当战友们在机场头顶烈日或寒风吹习时,我在单位收发报纸信件和抄写飞行科目,每次用复写纸抄十几份,累得手酸软,有时还要加班出黑板报。中队文书犹如一个大管家,保管整理好一百多人的储藏室,单位物资和个人物品,每天搞好中队几名领导和电视室、阅览室等卫生,送信件到大队部,并取回报刊杂志及信件。我将信件一一送至每一个官兵的宿舍,使大家维护战鹰疲惫回来,看到父母及爱妻、亲朋好友的书信而精神振奋。我还是中队团支部宣传委员,每次团里组织飞行大队和机务大队10个单位板报评比,我和战友制作的板报主题鲜明,文图并茂,富有创意,板书美观,每次荣获第一名。
因为我爱好写作,《空军报》记者来师部授课,我有幸参加聆听。于是,我学着把身边的见闻写成广播稿送往师政治部广播站,几乎每天广播一响就有我的稿件,那时新兵的我在近千人的营院小有名气(营区内有师机关、飞行团、场站和机务大队)。我关心部队发展建设,写了一篇处女作《司空见惯的漏洞》投寄北京《空军报》社,居然在报纸显著位置以1/4版面发表了,当年,被师政治部评为优质稿。鼓励是一种鞭策,因此,我写作激情高涨,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均有稿件见诸报端。
我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到驻地图书馆和部队阅览室博览群书。一分辛勤,一分收获,1988年,《解放军报》举办全军首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我荣获“热心读者奖”,《解放军报》公布全军100名获奖名单中,我的名字名列其中,是全师官兵唯一获奖者,并颁发了获奖证书。好事连连,我写的诗《哨兵》被湖南省衡阳市文联《石鼓》杂志采用,当时主编特意来部队看望作者,发现我是入伍两年的战士,给我赞扬鼓励,年终团里给予奖励。
为了使自己维修战机技术更加精湛,我来到河南省信阳市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深造,系统学习歼-7战机构造原理等维修技能。
在军校期间,我加强学习训练的同时,发挥写作和摄影特长,坚持采写摄影兼顾,带教同学写作摄影,在简易暗房(学员队楼梯下杂物房)冲洗照片,在我的带领下全系写稿蔚然成风,在学院上稿第一。我采写的小品文《解放鞋历险记》在《机务摇篮报》获得特别奖。
1992年,我军校顺利毕业,欣喜地登上南下广州的列车,去新分配驻粤某航空兵师报到,在武昌站上来一女士带着两个小孩,因她买的无座票,便四处寻找座位,我和刚认识的同学让出座位,一路上帮助照顾两个小孩。次日,一大早女士又找到我,要求护送她们去东莞市,我们不辞辛苦坐大巴转摩托车,为保护6岁的小男孩,我的小腿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几经周折帮助女士在东莞市望牛墩找到其丈夫的老板家,而其丈夫外出做工去了。因为她不知道我新部队地址,于是,把我竭力帮助她们的事迹反映到了《解放军报》社,《解放军报》二次以《聂长江,您在哪里?》《聂长江同志找到了!》刊登,原老部队、军校和新部队致信《解放军报》,反映我的学习工作,德才表现,说我助人为乐不是偶然的,一直关心部队建设。
我分配到某团机务中队后,原来特设分队长调离,我是唯一的干部技师。于是,我担当起代理分队长重任,带领数名志愿兵和战士维护保障6架战机。我全身心地投入日常维修工作中,理论联系实践,不耻下问地向技术精湛的老同志请教,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第一次在放飞本上签名时,手执笔特别沉重,生怕维护战机不细致有纰漏。
一次,在炎热酷暑的晌午,暴晒的机场水泥地面温度达到60℃。飞行员出座舱反映,飞机在着陆过程中,突然地平仪不工作。地平仪是飞行员的眼睛,在空中飞行,由于没有地面景物参照,尤其是在穿云、夜航和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员很容易产生错觉,甚至空地倒错,导致飞行事故。因此,必须给飞行员提供可靠的空地指示,帮助飞行员保持正确的空间方位感。地平仪显示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棕色的,用于指示飞机相对于基准水平线的俯仰和倾斜姿态,是飞机上最重要的仪表,号称是仪表之王,安装在飞机仪表板中央最醒目的位置。战机在大海上空做翻滚科目飞行过程中,海天一色,飞行员难以辨别天空和大地,只有通过及时观察地平仪,才知哪是天哪是地,如果地平仪不工作,飞行员若误判,即会发生坠机飞行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飞行编队训练就会受到影响。
我头顶烈日,戴上草帽,穿着背心和裤衩蹲在滚烫、狭窄的飞行舱里,拆御更换一个新的地平仪,打开电门开关还是不工作,证明是连接地平仪线路出了故障。于是,我拿来万能表认真细致地排查线路,经过半个多小时检测,终于排除了故障,地平仪正常工作。我热汗淋漓欣慰的在放飞本上签名,仰望着战机编队翱翔蓝天,乐此不疲。
人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吃香。飞行团政治处主任获知我发表过一些稿件,便把我调到政治处帮助工作。当时师政治部保卫科要对全师飞行员进行一次家访,公费旅游的美差好多人都向往,因为飞行员家访需要写材料,团领导选派我参加,令战友羡慕不已。在师政治部宣传科缺新闻宣传干事时,我又被调到了宣传科,到师机关就压力山大了,每年均有上稿任务,而我只有“半桶水”,没有学过新闻专业。只有摸到石头过河,自学新闻知识,研究琢磨报纸上的稿件,经常深入到基层去挖素材,不耻下问地请教飞行员有关航空知识,每一次抓住跟师领导飞行值班的机会,认真观察了解飞行指挥情况。有一次,我跟师政委高良新(已荣升将军)参加某团歼-6飞机最后一次飞行日(因要更换新机型),我在现场看到师、团领导坚持从难从严,不降低标准,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场景写成稿件《按纲施训无特例》,被《空军报》用花边发表在显著位置,受到师领导高度赞扬。
我只在航空兵师、团机关干了四年,当时“耍笔杆子”的人很吃香,广州几个部队想把我调过去。1996年9月,我从某航空兵师宣传科调到广州空军医院负责宣传工作。我在医院工作还没展开,被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借调到宣传科工作,近五公里路程,每天骑着单车上下班,因为借调人员没有宿舍安排休息,中午只能趴在办公室桌子上眯一会。1997年香港回归后,科长苏社土想把我留在宣传科工作,在与医院协调时,因院领导不同意,我又回到医院从事宣传工作。医院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鱼得水,可以说每一位患者就是一个新闻素材。尤其是急诊科120接来的患者,就是突发新闻。因此我把家里内线电话和手机号码压在急诊科桌子玻璃下面,不管是深更半夜,只要有120出诊就及时通知我立即随车前往。辛勤付出必有回报。每天几乎广州媒体报纸均有我的稿件,医院这块新闻沃土,成就了我高产新闻作者,有人调侃我为“羊城名记”。当年,因为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我宣传有点小名气,无论是医院还是地方人员均向我报料,我及时将他们的意愿报道出去。一位7岁小男孩患先天性心脏病,从湖南衡阳来求医,因家庭贫困筹齐不了医疗费,父母看到病危的儿子陷入痛苦之中。于是,我向院领导建议医务人员向患者捐款救助,不到一天时间就筹足了医疗费,我将医护人员捐款的场景写成新闻特写稿《医生给病人送红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华南版等多家报纸报道。有一位小学生骑单车路过公交站时,不慎被公交车右后轮从身上碾压过去,盆骨多处骨折,生命垂危。她的父母多次找交警和公交公司追讨医疗费未果,后来找到我求助。恰逢六一儿童节,上午我把这一交通事故写成稿件送达《羊城晚报》,下午报纸刊登了这篇报道,肇事公交公司领导及时将5万元支票送到了医院,并承诺负责所有医疗费用。小女孩父母很是感激,塞给我一个小红包,被婉言谢绝了。经我在媒体报道呼吁,为数名家庭贫困急需换肝、肾器官患者筹到了医疗费,使他(她)们起死回生,获得第二次生命。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广州市,广州空军医院是唯一收治非典患者的部队医院,当时我负责宣传工作,积极主动参加抗击“非典”一线采访拍摄报道。在抗击“非典”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是一位“战地记者”,无畏无惧地冒险进入“非典”重症救护室,将广大医务人员医者仁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抢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准确传递给广大民众,及时宣传他(她)们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
在抗击“非典”期间,我采写拍摄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级、军队各类报刊采用100篇(幅)。我和军旅女摄影家沈玲拍摄的纪实新闻组稿《正在抢救中》被《空军报》和《中国空军》刊发,荣获年度空军政治部颁发的“十佳新闻报道”奖。
我在医院工作了10年,不仅扩大提升了医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医院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然而我的个人成长也逐渐进步,“空降”(从空军到陆军部队)到广州军区联勤部某部任团职政工领导。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在空军部队历练成长,为军队建设奉献了20多个春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军营,转业到地方工作。
回首往昔,是部队培养了我自律生活的能力,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锻炼了我统筹协调能力。部队生活,练就了我处变不惊,遇事不惊的风范,养成了如青松坚韧般的工作作风,铸就了磐石般坚硬不屈的坚韧性格。
我从不后悔自己当过兵,为曾经拥有军旅生活而倍感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