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王士友:一乡两“城里”

作者:哈弗大狗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99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53

  我少时不知故乡的地名是啥意思,稍大些,有人问我:你家住哪里?我理直气壮的回答:城里。往往引来对方一阵哈哈大笑。那意思分明在说,一个乡下穷小子,竟说自己住城里,小小年纪如此虚荣。每当这时,我很纳闷,我家就住城里呀,别人肯定是误解了。

  我老家确实叫“城里”,是凤阳县临淮关东南一里许的一个小村庄。明明是乡村,为何叫城里呢?更奇怪的是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村庄同样叫“城里”。我家南面的村庄叫“南关”,分为关北、关南。家的东北有村庄叫“大东关”“小东关”,西边有“西关”,家南的桥叫做“南门桥”,但只有一大大的桥台而久已无桥。

  先说离家不远的那个“城里”。那个“城里”和我老家“城里”有着密切关系。那“城里”离我家几里许,为了搞清缘由,我曾几次去考察。那里四周高,中间平,似有四门,周围高处明显是倒塌的建筑,简单说就是个废了的旧城址。经不断查阅有关资料和书籍,方知那就是蜚声中外的钟离城遗址。钟离又作终犁、终利、终黎,徐之别封,也是江淮之间的方国。先秦时名“童麗”,秦汉以后写作钟离。《汉书,地理志》载九江郡所属县有“钟离”。《括地志》以来史地书言其故城在濠州即钟离城,也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钟离者,当今凤阳县城东,仍有钟离城。

  大约在公元前538年冬,楚吴两国对峙时楚大夫在此筑一城以防备吴国。“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春秋中期以后,吴楚在江淮地区争夺激烈。都以钟离城为要塞,是以经常易手。楚强则归楚,吴胜则归吴,成为两国争夺的前沿。而大多数时候属于吴。据《谷粱传,昭公四年》记载,齐国贵族庆封投奔吴国,吴封他于钟离,就是替吴看守北方的门户。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左传》又记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说明此时钟离为吴灭。2014年版凤阳县志载:公元前518年,“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史记》吴太伯世家亦载:“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吴)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楚)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可以看出,两国大战竟为边境两个小姑娘争桑叶而起。到了公元前473年冬11月,越灭吴,钟离又属越。越灭吴后,江北吴地尽属越。公元前445年,楚又灭杞。这时,越已不能控制江北及淮北,楚东侵,广地之泗上,越以淮上地与楚。于是钟离再次入楚,并一直到战国末年。秦灭六国后,于钟离城置钟离县治,西汉因之,东汉为钟离国都城。

  北魏太和十九年(萧齐建武二年,495年)时,魏大将拓拔衍攻钟离。齐刺史萧惠休登城拒守,袭退魏兵。北魏遂于钟离西筑一城,与南齐对峙,故称“魏城”。既而魏主元宏至钟离,齐将崔惠景等赴救,魏军久攻不克,士卒多死。北魏正始三年(506年),梁武帝命修钟离城,同时令徐州刺史昌义之镇守钟离。同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昼夜苦攻。这时钟离城中军队不过三千,昌义之督率将士,一日战数十合,前后杀伤万计,魏军死者与城平。梁将曹景宗往救,魏军大败,死者十万余人。

  隋朝建立后,在魏城故址建新城,于开皇二年(582年),改钟离郡称濠州,县名仍钟离。大业三年改濠州为钟离郡。隋末又改钟离为濠州。唐武德初,州及县治移濠城(今临淮镇东部),此后钟离城逐渐废弃。现钟离城遗址内有村民居住,在没有撤区并镇前属古城公社,后属李二庄乡,现属板桥镇,这就是我家东北方向的“城里”。我曾清楚记得,上世纪70年代乡里开会时,凡讲到“城里”时必说明是古城大队的“城里”或濠光大队的“城里”,以示区别。

  而我家所在地称之为“城里”,正是北魏大将拓拔衍攻钟离而不克时,为和钟离城对峙,在其西面所建的“魏城”故址。而后,隋朝在魏城故址上建新城,就是后来的濠州城。所以,我家又是濠州故址。我家所在的村叫濠光村,就含有濠州故地之意。又因濠水今叫濠河从我村经过北入淮河,而取其名。古“魏城”,隋时改称濠州,唐宋号称重镇,素有一夫当关,军不敢逼之势。唐末起义军将领吴回守此,唐军数万围攻,“自夏及冬不克”。该城初为东西二城,中为濠水所隔,南宋初年,连南夫作守,乃决濠水于城西,合二城为一。濠州史上多次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战斗。绍兴四年九月,金与傀儡政权伪齐刘豫联合攻宋。十月十四日重兵围濠州。当时钟离城内宋兵很少,一个士兵要守三堵女墙。濠州知府寇宏临危不惧,动员组织全民共同防御。每十人编为一甲,军民相掺,披甲执枪,向外对准来兵,不得内顾。每条通道派二人监守,不准无故上下城墙。寇宏日夜在城上巡视指挥。守城者不敢稍怠。金兵以冲车、云梯登城。寇宏制作铁锤,上插狼牙钉,凡攀梯登城的金兵,均被守城军民以铁锤击退。金兵尸积城下有数尺厚。金齐援兵源源而至,于东门外置数万大鼓,一时齐击,声响震天。金兵名之曰胁城鼓。据当时记载,钟离城东北角女墙被震塌二三十步。寇宏命民众运灰瓶,別修女墙,“指顾之间,墙如旧矣”。金兵以精锐之师利弓齐射,飞矢如雨。寇宏又令张幕布御箭。如是坚守七昼夜。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朱元璋据守濠州,元兵围攻七日未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升濠州为临濠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修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有六门,曰临淮,移风、闻贤、曲阳、清流、涂山。”洪武二年,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七年改临濠府为凤阳府,八年迁府治于新城会同馆,临淮县治此,遂称临淮县城。此后城累为濠水患,屡修屡塌。临淮县城至雍正年间残破不可修,乾隆二十年(1755年)裁县并入凤阳,而城遂废。纵观历史,两千多年的辉煌古国,多场大战,引发时局之巨变,令人叹息不已。那吴楚大战,那魏齐对峙,那越吴干戈,苍桑巨变,纵有史书记载,至今却默默无闻,静静地在史书上沉寂着,等待有识之士去挖掘。

  我家之“城里”在史上闻名不亚于钟离古城之城里,还和古代圣贤在此长期活动有关。据史书和有关方志记载,著名的战国哲学家庄子就曾寓居在我家北300米处的开元寺内(唐代改为开元寺)。而我家西几里地即是濠河古之称濠水。《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言:“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争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再辩:“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定矣。”唐人张由页游于濠上,感慨良久:“观鱼惠子台芜没,梦蝶庄生冢木秋。唯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庄生冢,即庄周墓。《寰宇记》:“南华真人冢,在今(濠)州东三里,相传是庄周之墓”。据康熙十三年临淮县志载“庄子台在开元寺后,唐刺史梁延嗣在遗冢上垒土为台,即庄子墓地也。明嘉靖十五年93岁翁杨荣所建方亭一座。亭内有庄周刻像,前建有南华楼,正房三间,耳房二间,厢房六间,门楼一间。万历年间,临淮知县贾应龙重建。”入清后,此楼复毁。康熙四年,临淮知县命开元寺僧重建。另据《方舆胜览》卷48载:南宋时,开元寺之西便有“梦蝶坊”“梦蝶巷”。世传为庄子寓居之地。其意是庄周在濠州城内“梦为蝴蝶”。明代《中都志》中亦有“梦蝶坊”的记载。又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改为“南华真经”,所以庄子墓又称“南华真人冢”。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游于濠州流连忘返,留下了“濠州七绝”七首,其中有两首是写庄子在濠上活动的:

  《观鱼台》: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逍遥台》:常怪刘伶死便埋,岂伊忘死未忘骸,乌鸢夺得与蝼蚁,谁信先生无此怀。明永乐进士,山东布政司左参政,临淮人郭震以桑梓风景名胜咏《濠梁八景》八首,《濠梁观鱼》《庄台梦蝶》二景与庄周有关。其中《庄周梦蝶》曰:“台锁风霜不记秋,先生高致孰能俦。谈玄不起威王聘,独善难分黔首忧。栩栩庄周俄梦蝶,蘧蘧蝴蝶梦庄周。庄周蝴蝶俱成梦,命付吴山楚水头。”庄惠同游濠上观鱼之后,人们把“濠梁”或“濠上”用来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把“鲦鱼出游从容”逐步引申为“从容不迫”这句成语,把“濠梁”“濠上”作为逍遥闲游之所,悠然自得。庄子惠子濠上关于鱼乐与不乐之争,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几千年过去,也无定论。我想庄子本来就是幽默大师,那或许是逗人一乐罢了。当年他寓居在濠州寺院时,远眺淮水滚滚东去,不舍昼夜,近观月明湖风清月朗,悄然而动的河蚌也在岸边观月,你说,它们乐否?

  唐玄宗开元26年,诏以全国州县各建一大寺院,并以开元年号为寺名。那么濠州“开元寺”在今何处呢?据康熙十三年《临淮县志》文图记载,开元寺在闻贤门之东。按方位应在濠州城闻贤门内攀桂坊,即今临淮关东南,濠光村城里村民组东北处。遗址为一片高于平地的一大土堆。我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那里叫黉学。当时年少,并不知其意,也不知是哪两个字。老人们说抗战前,那里仍有前后廊坊,左右厢房,庭院内有一钟亭,悬挂一大铁钟,这口大铁钟在抗战时竟被日本鬼子切成几块运走了。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元寺旧址挖掘出一个超过一人高的大石碑,上面布满花纹和汉字,那石碑原是废靠在高岗上,下面悬空,天热时很多人在下面纳凉。可能是大家觉得那石碑无大用处,又碍手碍脚的,就发动全队劳力,用擂木滚石的方法,把此碑移到家西南一里地通往南城隍庙一个叫胡家坝的地方作了桥用。那里原本有一石桥,后来石桥毁损,大家就把这石碑搭上桥台当作桥用。这也是城里村和南关村通往临淮关的必由之路。此石碑因体大积重作桥几十年默默无闻,不料前几年竟不翼而飞,至今不知去处。另据康熙十三年《临淮县志》记载,南唐主李昇微时寓居开元寺中,后人称其住过的大殿为“潜龙殿”,饮用过的水井为“龙井”。在开元寺遗址西边有一口古井,不知是不是古之“龙井”。此井废前从未干涸过,井深十几米,井栏黑色石,四周有深深痕迹。我从少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每日或隔日都要到此井取水,全村老少均称此井为“黉学”井。因井在村民承包地中,现被填实废弃。那黑色井栏被安置在村西路旁新发现的井上,但几年前也被盗走。2017年10月,村民在耕地时,在开元寺遗址又发现了一口古井,掘开上面积土,大石板下,一口充满清水的古井重见天日,此井现保护完好。惊奇的是,每发现一口古井,那上面都用石板盖着。这咋回事呢,难道古人集体迁移,怕后人没井用而故意加盖保护不成?如是战争毁城,不可能著意保护啊,村中传说的72面井,还有多少没发现呢?真要感谢古人,感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

  更为惊奇的是我村有两种地形。村中间有一条基本不用的老路,就是凤明公路。路的西边和临淮关接壤,是湾地。而路东则属旱地。这些旱地又非常特殊,遍地是残砖瓦砾,每当生产队集体锄地时,很远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瓦砾碰撞铁锄的声音。这些残砖断瓦不知何年何月积成。而路西则基本无残砖瓦砾,在生产责任制之前,每到冬季,生产队就召集社员到田里拾捡瓦片和残砖,抬至家南的南门桥附近堆倒在河边以作路用和垫脚。那些残砖瓦片上不时见到云状图形和难认的汉字。只可惜无人能识,为种好田一扔了事。大量的残砖瓦砾足以说明,这里在古代肯定是人口密集、建筑如云的繁华之地。劳动之余,社员们除了能捡到很多清代铜钱外,还有不少社员能幸运的捡到金银饰品和金银生活用具。很多人家困难时,把捡到的金银饰品拿到临淮关换钱渡日。

  上世纪7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一日在为生产队耕地时,忽听“咔嚓”一声,铁犁卡住了,两头牛只喘大气,再也拉不动铁犁了。我吆喝着耕牛,退出铁犁,然后用铁锨挖下去,看看是什么,结果挖出几十块大灰砖,明显是一段墙基。由于农活紧张,又是生产队耕地,没有再扩大挖下去。后来,方知这就是濠州开元寺旧址。遗址西高东低,寺东为月明湖,不知何故,我村老少均称之为里城河,而不称月明湖。湖内盛产河蚌,盛夏时我们常在湖中掐莲头,摸河蚌,以此佐食。有意思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遗址的一部分分到了我家,至今仍由二弟耕种。只是修凤明公路(老路)时,因取土需要,遗址积土被挖去不少。信笔至此,叹息良久。

  千年光阴如箭去,濠州旧址惆怅成。

  终于厘清,我家所在地“城里”名副其实,乃濠州故址或称“魏城”旧址。另一“城里”即为名扬天下的钟离古城。真是:

  一乡两城里,千古遗余韵。

  庄周梦蝶处,开元记李昇。

  故城多豪杰,古井润古村。

  月明湖上月,曾掠钟离城。

  旌旗猎猎扬,马嘶萧萧声。

  千帆劲旅过,浪打寂寞城。

  寺钟劫扶桑,碑记无处寻?

  置身遗迹处,拙笔颂故人。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