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古井情思(散文)

作者:寄白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72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13篇,  月稿:13

  这是一口井,一口古老的井——龙湖井,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尚书街(巷)尾与白塔巷巷尾的交汇处。井是干涸的,没了水自然就没了先前的光滑、润泽,昔日的风采已不再。多年前,这里重新建起了一座小小的木栅栏式小亭,它是这口干涸老井的保护神。

  近些年,我隔个三天两头便会来到这里,犹如拜访几十年的老朋友似的看望它。我沿着栅栏式小亭悠悠地转上一圈,重复地却依然一字一句地读着立在亭前的那块碑文:“巷内转折处原有口大井,井成于晚唐(待考证),井内有双环,呈龙虎态势,故名龙虎井。巷也因此而得名,后被讹传为龙湖井。今原址修复,龙湖井得以重见天日。”我又去瞧瞧摆放在亭边的一只仿制的木吊桶,这是当年供人们取水用的。然后坐在栅栏式小亭的石板椅上,嘴里喋喋不休的,旁若无人的与古井叙着旧情。

  往事如昨,一桩一桩历历在目,龙湖井曾留给我许多的美好。

  儿时家住九曲巷,是一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巷,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老城区)中部,巷口(东南端)与文清路中段相接。巷的对面是尚书街(巷),巷尾就是井湖井。在这座城市还没有自来水供应时,附近的居民家家户户用水都是取之于这口古井,我也是它滋养成长的。

  尚书街(巷)的繁忙与热闹都是因为这口古井。每天天一亮,龙湖井旁就挤满了人,男男女女排起长队挨个从井里打水,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妇女们有的从家里搬来脚盆、搓衣板、将井水倒入脚盆后再使劲搓洗;有的将床单被套摊在井边麻条石上,一边用井水浇到床单被套上,一边用捶衣棒不停地捶打着,那叭叭叭的棒捶声和着人群的嘻笑及晃荡晃荡的井水声,组成了一曲和谐优美的交响曲。

  几乎每个早晨我都会出现在井边,不满五岁的我得和姐姐一桶一桶地把水抬回家。每天抬水时,都能看见张大妈在那儿排队,张大妈是与我同住在一个大院的邻居。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张大妈家生活挺艰难的,张大伯生病常年躺在床上,家中两孩子还要上学,张大妈既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又要扶养两个小孩,一家四口光靠张大伯那点困难补助实是难以养活一家人,于是张大妈就去帮别人家挑水挣点儿钱。每挑一担水赚五分钱,张大妈就靠这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成了那个年代帮人挑水的专业户。”

  尽管我还小,但母亲说的这些话仍让我有点感动:“妈,咱们家的日子不是也很困难吗?”

  “就是因为艰难,才需要大家相互帮衬哪。”

  “哦,我懂了。那我能为张大妈做点什么呢?”

  “你少玩点,抽空去替她占个位,排个队吧,这样既可以节省张大妈排队的时间,多挑两担水,又可让她多点时间照顾家人。”

  “嗯,好的。”

  排队很轻松,即使人不站在队伍里,放块石头也是算数的。我可以一边踢键子一边排队, 不必担心有人会插队。张大妈很是高兴,她摸着我的头说:“谢谢哈,难得你这么懂事,这么乖。”

  隔个几天,张大妈就会送一小碗腌菜,或一小块豆腐乳到我家来,我妈一高兴干脆给我下命令说:“以后每天都去,不许偷懒哈。”

  九曲巷的巷尾(西北端)与另一条老巷清水塘中段相接。清水塘巷口也有一口井叫杨老井,井的西瑞正对着小新开路(巷),巷内有一家国营粮油店,当年是专门负责附近居民的粮油供应。

  杨老井也与我有缘,同样有难以忘怀的故事,儿时的我也常在清水塘来回奔波,因为要去小新开路粮站买米买油。杨老井照样繁忙,每天挑水、洗衣的人一茬接一茬。我经过杨老井时,要不喝口井水解解渴;要不蹲在井边看大叔、大哥大姐们排队取水、挑水;要不在洗衣洗被的大妈面前凑个热闹,听她们聊天。

  有一回我走进粮站后,发现粮票不知怎么弄丢了,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粮站,走到杨老并旁时,我坐在井边的一块石头上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身边洗衣的大妈,一位大妈走到我身边摸着我的头:“孩子,你怎么啦?”

  “我把粮票弄丢了,没买到来,母亲还等我的米下锅呢。”

  “哎哟,我当是什么大事。”

  大妈一边安慰我,一边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张粮票塞到我

  手上:“快去,快买米去,别让你妈等急了。”

  我接过粮票破啼为笑,提着买来的五斤米一路小跑地回到家,把刚才发生的事老老实实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贪玩,而是说:“这年头买什么都要凭票,是按计划供用的,你把别人的粮票买米用掉了,别人吃什么?”

  我听后又忍不住伤心地掉下泪永,母亲又说:“给,这是五斤粮票,明天必须去还回人家,还要替妈说声谢谢。”

  打这以后,我对井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恋情。对它一往情深,细细一想,我对故乡这片肥沃土地爱得如此深沉,原来是源自于那一口口的古井。

  有一天我问母亲:“城里还有哪些地方有古井呀?”

  母亲说:“赣州的井多着呢,有八角井,丹桂井,三潮井,花园塘井,东园古井……”

  我听后满心欢喜,一有空闲,我便按母亲的指点,走大

  街串小巷去寻找古井。离家最近的八角井,就在市东北路南端与南京路中段交汇处。金沙井,丹桂井,花园塘井……,十来口井一一遛达一遍之后,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最有趣的当数东园古井,它在姚衙前,桥儿口,纸巷,曾家巷交汇处。众多的巷道里聚集着大量的人群,每天从这口井取水,洗衣洗被,甚至洗菜的走了一波又来一波,似乎比龙湖井还更繁忙与热闹。

  岁月的脚步走得飞快,还没等我长大成人,自来水就流进了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那清澈的,哗哗哗着响的自来水让人兴奋不已。高兴归高兴,却丝毫也没有削弱我对古井的兴趣,反而是越来越浓烈。我开始从书本上了解关于古井的知识。去听老一辈人讲有关古井的故事及传闻,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龙湖井,印象中它很有风度,很强壮,像古战场上戴着头盔穿着铠甲的骑士。井口呈圆形,没有角,是用麻条石砌成的,长年累月的井水泼洒在它身上让它变得光滑锃亮。井的四周也是麻条石铺就,同样是光滑锃亮。占地二十平方米左右的龙湖井还建有一座四角亭,很是气派。亭正中的横梁上,四边各挂有一个木制的滑轮,一根粗大的长长的苎麻搓成的绳子穿过滑轮,两头各绑着一个木吊桶,是专供取水的工具。取水时,先用双手抓住一头的木吊桶,然后顺着滑轮将另一头的木吊桶放至井下,接着腾出一只手将苎麻绳或左或右晃荡几下,井下的那个木吊桶就沉入水中盛满水了。这时,就可用双手交替地一下一下往上扯,扯完一桶又重复地扯第二桶,一担水很快就盛满了。这尚书街(巷)与白塔巷转折处的龙湖井建成于晚唐时期,因井内有双环,呈龙虎态势,故名龙虎井,后被讹传为龙湖井。

  杨老井街,即今新赣南路东段。南连清水塘,北通小新开路。杨老井街无疑缘由杨老井。杨老井又叫巷口井,老百姓俗称为杨老井。其位置在清水塘巷口。名由何来,则无从查考了。有人猜测,是不是曾有一位杨姓老者与这井有什么缘故而得名。清同治年间编著《赣州府志》的编著者曾找过杨老井,却发现“已堙”。(《赣州府志》)只留下关于杨老井的一段记载:“康熙辛卯,郡守朱光圉修复,得古碑为镇宁井。”说明这杨老井之前还有个更古老的名字——镇宁井。

  丹桂井的井名大优雅了,我再次走近它时,当地的居民指着古井上方种的丹桂树告诉我说,你瞧,树上结满桂花,花落入井中后,甘甜的井水配上香溢的桂花,那永就别有一番滋味了,丹桂井因此而得名。

  金沙井在老城区北部八境路巷内,已有上百年历史,井口为方形,红色井栏,井深十几米。井边还设有供奉的“井神”神位,供人们祈求井水长清不断,保佑家人平安。一位老者对我说,你逢年过节时上这儿来看看吧,挺热闹的。

  数量众多古井中,东园古井是较为知名的一个,它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东园古井水源充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几十年来,东园古并不仅是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市民,也成为了附近居民社交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井旁常常是居民们聚集聊天的好地方,尤其是夏日,井里透出一阵阵凉气,还有一个大亭子遮风挡雨,甚是惬意。

  当我对古井的认知越来越丰富时,一股崇尚,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油燃而生。

  吃水不忘挖井人,赣州的古井不止母亲所讲的那些,还有东门井、青龙井、横木井、廉泉井……,共有三十多口。每一口井都养育了几街居民,也养育了一代风流,都有一腔蓄得满满的故事。古老赣州乃是个“多井之城”。

  水乃生命之源,在自来水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井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曾以“市井”表示人口聚居处,也曾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来比喻北宋柳永词的大众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古老的水井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老的水井曾经是这座城市的生命源泉。

  赣州古城,作为江西省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赣州的古城区内,古井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们不仅见证了赣州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传说和故事。

  富裕起来的赣州人早已重塑家乡容貌,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公路,高架桥四通八达,人们正在努力把它打造成文明宜居的旅游城市,我为此感到高兴,感到骄傲与自豪。被誉为江南宋城的赣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昔日的古井又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一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有灵性的,记住它们,它们就会永远鲜活起来。

  2024/9/18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