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川东北农村,有姑娘出嫁后的第三天必须回娘家的民俗,因是第一次回娘家,就叫“走头回”。
走头回来去三天时间,相当于现在的年轻人度蜜月。此时,男女双方家庭刚宴完客,喜庆未尽,一对新人又喜滋滋地走头回,就把稍逝的热闹气氛再度推向小高潮。
冬天的早晨,当肉眼还看不清山体轮廓的时候,新媳妇就笑盈盈地起床了,她利索地生了早火,热好洗脸水,切盼公婆早起洗漱后吩咐走头回的事情。尽管昨天晚上已进行过详尽安排,还得请她亲自将礼品过目、清点,然后才装入背兜,以示敬重和防疏漏。
所谓礼品,是男家送女家族氏户平的“三色”吃食物品,一般以肉、面、糖酒搭配。那个年代的猪是自己养的,男方杀了猪后定要计划好儿子走头回必须的“柳吊子”。柳吊子是屠夫以一根猪肋为宽窄割下尺余长的带骨肉,用棕榈叶串起风干,活像柳树的叶片,再小的“叶片”也少不了八两至一市斤鲜肉,所以足够炖罐萝卜汤。面是平时节余的小麦磨了粉自制而成的挂面,用报纸裹紧,再用红纸条封着。糖酒凭票,如果以白酒或白糖搭配挂面和柳吊子送礼的话,此男方的家庭背景定是有些“来头”。不过,以一小包硬水果糖相随也不会遭到非议,因为那时乡民手里是很少持有副食品票证的。如果女方族氏小,置办礼品就容易些,倘若上了几十烟户,男方家庭就提前几个月准备,少则用一条肥猪砍柳吊子还不够,多则要储备几锅盖挂面。
乡下人是很重视新媳妇走头回的,不仅儿子同行,而且还要公婆护送。如果没有公婆或公婆年事已高不能前往,也要请婶娘或嫂子代行之职,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对新儿媳的称心如意。
吃罢早饭,衣着伸展,满脸溢笑的公婆压阵儿子儿媳上路了,三人替换着背上族礼,踩双脚冻土,淌一身热汗,满足地行进在弯弯的山道上。一对风华正茂的男女紧随娘亲跟前绕后,给娘的心里以莫大的慰藉。
女方家庭也准备充分,老早就燃起柴火,动酥炸,煮晚饭。只听得院坝边鞭炮炸响,老小人等就出门迎客,这时的客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人了。亲家妹庚即奉茶水于亲家姐的手上宽坐于火边;岳丈给女婿装好烟,散零食;嫂子才两天没有看见小姑子,不仅上前掸去身上的尘土,还不移目地从头看到脚,致小妹脸泛羞红。
当晚那顿饭食由女方烹煮,并请来族下的老人和内当家享用,趁此也就把族礼分发了,最后才在一片“啧啧”的赞许声中散席。其实,她们利用这个机会,己经商定了从次日早饭起每家每户待“回门客”的轮次。回门客――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门是也。
次日,亲家母以及女儿女婿由丈母娘陪着,两天时间啥事不做,只去族氏家坐转转席,嗨吃嗨乐。族氏小的吃了这家吃那家,族氏大的就在每套院子吃一顿,再耍上半天。在这半天时间里,族氏视新亲家母为上等客,去圈舍观摩禽畜,火塘边话家长里短,很是融恰亲热。新姑娘则被闺蜜们拥在原来的阁楼,有叙不完的旧情,说不完的私房话,偶尔传出银铃般的笑声,笑声里绽开几朵桃花。女婿则由老丈人陪着转田坎,晒太阳,看远处的青山,听近处的鸟鸣……
第三天,回门客返程了。族下要给女婿起发红包,大都为几角或一元钱,读书的作为笔墨费,务农的视为添置生产生活用具的发财钱。还有另送杂粮、蔬菜种子的,旨在希望早日立业,富贵兴家。给姑娘则多以针头线脑,黄蜡,新旧布片相送,勉励克勤克俭,自食其力。
女儿的母亲把回门客们送过山梁河湾,俩亲家才拉手告别:
“我女儿从小就娇生惯养,手头活路是粗针大线的,也不会办茶煮饭,使不上就重新调教哈!”
“哪里的话哟!娃娃很乖,也有出息,她已是我的养老女了,一定不会亏欠她的,您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才是。”
满心的嘱托,无尽的牵挂,至视野内人影模糊方才转身。
姑娘人生中的“走头回”到此结束,在那偏远洁静的乡村,她是再也无回头路可走了。所以,回家后就重新穿戴好平时劳作的衣帽,洒扫庭除,洗洗涮涮,在院坝里晾几杆花花绿绿,开始过着男耕女织,篱下桑麻的日子……
2021年10月30日于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