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时,《不讨好的勇气》精彩片段接连推送。正值放假,无事可忙,适合追剧。打开电视机,我开启了疯狂追剧模式。老实说,比起第一集、第二集的剧情,吸引我更多的是《不讨好的勇气》这个剧名。
生而为人,讨好与被讨好,谁能完全逃脱得掉?刚转学到宁溪七中的秀雅,因为穿了条红裙子,被部分同学解读为“博眼球”;因与男同学打篮球,被有些同学理解为“出风头”;明明是被老师安排坐在班长身边,却被班上个别女同学视为“眼中钉”。被同学捉弄、欺负的秀雅不但没能得到解释的机会,反而被要求写检讨,甚至被父亲打了一顿。当秀雅被父亲责骂时,她向母亲求救,母亲不仅没有庇护秀雅,反而关上房门。也许,秀雅的母亲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她牺牲事业、熟悉的生活圈、个人爱好、真实感受,只为获得丈夫的称赞以及婆家人的赞美。秀雅之所以在转学风波后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我想与秀雅母亲的讨好型人格有一定联系。
讨好型人格,利他主义,委屈,吃亏,压抑……带着这些厚重的壳,秀雅风平浪静地度过高中生活、大学生活以及职场的前几年。在同事眼中,她是踏实肯干、性格温和、大度能忍的乖女孩。在男朋友眼中,她是宜室宜家的贤惠妻子人选。一次次隐忍,习惯了吃亏,不拒绝,不反抗,秀雅在公司活得像个“小透明”。因为和郑昊谈了场恋爱,明明是凭自己实力获得的工作机会,也被同事们传为“走后门”。同事们渐渐地叫她为“郑昊的女朋友”,而非她的本名“吴秀雅”。
策划案竞选风波里,被抢了功劳的秀雅心中满是委屈,但这时的秀雅没能发起反击。意外邂逅脱口秀,秀雅站上舞台,暴怒式地吐槽,首秀便“炸场”,秀雅兴奋得失眠。与此同时,秀雅说着说着也把自己说明白了,她开始怀念转学前那个自由、洒脱、率性的吴秀雅。卸下伪装,做真实的自己,秀雅终于在办公室里开启了反击。自此,以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吴秀雅一去不复返,带给观众的是一个觉醒的、说真话的、自信的吴秀雅。
目前,我只看到了12集,秀雅的故事还在继续。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想我们的生活中肯定有不少“吴秀雅”。因为是女儿,就得乖巧、听话、懂事;因为是妻子,就得大方、得体、温柔;因为是女性,就得知书达礼、温良恭顺、善解人意。可能从我们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孩提时代起,她们就被灌输了种种不利于女性觉醒的思想。习惯了利他,就会逐渐习惯舍己。曾祖母把她被驯化后的思想传给了祖母,祖母接力似地把这些想法灌输给母亲,母亲接着一丝不苟地传输给女儿。为什么现在有的家庭的母女关系紧张?是因为女儿开始了反抗,不想再受母亲思想的影响,不想再按照母亲的标准生活。说到底,女儿、母亲、祖母、曾祖母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老掉牙的旧思想与日益进化的新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爱有很多种形式。爱是嘘寒问暖,爱是雪中送炭,爱是衣不解带,爱是无私奉献。但有一种爱很容易被大家忽略,那便是:爱就允许她做自己。在我和我的母亲之间,矛盾不少,摩擦不断,前几年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我的母亲总习惯用她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我,我若是达不到她的标准,她便开始道德绑架。一说我不孝,二说我没教养,三说我书白读了。不认同母亲想法的我自然而然会反驳她,把母亲气得不行,但多番争执下来,母亲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仍旧岿然不动。改变不了,影响不了,我举起白旗——投降。母亲的话,我可以认真听听,我也可以假装听进去。如果我确实感觉到不快乐、很压抑、受委屈,那母亲的话不听也罢。
现在,每每与母亲起摩擦,我不会扯着嗓门争个输赢,我更不会找母亲的过错,我只会笑着对母亲说:“妈,我没你能干,没你优秀,成为不了你。你别忘了,我的身体里有一半我爸的基因。”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句话,说道:“你同情谁便会背负谁的命运”。见证父母一路走来,我习惯性地同情母亲,经常站到母亲的立场,一起指责、甚至批判父亲的行为。然而,随着心智的日益成熟,我发现很多事情不完全是父亲的错。不管是父亲还是我做了什么,哪怕是炒个菜,拖个地,母亲看到的永远是我们哪里哪里做得不好,给出的总是否定性的评价。既然我们都做不好,那就母亲你来做吧。可当母亲负责做家务时,她又会开启喋喋不休地抱怨模式。家中氛围可想而知。
今早,我散步回来,一进屋子,母亲就开始向我“告状”。她说:“我说今天上午去地里锄草,你爸不和我一起去。”我说:“不要跟我告状了。爸爸不和你去,你自己想办法。可以骂他,可以拽着他去,可以大家都不去。一回来就告状,以后我不回来了。”爸对妈说:“我一起和你去锄地,一大早就叽叽喳喳,不清净。”父亲和母亲已相处三十多年,彼此早就熟悉,不需要我这个女儿去充当“裁判”或“和事佬”。大人的问题就交给大人。我不想再牺牲我的感受去讨好母亲或父亲。我更不想一天到晚活成父母眼中的好女儿。人活着,有时得长点儿“反骨”。太柔顺容易滋生懦弱。长期以往,既会害了自己,也会伤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