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回到半个世纪前,那是轰动灵璧城乡、感动灵璧百姓的英雄故事。
1967年5月3日,驻灵部队附近一片水深四五米的水塘边,两个农村的孩子在嬉戏玩耍,不慎落入水中。正在水塘另一侧洗衣服、24岁战士糜双品发现后,飞奔过去,跃入水中,全力托起两个孩子游向岸边。孩子被救了,他自己却精疲力尽,沉入塘底,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糜双品,浙江省上虞县人,1943年出生,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4年应征入伍,在南京军区驻灵部队服役。糜双品入伍不到一年,就曾和他的战友出车路过沱河时,奋不顾身地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周围的乡亲万分感激,称赞他们是活着的雷锋。
糜双品所在的部队,就驻扎在灵璧城北约七、八里路的馍馍山里,为此灵璧人都称呼为“北山部队”,当时这支部队颇具神秘感,传言山体已被掏空,常见蒙着黄绿帆布的军车穿梭出入其间,究竟拉出拉进的是什么,无人能说清道明。
部队开追悼会的那天,灵璧城几乎是万人空巷,络绎不绝拥往部队驻地。我们灵璧中学几百名师生一起赶去为英雄送別。山坳松林中,素花玄带,哀乐低迴,到处是臂带白花的人们。我们队员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小伙伴们都哭了……追悼会上还宣布了南京军区后勤部党委的表彰决定,追认糜双品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授予“一等爱民模范”称号。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英雄的崇高和可敬!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我们成立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天二十多名队员也都参加了追悼会。返回学校后,大家不约而同谈起了要为英雄的部队慰问演出的想法。随后,一面和县武装部联系,一面挑选队中较好的节目精心排练。
此时,大伙又产生了一个想法: 能不能为英雄赶排一个节目?那样我们的节目就会有鲜明的特点和针对性,演出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大伙异口同声表示赞同,并说我们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宣传英雄、学习英雄。于是围坐一团,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很快,一个“以歌曲、舞蹈、朗诵为形式,以叙事、歌颂为载体”的表演方案形成了,节目的名字就是《糜双品颂》。
因为是要为英雄的部队演出,且又是要歌颂官兵们朝夕相处的英雄,我想一定要拿出一个像样的节目,一定要有突出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这个节目预案时,我就设想这个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歌曲、舞蹈、朗诵、背景伴音形式相互融合,巧妙地通过英雄舍己救人、颂扬英雄的高尚情怀、人们深切怀念英雄等场景逐一展现,把歌曲与舞蹈表演结合起来,用人物造型把朗诵衬托起来,用伴音为朗诵营造氛围,三者成为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有机整体,这个表演形式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大胆尝试。
《糜双品颂》节目方案既定,即进入紧张的编创阶段。我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节目的框架写了出来,包括歌词、朗诵词以及舞台调度设想等。朗诵词的设计为领群的方式,并确定陈凯任男领,叶丽华任女领。
有的朗诵词还有些记忆:
看到有孩子落水,
他没有犹豫,没有迟疑。
脱下军衣,飞奔过去;
纵身一跃,跳入水里!
这一跳,他忘记了自己,
这一跳,他担起了大义!
这一跳,是当兵的情怀,
这一跳,是战士的豪气……
在节目的脚本中,我写了一头一尾两段歌词,这也没费多大功夫,当时也没刻意非要写得合辙押韵,只要是能表达感情就算达到目的:
啊……
高山齐呜咽,
江河同悲伤!
糜双品啊,糜双品,
你伟大的精神,光辉的形象,
如高山仰止,似江河流长!
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尾部一段歌词只有四句,我至今仍未忘却,而且还能哼唱出自已谱写的旋律:
阳光铺大道,
青松傲长空。
万民齐空巷,
洒泪祭英雄……
歌词写出来了,难题也就接着而来:起初想选已有歌曲的曲谱填词,但选了许多都与情与景不合,很难准确地传递节目的情绪,也不能激发演员的真情实感。在犹豫和无助中,我做了个大胆而近似荒唐的决定:自已谱曲!这对我们一群中学生而言,可谓是天方夜谭:仅凭初中时音乐老师传授的那一点乐理知识,就要作曲,想起来自己都难以置信,确有一种说起来是笑谈、传出去成笑柄的感觉。但既然没有合适的曲谱可供填词,而自己又想尝试着做,而且时问紧迫,急等着排练,焉能知难而退,于是便仗着胆子作起曲来。其实,哪里是什么作曲?就是拿着歌词,酝酿自己的情绪,一边哼唱,一边让二胡手李传鹏记下来,一遍一遍地拉,一遍一遍地改,记不得反复了多少次。李传鹏也和我一起揣摩,遇到不顺畅之处还能说出独到的见解,并建议我尽量少用装饰声,以使歌曲显得庄重,使我受益匪浅。到了晚上,我一个人躲进空荡荡的排练房,如着魔般边哼唱边修改,即便一个装饰音也反复揣摩,直到自己满意方才罢休,最后总算写出來了,我跑到大操场上东边的城墙下,一遍又一遍大声地试唱,此时天已经放亮了。
歌曲写完之后,即投入紧张的排练。舞蹈的编排可不是我能拿得起的。不过队里有几个精灵般的女孩:叶丽华,丁克霞,孟京生,林继芳,赵雪峰,王汉玲,赵玲,李玉皊,卓芝兰,张芳茹等,个个能歌善舞,想象力丰富,悟性极高,理解力特强。她们有的开朗活泼,爱说爱笑;有的内向腼腆,寡言少语……孟京生身材高挑,两腿细长,动作协调,舒展轻盈,飘逸灵动,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似乎就是为舞蹈而生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她。她们发挥集体智慧,你出一个点子,我出一个主意,一段一段地排,一遍一遍地改。排好一段,让全队看一段,听了意见再改,最终排得大气磅礴、矫健刚劲、节奏明快、舒展轻灵,大家看了都非常满意,拍手称赞。看到队员们的这种情绪,我心里就有数了。当时我就想:有这群精灵般的丫头,我们宣传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能给英雄的部队演出,为英雄唱一曲赞歌,小伙伴们的热情非常高,节目排演进行得非常顺利,我心里不免有几分得意。但是,当节目停留在纸上时,往往还看不清不足之处,而一旦立起来,弱点就会突显出来。在排练中有的同学就觉得有的地方氛围渲染的还不够,还不足以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亦有同样的感受,觉得作品偏重于叙述英雄的事迹,而英雄事迹的社会意义,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则稍显薄弱。于是就想增加一段内容,以表达人们对英雄的缅怀之情,表达英雄精神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决意要试一试,以使节目更臻于完美。
当晚,我带着笔和纸,跑到一个早已空寂的教室里,点上如豆的煤油灯开始编写。起初,写了许多标语口号式的“伟大”“光荣”“难忘”“牢记”之类的词语,虽也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但总感觉少有韵味,生硬干吧,缺少感染力,达不到激发情绪和传递情感的效果,很难引起人们的心里共鸣。我沉思许久,也犹豫很久,甚至觉得反正已在排练了,加不加无关大局,有了放弃的念头。但又想到既是决定了的事,既然要为英雄唱一曲赞歌,而且小伙伴们还寄予那么大的希望,若轻易放弃,总觉心有不甘。我记得曾读过鲁迅先生《中国语文的新生》的文章,文中的一句话“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时常激励着我。我决意继续写下去。可做起来又如此之难,究竟是放弃还是该坚持,心中犹豫不决,五味杂陈,进退两难。
我自幼就有一股犟劲,自己认准的事,想做的事,就定要把它做成,决不轻言舍弃。我在莫名的烦躁中,一遍又一遍地翻弄着刚刚写过的稿纸,突然被其中“难忘”二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英雄走了,可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人们是难以忘怀的,将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永远常驻在灵璧这块土地上!——这不正是这个节目的主旨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于是顺着这一思路,一气呵成写下一段朗诵词,其中几句至今还有清晰的记忆:
你走了,留下了感天动地的故事,
这故事,将永留心田!
你走了,留下了无私无畏的情怀,
这情怀,将永驻人间!
你活着,活在灵璧这一块山水田林里,
一山一水,都镌刻你的英名!
你活着,活在灵璧这一片蓝天白云间!
一草一木,都铭记到永远,永远……
那场演出,北山部队的官兵们反响非常强烈。特别是歌颂糜双品的节目,大多队员是流着泪水演下来的,战士也看得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战士们围着我们的队员,有的战士脸上的泪痕还没擦干,情绪非常激动,对节目赞赏有加。自此,《糜双品颂》成了宣传队的一个保留节目。后来,南京军区一些部队为配合学习宣传英雄活动,有几支部队文艺宣传队还到灵璧中学向我们学习取经呢。他们都对我们的节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感觉为英雄做了一件事,为英雄的部队做了一件事,有些小小的成就感,特自豪!
我们做的事很平常,但把平常的事做成了就不平常;我们做的事很平凡,但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一场困难,是一份磨练;一次不懈,是一分收获,我们一群小仪伴就在这平常、平凡中经受锻炼,得到成长。我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伙伴,是他们的教诲和帮助、信赖和陪伴、宽容和不弃,伴我走过那一段令人无奈却又充满激情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