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秋日诗语

作者:鲍安顺   发表于:
浏览:36次    字数:1160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7719篇,  月稿:7872

  一

  秋后,早晚的天气变凉了。

  晚上散步,走过小区前的荷塘,那荷叶清香,莲蓬在风中摇曳,荷花早已谢落。我惊讶,几天前还暑热难耐,正午热浪火爆,早晚闷罐似的感觉,让人痛苦不堪。而秋凉后,我就像换了一个人,在轻风里惬意行走,如同走在快乐的画卷里,置身清秋宜人的天地间。

  白昼下了场秋雨,夜风微凉,让我隐约闻到了秋的味道,那秋意的降临,如影随形。我想,秋凉悄然来临,已经是另一个季节了,可以享受秋爽,欣赏秋景,感受秋情。有人说,春温和,夏炽热,冬凛冽,而秋天很丰富,拥有绚烂,也显出凄美,她像一个谦谦君子,深深地俘虏了我们的心。是呀,夜晚梦雨如丝,窗外花叶局促,像是静待凋零,迷影婆娑。一些果实,俏待枝头,悬成了诗意。我想,一汪清泓可知秋色无边,一片落叶而知天下秋意。这是古人对秋的体味,秋的眺望,秋的深思感喟。

  秋凉了,到处闻到秋天的气息,无处不在。那窗外的空气里,桂花开了,米粒般开放的小黄花,散发着迷人香气,沁人心脾,那是秋的味道。田野上,金黄的稻谷,火红的高粱,成熟的玉米,在收割机的轰鸣声里,让田野上的空气变软,秋气变畅,那是收获的气息,丰收的喜悦。秋凉了,候鸟南飞,我闻到秋的舒飒风情里,藏着肃杀之气。也就是说,那天气逐渐静怡,进而变得薄凉,许多的树木在暖暖的一片金黄后,落叶片片凋零。我想,秋意寒凉了,万物开始凋敝,但是要学会欣赏,犹如人生,或喜乐,或痛怒,都是必经的体验,泰然的风光。我站在秋天的夕阳里,看那余晖洒落在山林间,红叶层层叠叠,绚丽多姿,如梦如幻。我想,那是秋意的辉煌,也是秋意的疯狂。

  有位朋友说,秋天是他失恋的季节,他不喜欢秋天。他还说,他看到被风吹落的枯叶,还有渐渐枯黄的草坪,以及秋水长天的凉意,让他变得多愁善感,整个人就像要被抛弃似的,走进了逃脱不了的心灵陷阱,人生困境,好多天整夜地失眠。我听了说,秋天是唯美季节,也是多愁时光,拥有收获的喜悦,旖旎的风光,却易于让人心生伤感,情思念迷惘。他听了说,他不喜欢的秋天,还因为就要穿上厚重的衣衫,像背负起沉重的行囊,很麻烦地负重而生。他还说,在秋天里,他仿佛看到生灵簌簌飘落,世界在辉煌之后,是一片沉寂。我听了,想了想告诉他,心忧亦忧,心喜则喜,你要走出自我的伤感,失恋的苦意,才能看到秋天的喜悦,丰富的味道。

  他听了说,很多古代诗人,让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融入到了秋天的诗意里,那悲秋之情,远远大于喜秋之心。我听了说,古人羁思秋风,乡愁帘卷,让缱绻心思,化成秋夜的冷月孤悬,星河寂寂,那是历史的人文记忆,不是单调的苦愁。我还说,他们在秋思中,感叹身世飘零,让悲情漂泊成梦,在寒窗外,在心灵的天地间,让我们听见了寒虫切切,雁阵长鸣,还有时光的回味。我说着,忽然感觉身心沉静下来,思想静默,如水落石出。我笑着对他说,心静且喜,泰然自若,才能看见秋天的内涵,它平淡内敛,丰富淡然,超然物外。

  他听得认真,不说话,静静地看着我。我说,我品茗秋天,如饮一杯清水,听一曲清音,拂一指轻风,卷一帘幽菊,展一卷秋情。我还说,这样品秋,那秋在心灵的月光下,是有声韵的,若静水流深,沁人肺腑。那感觉,犹如入唇即化的甘果,清冽温润,滋味鲜美。他听了说,只要内心清静,不受外事外物侵扰,那秋凉的爽心,就会沁透心魂,让他走出人生低谷?我说,是呀,就这么简单,心到身到,如沐春风,润物细无声呀!我还说,要让美好的感觉,悄无声息地驻扎心底,让内心从容淡然,升腾脱胎换骨的气象,其实是很简单的,靠得是想像,也是超脱。

  他听了,突然笑着说,我是在给他做心理理疗,用秋天的文化惬意,来慰藉他受伤的心灵,从而让他脚踏实地,落地有声,感受到秋意的绽放,心的宁静,人生的解放。我听了,哈哈大笑后说,秋意如此,你该如此,我们要好好活着,本该如此!

  二

  秋夜站在窗前眺望,突然想起“秋夜长”三个字。我想,秋夜长,凉意袭扰,姣月素裹,枝叶凋零。那秋夜的凉意里,情思萌生,易于多愁善感。白居易在《长相思》里有一句诗:“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那诗里的秋夜长,是因为思君,那个思君的人,是位弱小女子,她一夜难眠,神不守舍,感觉秋夜漫长,苦苦难捱,心魂反复飞升,无以安宁。记得潘岳在《寡妇赋》里有一句:“神一夕而九升”。那魂飞九升,心神不定,是思念的神不守舍,深藏的人性体悟,有着生命的无边沧桑。

  白居易在《长相思》起句写道:“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那西风起了,月光清冷,如霜华凝脂,让人沉醉,心念丛生。李白的《静夜思》,写出月光静态,也写出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乡愁之美。唐代诗人王勃,有“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那诗里月光,秋天的白露清光,让诗人站在城楼上,绮阁遥望,看夜色澄明,思绪无涯辽阔。唐代诗人张籍写有:“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那秋夜长,与月光有关,与水有关,表达了心生眷念的情怀。元代诗人朱希晦也有一句:“秋夜长,不成寐,床前月光白如纸”,有人说这是另一个版本的李白静夜思,那月光如纸,让诗人夜不能成寐的真正原因,是思念,是渴望,是秋夜变长的难挨忧怀,静思苍茫。

  在《长相思》里,白居易说的小女子,愿作深山木,犹如“女萝草”,“枝苦高”,有着“生在松之侧”的草木心愿。她渴望自己的爱情,枝枝连理,就像天空的比翼鸟共舞飞天,像远方的爱情兽,步步比肩,搀扶行走。此首诗,是写女子的,却让我想起白居易的另一个男性知己,他叫元稹。他们心灵想通,志趣相投,是一世交好的挚友。元稹去世后的墓志铭,就是白居易撰写的,元家给了润笔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据说元稹去世后,很多夜晚,白居易依窗仰望,看深邃苍穹,皓月悬空,让他疲惫不堪的诗心,心生碎念,想到与元稹一起的快乐时光,美好友情。是呀,白居易的星语心愿,是友情的牵挂,心境的平静气清,才让他缱绻闲散时,看着窗外的星月如洗,心思苍凉,情思浩荡。

  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胡奎,他写的《秋夜长》诗里有一句:“思茫茫,秋夜长”。那思意,让人想像美人盈盈,琼楼玉宇,在立秋霜染的遥相思望中,银河迢迢,乌鹊南飞,情思犹如月色罗裳,照见心底的世界,也照亮心灵的家园。金代诗人王郁,在他写的《秋夜长》里描述:“秋风袅袅吹庭树,伤心一叶随风去”,写得无奈伤感,忧思纷飞。明代诗人王弘诲,也在他的《秋夜长》里有一句:“他乡千万里,秋色遥相望”,此诗里的秋夜长,有相隔千万里的乡愁,也有秋夜里的遥相守望,生命渴望。

  三

  王维《相思》诗句“春来发几枝”,在宋朝有人修订为“秋来发故枝”,那句“愿君多采撷”,也有一说“劝君休采撷”,为最初版本。从平仄看,“发故枝”更符合格律音韵,可是诗意变了,诗味也淡了。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王维作品,历来有争议。这也说明,这首诗广泛受人欢迎,传播度极高。

  王维原诗名叫《江上赠李龟年》,那李龟年,在唐代大名鼎鼎,是名乐工,就像今天的大音乐家,闻名遐迩。当时,王公贵族,以能结交他为荣。杜甫曾写《江南逢李龟年》,那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广为流传,记录了诗圣对他的真情实感。事实上,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遇见的不只有杜甫,还有王维。当时,王维听完他的一首曲子后,有感而发,写下了《相思》诗,盛情相赠。

  此诗不同说法,一是劝说红豆是相思之物,虽然美好,却不可贪恋,不要采撷。那诗意里,写的是惜友之情,劝友莫要被情所伤,用心良苦,符合中国文人性格。而另一种说法,像是写给众人的,一句“愿君多采撷”,让我想到“花须折时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句,是劝人及时斩获爱情,莫负年华,珍惜时光。是呀,那表达的情思更浓,有了人性共通的情感,成为美好爱情的圣洁向往。

  我常想,感觉修改之作,语意通透干净,朴实易懂,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而原作,暗示珍重友谊,意味深长,寄托的情思有些沉重,诗意诗味,以及诗的韵律,略显呆板。我想,原版本是友情诗,是写给友人的共勉诗,意境也不够开阔,缺少人性共鸣的震撼。为此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也被明代人编改了。在宋人版本中的《静夜思》原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代人将“看”字改“明”字,“山”也改成了“明”,两字一改后,那明月光,真就明亮起来,让全诗的意境,亮堂堂的,照亮阅了读者的心灵。

  我以为,两首改后的名诗,更胜一筹,没有了阅读的滞重感,流畅许多,有了画卷美、情感美、意境美。那修改后的《静夜思》,像王维的《相思》一样,深思细究,那修改之作,让两位大诗人的生性气质,情感修为,更加练达,没有了沉郁之气,显得清纯直白,朴实无华。

  我想,许多人听到“红豆生南国”,就想到“春来发几枝”,认为那南国红豆,与秋天无关。而品味“故枝”,那故字,指旧枝头,不是春发嫩枝,而是秋天老枝。那红豆,秋天成熟,结荚于秋天的枝头,才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王维在原作里,借秋天成熟的红豆,挂满秋枝,而表达友情,有隐喻,以枝代人,以果思人。而红豆,绝不会结荚于春天嫩枝,那是很难说通的。我奇怪地想,是呀,诗意就是奇怪,意蕴不在于符合常理,关键在于符合人心,才能点亮灵魂,燃烧心智。

  事实上,早在唐朝就有很多诗词名篇,经乐工谱曲后,流传于世。我想其间,为了歌唱需要,也就有了修改之作,将原作改得朗朗上口,明了干净。那原诗,与改为歌的作品,流传度不可相提并论,那修改之作,影响更为广泛。我想,这首诗的诗眼是红豆,是相思,寄托的心灵情怀,写成春来发几枝,诗意盎然,春情勃发。

  王维这首诗,最初并非写爱情的,却被改成了千古传颂的爱情经典。我想,世间真实的,未必最好,而错误的,多说几遍也成真理。有人说,需求为上,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真善美才是真需求,大需求。为此我想,成为主流的意见,更加深入人心,意味深长。所以说,那修改的《相思》诗,辑入《唐诗三百首》中,一锤定音,以假乱真,影响深远。我还想,那美的,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来自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需要更高的发掘创造,更新提炼,最好的,才是真艺术。

  四

  我常想,喜欢荷花,乃人之本性,荷的人文禀赋,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血脉中,已经不可更改。那红色荷花,也称红莲,艳丽妖娆,灼灼鲜华。荷花,到了秋天,耐不住秋风秋雨,更耐不住秋夜白露的侵扰,它会落花伤残,让人怜惜。明代诗人陈献章,写到红莲时有一句:“白露能消物,红莲不耐秋”。有人说那白露,如果指秋天露水,或指节气,与消物二字之意,似乎不太贴意。也有人说,此句里的白露,是指白露茶,与后句的红莲相对应,草对花,茶对莲,相依互生,让诗意更为贴切,字句对仗更加工整,且意蕴和谐一体,天趣合成。还有人说,秋气渐深,草木凋零,白露一过,红花绿草全没了。所以说白露能消物,是说露水几场过后,夏天不见了,那红莲不能耐秋,花儿开得再美,终究挨不过秋天。

  红莲,在秋天意象大变,成了凋零的气象,残缺的风光,伤感的守望。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一剪梅》里写道了“红藕香残玉簟秋”,那词里的诗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渴望云中寄来锦书,在雁字回时,看见月满西楼的残荷风光。那诗里的红藕,并不是藕,实指红莲,就是红色的荷花。更让人心动的,诗人在诗里表述的相思与闲愁,就像红莲飘零冷落,恰似春水一般流淌。那感觉那愁,绵绵而无绝期,让人无可奈何,也让人无法消愁,真道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唐代诗人陆龟蒙,也在《芙蓉》诗中写道:“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诗的题目芙蓉,就是荷,而诗里的红衣,非指红色的衣服,也是指红色的荷花。此诗,借红莲说愁,诗人闲来无事,吟唱鲍照的辞赋,感慨人生的起起落落,心绪难平,愁思纷纭。此时,他在秋风吹来时,看着美丽的红莲,伤残衰败,那秋意悲凉,是诗人万万不能忍受的,那份心意的苦绪,在诗人内心,化成了世事沧桑,红莲落去。

  在中国人眼里,红莲有三种说法,就是红色荷花、女人红鞋子、一种旱稻的名字。从中国人的文化情结,还有人文理想来看,女人以隐雅清静、娴熟美丽称好,那女人的红鞋子,还有旱稻名字,借红莲代称,意蕴美好,充满了生命的情韵,还生活的美丽期待。那荷花,有红荷花与白荷花之分,红莲花红,白莲花白,虽然花色不同,盛开在荷塘里,一样风光妖娆。两种荷花,盛产的莲藕叫法不同,分别叫白莲藕和红莲藕。记得我去白莲藕盛产地江苏睢宁,当地人餐桌上,白莲藕是道家常菜,质细洁白,清脆爽口,甘甜无渣。那白莲藕,个头大,扎地深,难挖出,所以价格较高。红莲藕,味儿涩一点,个头小,有锈迹斑,且扎地不深,容易挖出,所以价钱要低一点。

  那荷的种子,有红莲子和白莲子之分。莲子秋季成熟,割下莲房,取出果实,剥除外果皮,经过干燥处理后,就是红莲子。红莲子再经加工,去了种皮后,就成为白莲子。我吃它们时发现,白莲子易熟软糯,鲜美可口。而红莲子,不易熟,质地硬,略带苦涩味。我读《红楼梦》时,在第五十二回看到了“莲籽红枣儿汤”,那汤中的“建莲”,就是建宁的通心白莲,我吃过,比其它地方的莲子品质更佳,稍煮就熟,即使酥烂了,也保持莲子完整形状,不会变糊,不会散掉,色泽完好清亮,如凝脂,口感清醇爽口,特别好吃。事实上,莲子除红莲子、白莲子外,还有石莲子。石莲子,就是莲蓬熟透后,那自然掉落下来的种子,呈黑色外种皮,吃起来口感坚硬,有老过头的味觉。

  宋代晏几道在《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中写道:“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此首采莲词,全词不着重写莲花,或写采莲女子的外表美,而着重写采莲的环境美,还有采莲女子的心灵美。此诗起句,写一群女子为了采莲,长时期等候莲花盛开,莲花开了,她们便结伴去采摘,那荷塘长满了浮萍,她们要上船,得先轻轻地把它拨开。而诗的尾句写愁,那“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奈朱颜不耐秋”,写出了荷塘实景,也写出采莲姑娘的内心世界,她们怕西风吹来,艳丽的莲花抵挡不住,马上就会飘零。那诗里的朱颜,是指红色的荷花,让我读后,感觉人花合一,妙不可言。

  五

  古人写秋,悲之情怀,远远大于心之喜悦。刘禹锡与众不同,他慷慨陈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说秋日胜过春天,古人感秋悲寂,他却喜悦。接下来的一句诗,酣畅淋漓,充满豪情壮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诗情,让人心灵飞翔,写秋的喜悦,抵达极致。刘禹锡在另一首写秋诗中写道:“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清秋入骨,春色嗾人,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秋的偏爱,浸透血骨。

  读《秋声赋》时,感觉瑟瑟秋意,在声音里,让人心怀惆怅,在沉沦气息中,看见秋的落寞景象。我从诗人铺陈的笔意里,找到秋天悲与喜的蛛丝马迹。欧阳修感于宦海沉浮,心情苦闷,把悲秋主题,写得悲凉,那草木被风摧折,煞是凄凉。可是他也写出了壮阔气势:“奔腾而砰湃”、“波涛夜惊”,他“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写出“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的心意喜悦。那诗意文情里,悲喜复杂,让人神伤落寞,却又激情充沛。

  当代散文作家峻青,在《秋色赋》里,把秋色写得欣欣向荣,景色迷人,秋意浓烈,比春天更富有诗意,也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那文中,柿树像一片火,红遍山洼。那红香蕉苹果,鲜艳可爱,驰名中外。还有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让人欣喜。水晶葡萄,绚丽多彩,晶莹透明……那秋色,绚丽灿烂,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那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奋发蓬勃,气象繁荣。峻青写秋,完全摆脱古人的低沉格调,把一个时代的秋天,写得艳阳高照。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秋的悲喜之情,让世人叹为观止,他是一个为秋而歌的贫困老头,也是为秋而生的诗吟歌者。随便捡拾他写秋诗句,就可以体会到,他襟怀高远,笔力深厚,诗意绵密深长。许多人认为,杜甫是悲秋,其实完全是谬误的。《去秋行》中,杜甫在落木与白骨之哀的诗情中,虽有“战场冤魂每夜哭”的悲悯之心,却表现出“空令野营猛士悲”的生命拷问,悲情之中,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人的眼光和智慧,不同寻常,写悲却不沉于悲情之中,这是杜甫心灵的高度,也是他诗歌的高度。这一点,在杜甫写秋天的另一句诗中,可得印证:“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悲情之中有飘然之象,失落之中有超然情怀。杜甫写秋诗,数《登高》最令人心仪,字字珠玑,声画并茂,情韵丰沛,且是七律诗的典范之作。在诗里,风急天高之下,聆听猿啸哀鸣;在渚清沙白之间,眺望鸟儿飞回;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惨烈中,欣赏“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淡然心态,也是“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从容心境。作为诗圣,他在艰难苦恨之中,繁霜鬓傲,却虚怀若谷,心智高远;他在潦倒贫困之际,举起浊酒一杯,心情潇洒坦荡,气宇轩昂,傲视苍茫。

  秋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一个革命者,她发出的感叹,似乎是悲秋的郁闷之情。其实,对于侠女秋瑾来说,砍头都不怕,她所悲叹的,是封建王朝所统治的黑暗与昏庸,那是至高境界,是对人类的悲鸣,也是革命者共同的歌唱。那心灵奔放的喜悦,超脱于个人的情绪与情感之上,是大爱悲悯。可以想象,秋瑾写这句诗时,她头颅高高抬起,目光里愁云激荡,愤然慷慨,蔑视那社会阴暗,一点也不可惧,内心犹如秋风扫落叶,就要将黑暗,彻底埋葬。

  秋天,在中华人文的笔意间,是丰富的,既有悲伤,又有喜剧性的色彩。落叶箫箫,大雁却成群结队,向南飞去;秋声瑟瑟,中秋的圆月,却高高挂在蓝天上,一望无际的,呈现心灵的海阔天高;晨霜冷凛,而在正午时光,秋高气爽,让人心旷神怡,还有花谷果香,传遍千里,沁人心脾。其实秋天,它是沉甸甸的,不只是粮果丰收的惊喜,更是秋水长天的梦境,是宁静壮阔的画卷,让我们在生存的理想中,乐此不疲,永恒追寻。

  六

  唐代孟浩然诗云:“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写的是秋意情怀,是兴致,也是情致。唐代胡曾也诗云:“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那秋兴多多,让诗人迷醉,情不自禁,兴味盎然。晋代潘岳在《秋兴赋序》里写道:“於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以秋兴命篇。”秋意感慨,因秋而起,文赋也以秋兴命名。现代诗人赵丽宏写有《秋兴》一文,他说他曾坐在江堤上,面对长江、芦苇、雁群,看得灵魂出窍,神思飞扬。他还说,只要你有兴致,有愿望,有勇气,心灵就可以脱颖而出,飞向你想抵达的任何境界。诗人余光中在《秋兴》现代诗里写道:“每一个美得无憾的金日子/临去都签上晚霞的名字”,那比喻,那兴致,是绚丽的感慨,秋意辉煌,诗心灿烂。

  古代诗人,对秋多有兴致,以秋兴为题的诗作很多。王昌龄在《秋兴》诗里写有一句:“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竹。”那日暮时,那西北堂,那凉风修竹,用一个洗字,让人心生凉意,秋意清爽。宋代寇准诗云《秋兴》:“穷秋九月西风高,疏林木落声萧骚。出门长望无所适,唯见空江生暮涛。”写得风声鹤唳,却又秋兴激荡,心潮澎湃。苏轼在《谒金门·秋兴》写道:“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诗人在秋池阁边,闲情多多,秋兴也多多,多得惊了乌鸦喜鹊,让诗人感叹人世苍凉,浮名情薄。明代于谦以《秋兴》为题创作了四首七言律诗,其中有一首写道:“故园黄菊催归兴,老圃丹枫映醉颜。脩竹苦遭窗外雨,朝来也作泪痕斑。”那秋日的情怀和兴会,让人读后,有乐有悲,喜忧参半,情思难忘。

  我最早对秋兴一词,产生浓厚兴趣,缘于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那一句:“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是呀,秋风吹落叶时,人在湖畔,初换秋衣,那感觉是全新的,身心凉了,诗兴也多了。陆游在另一首《秋兴》里写道:“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那借秋兴而作,写出了醉酒后登高远眺的爱国情怀,诗人看着大宋山河破碎,想像着自己曾经穿着铁甲衣,百战沙场,报效国家。在诗里,诗人听见那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心生无穷无尽的愁怨。可是如今,诗人老了,他还要在明天时,去烟雨笼罩的桐江边,选一株丹枫树系牢心灵的渔船,意欲保持自己抗敌的勇气,不朽的气节。陆游是个多趣诗人,他写的多道《秋兴》诗里,也有闲情逸致,人生感怀。比如他写道:“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白头始访金丹术,莫笑龟堂见事迟。”那讥笑人生的写意,隐喻深沉,让人洞悉生命的本真意义,感受生活的许多良知,体恤到人生多变,世事沧桑。

  唐代大诗人杜甫,他寓居夔州时创作了《秋兴》八首,是他七律诗的代表作。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秋意萧森,写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抑郁之心。第二首写诗人在孤城看落日黄昏,坐至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心思忧怀。第三首笔锋一转,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抒发诗心慨叹。第四首是组诗前后的过渡,诗人遥念长安,慨叹朝政世乱,人事变化,社会动荡不安。第五首描绘巍峨壮丽的长安宫殿,早朝时的庄严肃穆,自己曾得“识圣颜”的欣慰回忆。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那曲江上的繁华盛况,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回忆昆明池,想像唐朝当年的国力昌盛,山河壮丽,物产富饶。第八首回忆当年与旧友们,一起共游长安附近的名胜,写出了诗意豪情,奋发精神。有人说,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一个完整宏大的时代乐章,每一首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绪。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诗人暮年的悲凉心境,在他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里,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如歌的行板,秋天的多思感慨。

  七

  一个人背着行囊,独自到乡下赏秋。

  望山峦与江水,看田野与乡村,我内心充满感慨,我就像个羁旅之人,渴望发生故事,看见风景,让一切的擦肩而过,心生眷念。我更喜欢在山岭之间的溪水边,或者走在江河迷津,在那儿看秋,别有一番情趣。我想,迷秋寻津,不像身居闹市,仅仅拥有一方巢居空间,灵动常常枯竭,只能想象着,去看秋品秋,看不秋的山高水长。

  老家有个临津渡,也称临津驿。王安石的一首《顺安临津驿》写得千古迷离,芳华流年。诗人从顺安临津边走过,目睹千树繁花盛开,数行柳色轻盈地随风曼舞。此时,他忽然想起自己新中科榜进士时,曾经与同科及第的士子们,在京城金明池畔,穿着皇帝赏赐的绿衣袍,坐着香车宝马,在游人如织的盛况空前里,招摇过市,风光无限。那诗里,有许多穿红戴彩的女孩子们,纷纷盛装出行,兴趣盎然地争看心仪的绿袍士子们。那些士子们,春风得意,神情潇洒,让女孩们看得喜上眉梢,爱心如潮。我常读这首诗,读出了许多意味来,比如迷恋与迷离的繁华,比如迷失与迷情的寻味,比如迷色与迷秋的津韵。一切都在一首诗里,让我心生迷情,感怀欣然,流连忘返。是呀,我在阅读的不经意间,感觉那些明艳的风光里,有春的芳华,夏的浓烈,秋的辉煌,又不失迷秋寻津的意味深长。

  有副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此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过苏州》,默然契合,相映成辉。我想清风明月,悠然无价,伴着眼前的流水,远处的山峦,让人想像临津赏月的喜悦,秋意感怀的风情,天地成熟的气象。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也仿佛在临津河畔,寻找江枫渔火的心灵滋味,让成熟的秋意,充满了诗韵渴望。说真心话,我特欣赏王渤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种秋意的高爽气象,比草长莺飞更加空灵深邃,比瑞雪纷飞更加生机盎然,那是秋水临津的极致想象,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有人说,宋玉悲秋,李贺哭秋,欧阳修的秋声浑厚、清凉、细致。还有人说,杜甫《登高》里的秋意,如滚滚不息的长江流水,情韵丰沛,气势恢宏。一位文友说,在杜牧《秋夕》里,那坐看牵牛织女幽会的情致,婉约如水墨相思,让人如醉如痴,泪流满面。他还说,李白的秋色梧桐,落叶稀疏,携手两岸猿声,越过重重山峦,把一帘秋风,悄悄地挂在千里江陵的城头。我听了想,一切的写秋情境,犹如秋雾迷津,像“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妙悟,让人神思飞翔,怆然迷茫。

  是呀,秋风萧瑟,秋雨迷惘,秋雾深锁,那秋的朦胧、轻柔、缥缈,像小草尖上的七彩晶莹,像雾散风息时的阳光明媚,像情窦初开少女的娇羞红晕,像车幔轻卷的精灵,一切的秋意之美,让人身临其境,欲罢不能。宋代李宏模有“碧玉云深,彤绡云薄,芳丛乱迷秋渚”,唐代孟浩然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都是寻津觅渡的感觉,也是寻津探慧的意趣,让璀璨的秋天充满磁性,欲火重生,让我仿佛看见一只火鸟,神秘地于临津水畔,放飞羽翼,唱着歌谣。那感觉,像看见夜空精灵,悬念成忧思,心生陶醉的火焰,小海妖般开阖的银光。我想,人在清秋,在临津河畔,渴望看见飞虹高挂,怀揣桂香秋意,醉色于风光,陶醉于星河的神秘,梦乡的思念,痴情的流香。是哟,那心思的谜底,是被秋意吞噬了的生命苍茫。

  我想,秋如童话,我常播放着轻音乐,那轻柔弥漫的声韵,让我心绪安详,惬意地享受着慢生活。那音乐,让我的每一根神经,一点点得到润色,如迎风招展的舞蝶,活灵活现。更多时候,有一丝凉意夹杂着雾气,从临津的树林里袭来,让我打了一个寒颤。此时,我努力把心灵打开,在秋雾里寻找神清气爽的感觉,渴望看到更浓的秋雾,毫无征兆地来到,就在我的身边,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八

  自古写秋,诗人们心境不同,诗情也迥然不同。有悲有喜,有静有动,情韵洋溢,深藏爱意,那种对秋的爱,或者说情绪,在我阅读时,让我看见秋意丰沛,隐密的人文氛围,如清风拂面,似闲云野鹤。我在秋天,读秋天的诗歌,那秋意深长,让我绵密的思绪,伴着秋风,也意味深长,犹如置身闲暇时光,思绪稠密,百味丛生。其中,有秋的清爽,秋的旷达,秋的畅快豪情,绚烂夺目,让人心驰神往。

  范仲淹写秋,极为精致,有细腻的语言,充沛的情韵,纷纭的意象,悠然超脱,像似八面生风:“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我喜欢范翁,他的旷世情怀,超逸诗情,在这首写秋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我想象,在诗人眼里,秋色连波,斜阳接水,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思家乡愁,生发边关豪情,如万丈秋情,壮怀激烈。

  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写秋佳作。在诗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明月松间静照,清泉石上清流。绝妙的情韵,清新的气息,似乎不只是写秋了,那深藏在秋意中的,干净爽朗,怡心气息,悠然天成。诗中,还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描写的时光风情,让我想到渔舟唱晚的风光。诗人并不是一味写景,诗情在最后的随意春芳歇里,感慨王孙自可留的深省。那诗意,看似有心灵的失落,却让一份秋情,一缕真爱,变得意味深长。

  张籍在《秋思》里,凭借洛阳城的秋风,渲染出“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沉重心境。他唯恐在家书中,“有话说不尽”,是担忧,也是牵挂。试想,诗人在行人临发之时,拿回家书来,又开封查看,那种情景,真是让人心痛,又无限感怀。那是生活写照,妙笔生花,让秋意之情,寄托人性本真的面貌,爱之真实,入木三分。这让我想到,王维在《秋夜曲》中,也表达出销魂之爱,令人心生眷恋:“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在银筝奏演的深秋长夜,诗人长久不舍地拔弄琴弦,心怯空房,不忍归去,这是秋夜时光的儿女情长,也是生命相依的无限惆怅。

  孟浩然写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出开阔秋天,有一丝悲悯清冷,那是喜悦,也是轻愁,让莫名的亲近时光,弥漫出天地间的人文大情怀。杜甫《登高》诗,是写秋的典范作品,在风急天高之时,聆听猿啸悲哀,看渚清沙白,眺望鸟儿飞去飞来。更不用说,诗里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那种至高的人文大情怀,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豪迈心境。杜甫苦恨霜鬓,他在潦倒新停浊酒杯时,生活极为艰难,却心生大爱,心智超然,让放飞的秋情,汇成了人间浩歌,至极真诚。

  李白的《子夜秋歌》中,有长安一片月,也有万户捣衣声,那是秋风吹不尽的喜悦风情,也是总是玉关情的回味深长。杜牧的《山行》,把秋写得人尽皆知,那停车坐爱枫林晚时,霜叶已是红于二月花了。这秋情,与李白一脉相承,让秋意的浪漫,渗透了中华人文的骨髓深处,芳香万古,不绝如缕。我想,诗心永恒,秋天如梦,诗人用诗情拥抱秋天,是天地的喜悦,人文的造化,让江山如画,那些生命的天籁,激发如烟,让秋意连绵,亘古如初。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诗语 秋日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