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蔡宝鑫:与爱偕行——小女子写出“散文化日记体”大文章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8次    字数:354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母亲一周年祭的时候,锦州市中心医院李英梅将自己刚刚出版的散文集《我心安处》,轻轻放在母亲的墓碑前。此时,阴霾已经散尽,她在阳光的照耀中转身,继续走她的路。她说:阳光里其实都是母亲的目光,就是那样的目光,让我温柔且有力量!

  母亲如山:凌晨五点的蒜茄子

  李英梅的母亲,终年73岁。“73载寒霜四季,73年勤俭质朴,倾尽血汗,心底无私,她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儿女与伴侣;万千委屈,默默承担,她的世界很大,大得能容下常人无法承受的所有痛苦……”

  李英梅有两位哥哥,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父母离婚了,母亲带着兄妹三人生活。白天的时候母亲去葫芦岛跑通勤,早晚还要做些小生意贴补家用。大概是凌晨四点左右,母亲悄悄起床下楼……

  母亲,无时不在。刺耳的手机铃音,划破凌晨五点室内寂静的空气,李英梅迷迷糊糊中按下接听键,是母亲:“我给你拿了蒜茄子,正在去你家的路上……”母亲已经70多岁,因为前些年腰椎受过外伤,落下了病根,腰椎畸形愈合,严重变形,腰疼成为常态,且体型肥胖,心脏功能也不是很好,往往走一百米就要坐下来歇息,上二三层楼都会气喘吁吁。“妈,你在哪?别动,在那儿等我,我现在就过去取。”见到了母亲:“蒜茄子,还有刚刚做的带鱼段,我还给你们煮了几个鸡蛋,热乎的早上吃吧。”母亲转过身,开始往回走,明显缓慢的步子,略有些蹒跚,偶尔走过路面浅浅的积水,鞋面溅上了泥点儿,那积水的面上现出一圈圈的涟漪……李英梅眼中有了泪花。

  李英梅排行最小,却一直是母亲的骄傲。从读书、考学、就业,都是母亲引以为荣的谈资。每每她报道的事情上了电视、登了报纸,或者文学稿件在哪里发表,母亲都要定时收看,并给她打电话专程表扬和反馈意见。2019年,医院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她组织编印了一本医院身边先进典型事迹书籍。母亲获悉后,兴致勃勃地向她索要,并仔细阅读。最后,母亲问:“为什么没有我女儿你的事儿呢?”李英梅知道,母亲想看到更多关于她的事情。

  李英梅想:“母亲一定愿意看到我能够出一本自己写的书,那应该是更值得母亲安慰和自豪的。”

  于是,就有了这本散文集《我心安处》的面世。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李英梅的心安之处,是亲情的隽永,更是于文字中对母亲永远的怀想……

  半读时光:与女儿共成长

  李英梅的“半读时光”,就是陪伴女儿读书,自己写作。

  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李英梅去北京进修,半年的学习时间,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过一次家。当她风尘仆仆回到家中,婆母抱着女儿来开门,扎着羊角辫、穿着小花袄、摆弄着手指的女儿,喊了一声:“阿姨!”当时,泪水夺眶而出,“宝贝,对不起,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我缺席了180天。”

  伴读的时候,租住的地方是个“蜗居”,小得只有30多平米;陋室,简陋到没有电视,没有洗澡间,没有大餐桌;高大上的“油烟机”是丈夫DIY的一个简易的排风扇……

  伴读的母亲们,大多有着坚强的性格,像个女汉子,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骑着电动车,背后带着娃儿,娃儿的背后背着大大的书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飕飕地往来穿梭,还会在寒风中发出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欢笑;而内在还要有细腻的劲儿,还要弄懂并尊重孩子们的青春,她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倾诉和交流,她们开始渴望一切美好的事物,但又不能理解有些时候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画面,所以会困惑,会痛苦。作为父母,不能急躁,不能忽视,更不能责难,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倾听。有的时候,也会想:孩子,除了爱你,我无能为力……

  在给女儿找寻咖啡店面的时候,手机骤然响起:“妈妈,你在哪?”“我在给你买咖啡的路上。”“妈妈,刚才听到同学说,外面下雨了,我不喝咖啡了,你回来吧!”“专心学习,管好你自己,我也做好我自己,好吗?”李英梅的心里非常感动、安慰,女儿懂得感恩,懂得惦记。

  在女儿初三这一年,她的学业很紧张,为了激励她,李英梅坚持天天写“夜记”,也是想对女儿有个积极的影响,毕竟在她努力付出辛苦的时候,作为父母,没有虚度时光。疲劳休息的间歇,偶尔给女儿读一读,既是一个自我检验文字的过程,也不乏是对女儿情感与情操的陶冶。散文集《我心安处》所收93篇文章都来源于“夜记”,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渤海大学教授林喦评价这一现象时说:“从学理上讲,日记体文章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但从李英梅的93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把她自己每一天或者是每一次的个人行迹、个人行迹中对生活周边的观察,对人与物、景与情的描摹和抒怀,都用散文的形式极尽能事地进行了记事、写人、状物、写景、记述活动,可以这样说、凡是她自己在一天里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成为她写作的内容,从这一点上看,她完全遵循着日记体的写作规则,也许李英梅自己也没有想到,她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用散文体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已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也使她创造了散文化日记体的文体模式。”

  生活和弦:爱与婚姻

  有一年秋天,李英梅去北京进修学习,第一次,一个人,要在陌生的城市住上一段时间,丈夫又高兴又担心。当时他们拿着大大的行李箱,是手拎那种,来到了北京。出了北京站之后,因为东西过重,皮箱的皮带一下断了,丈夫便用一侧肩膀扛起来,一只手扶着,另一只手拉着李英梅,挤地铁、穿马路、找住所……费了半天时间,他们终于来到租住的房间,丈夫放下行李,先去和房东阿姨套近乎,拜托照顾,然后各路熟悉地形方位,回头一一告诉李英梅。一切安排妥当,丈夫坐到床边,一边擦汗,一边嘱咐:“别太节俭了,想吃啥买啥;学习的空闲,能去哪玩玩就去;没钱了告诉我,我给你寄……”丈夫没有耽搁太久,要赶晚上的火车回去,当时他们租的房子是12楼,李英梅送丈夫到电梯口,说什么也不让她再送了,就这样,他在电梯里,她在电梯外,他一边挥手一边含着眼泪微笑,随着电梯门缓缓关上,他回了锦州,李英梅留在北京,但就是那样一个镜头,成为了记忆中的永恒!

  他们没有豪宅别墅,没有百万豪车,也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你侬我侬,没有甜言蜜语,也没有轰轰烈烈,但就是这样,他们的爱情,平淡真实,是褪去铅华的朴素淡然,让人赏心悦目。婚姻20余载,有鸡毛蒜皮的争吵,有灿烂会心的欢笑,有孕育生命的惊喜,有家务繁杂的焦虑,有发自真心的呵护……如此种种,回想起来,都是美妙动听的婚姻和弦,那是爱情。

  使命担当:永远的诗与远方

  无论在护理、纪检、宣传、党务等工作岗位上,李英梅都竭尽全力做好所有。

  在护士岗位上,氧气筒比李英梅高半头,一排排放在水房边上,有患者需要,就要把那个大家伙搬到患者床边,一个人。偌大的氧气筒,后来在她手里,根本不算事,轻松搞定,年轻白嫩的小手磨出茧子。20岁的时候,从没有碰过工具的她,竟然因为经常为病人吸氧,而学会了使用扳子,很多氧气筒在打开阀门的时候,都需要用到。大家可以想象,矮矮的小女生,拿着大扳子,踮起脚,仰着头,抿着嘴,和氧气筒较劲,这是她在那一时期经常的状态。

  李英梅热情开朗,心地善良,对业务更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曾经连续3天不回家,值班、学习、帮助患者,同事和患者都非常喜欢她,她也乐此不疲,甚至在怀孕8个月的时候,还跑来跑去,一个班次连续抢救心梗患者4人,累得几近虚脱,人们看到的仍是淡定安然的笑容。

  2008年,经锦州市作家协会推荐,李英梅来到辽宁文学院进修学习,成为第六届新锐作家班的一名学员,开阔了文学视野,向作家方向努力的梦想开始萌芽。

  回锦后,她更加勤于笔耕,开始向《锦州日报》《锦州晚报》《辽西商报》投稿,当她的文字以铅印的方式见诸报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成为滋养梦想的养料。

  后来,李英梅到医院组织宣传部负责医院的宣传工作。她将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充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工作和业余,手划“新闻”与“文学”两只桨,并逐渐成长起来:建国70周年,她率先在锦州地区医疗行业中组织策划大型快闪活动,引起轰动;以医院一名医生的真实事迹为素材,编写微电影剧本《妈妈》,仅仅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剧本创作、组织拍摄、后期剪辑到上线传播,被“学习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级平台发布;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她编写舞台剧《在路上》,登上锦州市文化党课的舞台,并在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戏剧展演中荣获三等奖;在医院开展先进医务人员评选中,她把典型事迹编辑成书,成为医院工作中宝贵的资料;后来,她加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她的心中永远都有一颗火热的太阳,阳光照耀着每一个角落,滋养着积极向上的花朵,在心灵之泉边盛放……

  李英梅说:“在文字的道路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都会一直走下去,走到最深处……”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