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陈荣:老家的船

作者:傲雪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751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7篇,  月稿:7

  有首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吃块糖年糕”,老伴曾一次次哼着它哄小孙女睡觉。有所谓触景生情,每当我听到那首童谣,也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老家的船。老家的船用木材制造、体量不大,大的载重近万斤,小的仅二、三千斤。船的构造、设施比较简陋,船头、船舱、船尾,锚链、竹镐、跳板、平几(盖船舱的木板)、木橹,大船有舵,小船无舵。船行驶的动力靠人摇木橹,偶尔使用风帆。那种船虽然普通,但是在没有大路、不通汽车的年代,却是家乡人的重要工具,生产上离不开它,生活中也要用到它。船村村都有,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条,我们队里曾经有一条大的一条小的,晚上停在小河的船房里,白天则常常忙得不可开交。队里去镇上购买农药化肥、出售余粮要用,驳运肥料,装载稻子麦子油菜也要用。村民家里操办红白喜事要用,到镇上出售一头肥猪也要用。

  船为水乡重器,我是水乡之子,与其自然有缘,童年时坐船,少年时玩船,成年后驾船,一段段惊险有趣的经历令人难忘。有一年黄梅季家乡发大水,小河的水涨到场地中央,地势低洼的田块被淹、道路被水阻断。父亲在乡里组织抗涝,母亲忙着参加队里救灾。大人怕我留在家里乱跑不安全,就用船把我送到外婆家。母亲驾着小船摇啊摇,我成了童谣中的宝宝。五十年代早期家乡不通车也不通轮船,农闲时节村里人常结伴摇船去县城。有几次母亲带我一起去,感觉上那是比过节还高兴的事。在去的路上,目光所及都是新鲜,河水会粼粼发光,小鱼会到船边来访,牧放的水牛在低头吃草,汲水的风车在缓缓打转,前面的一条货船有两个人在岸上拉纤。我把手伸进水里划出朵朵水花,顺手捞起一把漂来的浮萍。县城里,石板桥横跨的小河纵横交错,临河而建的吊脚楼比肩继踵,条石板铺面的小街曲折幽深,街上的行人和摊贩熙熙攘攘,各种商店的橱窗和货柜眼花缭乱,那浓郁的水乡古韵总让人流连忘返。母亲给我买了又甜又糯的香蕉,还有又松又软的鸡蛋糕。那种蛋糕红褐色如广式月饼,没有奶油奶酪,面上涂一层焦糖边烘烤边叫卖,前些年我在古镇七宝还曾经看到,挂牌“老式鸡蛋糕”。待到回程,太阳已近西沉,摇摇晃晃的船成了催眠的摇篮,兴奋了半天的我精疲力尽,大部分时间依偎在母亲怀里睡觉。

  稍长大后,小伙伴们学会了游泳,船成了在河里玩耍的平台。游泳累了,大家伸手吊在船帮上休息片刻,泳技高、胆子大的干脆爬到船上,然后一个猛子扎入水中来一段潜泳,把船当成了跳水台。看了电影《小兵张嘎》,伙伴们用竹竿代替红缨枪在船上练刺杀,用竹筒做的水枪打水仗,不是搞得满头大汗就是弄得浑身是水。暑假里,小伙伴撑着船到村边的菱塘里偷摘又嫩又甜的水红菱,有时被大人发现遭来一顿臭骂,长辈们生怕我们出意外。

  在水乡,摇船就像城里骑车一样普遍都会,不仅男的会,多数女的也会。不过摇船也和其他技术一样,学会不难精难。摇船的动作看似简单,站在船尾把着木橹,往外用力叫推,往里用力叫扳,然而船的走向、速度和平稳全在这一推一扳之中。队里有时用船装运稻捆、柴捆,船上东西堆得比人还高,掌控这样重心不稳、视线不好的满载船非常困难,特别是转弯时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船。摇这种船就要有经验的老把式,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就不敢妄目称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同样道理,船能乘人载物也能伤人毁物,因驾船不当造成船毁人亡的事故也有发生。

  老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船运或船上生活确实很艰苦,但对于一直在岸上生活的人来说,偶尔过几天船上生活也不乏新奇和有趣,某些方面还是一种锻炼。1970年前后,有一次我随两位年长的一起摇船到浦东张家浜运喂猪的饲料,船经苏州河东行出外白渡桥进入黄浦江,航行三天一路惊险多多。船到北新泾后河道变窄、潮流变急、船速极快。我们三人,一人把橹、我扭橹索、另一位撑篙,个个全神贯注如临战场。在潮流湍急的狭窄河道里行船,摇橹的重点不在为船提供动力,而在及时调整走向,尤其是过桥,把橹的必须掌稳航向,扭绷的必须用力得当,撑篙的必须眼明手快,好几次我们的船紧挨着桥墩擦边而过惊险万分。进入黄浦江后,五吨木船在宽阔的江面上就是扁舟一叶,潮水把它冲得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有时大马力汽轮高速驶过,涌起的浪花漫过船头,船上的碗筷锅勺被颠得叮当直响。老把式告诉我,面对涌浪必须把船头对着浪峰,要是让船与浪峰平行落入谷底,木船就可能侧翻,这是我学到的宝贵经验。还有一次我同两位年长的一起摇船到苏州木渎装运建猪舍的石料,船转入苏州河西行,再穿过金鸡湖进入苏州的绕城运河。往西的河流水势平缓,在顺风的河段我们扯起了风帆。挂帆驾船要比摇橹行船轻快许多。劲风鼓满风帆,船头嗖嗖作响,河面冲开一道锥形波浪,两岸农舍田园一掠而过,老大坐在船尾把舵,我站在船头赏景,着实体验了一把乘风破浪的兴奋。当然在乡村河道挂帆航行也并非都一帆风顺,碰到过桥就必须降下船帆、放下桅杆,过了桥再竖杆挂帆,每次都要手忙脚乱一番。那次出行最难得的是船绕过千年古刹寒山寺穿越了著名的枫桥,以至许多年后,每当我读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听到毛宁的《涛声依旧》,都会想起那次新奇、有趣的经历。

  船用久了会漏水,因此隔几年就要上岸修理。修船时的上岸下水也是孩子们喜见的热闹场面。常常是夏种结束后的某天傍晚,队长召唤村里所有的男劳力一起从河里拔船(把船拉上岸)。场地前的河滩铺上麦秸,二、三十个男子站立两旁,一边齐声喊着号子、一边踉踉跄跄把船抬进场地,边上的孩子们跃跃欲试大呼小叫。修好的船下水也是大人抬船、小孩助阵,在船滑入水中的一刻,岸上发出一阵欢呼、河里冲起道道波浪。我祖父是木匠,队里修船总少不了他,船的上岸、下水多数在场。他要招呼拔船的人用力抬起,不要让泥地上的砖块硌坏了船底;要引导人把船安放到合适的位置,摆放好便于修理的姿势;他对船的关照就像对待刚刚抱回家的孩子。修船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个苦累活,先要刮掉船底的污垢,剔除腐朽的木块,挖出锈烂的铁钉,然后用砂纸磨去船板表面的风化层;大的窟窿接上新的木板, 小的缝隙填入混合麻丝的油泥,最后还得刷上几遍桐油。刚上岸的船常常是满身斑驳如满脸皱纹的老翁,修好的船则油光闪亮如焕然一新的少妇,这一新一旧的华丽转身,全凭祖父他们的一双手,加上锯子斧头榔头凿子。修船多在盛夏,常见烈日下祖父头戴草帽手提工具,或仰卧抬头或伏身曲背,在阵阵叮叮咚咚的敲打声中,洒下的是数不清的汗水,彰显的是敬业的工匠精神。

  人们用船的历史有数千年,流传下来与船有关的故事、传说有千千万。年幼的曹冲用船称象成为聪明动脑的典范,刻舟求剑的寓言讽刺了墨守成规者的愚钝,孔明草船借箭成就了吴、蜀联盟,郑和率领船队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流传至今。有了船,人类的掌控从陆上拓展到水上,从江河走向大海,从浅蓝走向深蓝。

  船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利用水的浮力使物体和人自己在水上长时间、长距离漂移,以满足生产、生活乃至军事上的需要。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船载运量大、运输成本小,最绿色低碳。许多大江大河因运输繁忙而被誉为“黄金水道”,如我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德国的莱茵河。为了船运,人们还不惜斥巨资开挖水道,举世闻名的有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的巴拿马运河。船不仅给人带来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乐趣。除了我们的童年时代,就是现在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公园、到旅游景点也都乐意去划船、坐船,尽管船资不菲,人们也要体验一下船上晃晃悠悠、优哉游哉的感觉。人们太多的从岸上看水,已经视觉疲劳,都想换个角度,体验一下从水上看岸的新鲜。如此说来,船也是世界万花筒中的一抹色彩,世界因有船而更加精彩。

  船因有河、湖而生,河、湖因有船而活。河流、湖泊与船也如天空与云彩,在人们的视觉里,蓝天白云总比万里晴空更有诗意、更加精彩。在我的眼里则是有船的河、湖要比静水一片更为壮美。前些年去无锡鼋头渚观光,看到园林管理方别出心裁地在离岸不远处停泊了一排帆船,硬是为那里的湖光山色添了许多风采,引来众多游客争相拍照留念。上海黄浦江上的游轮、巴黎塞纳河中的游船也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为一江一河增加了许多灵动,也为两座名城增添了无穷魅力。尤其是黄浦江,至今仍有货船通航,白天黑夜为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输送着各种各样的物资,更加凸显了其作为上海母亲河的价值和丰彩。相比之下,与黄浦江相连的苏州河,以前百舸争流不堪重负,现在却难觅船影闲得发慌,好在听说市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开通苏州河的水上旅游和水路公交,要把苏州河打造成上海的“塞纳河”,美好的前景让人翘首以盼!

  船似乎是水乡的必配,水似乎应该有船作伴。意大利的威尼斯如果没有无数穿梭在水巷中的“贡多拉”,它恐怕很难以水城著称而誉满全球。然而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什么都会发生、什么都在巨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家乡的路桥建设飞速发展,实现了村村通路、家家有车,车运逐渐替代了船运,老家小河里来来往往的船越来越少。现在的老家,小河里已经看不到船,年青一代也不会摇船。尽管没有船的小河让人看了有些索然、有点遗憾,但这是家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无可厚非、应该欣慰。老家的船也如一辈辈先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去了看不见的地方,时不时让人记起、让人怀念……船何处去了?留下小河悄悄。往事件件,心中乡愁涛涛!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