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盐城中学(以下简称盐中)并非认识后才羡慕的,而是很早就十分向往。我的盐中情结,既不是考进盐中才有,也不是离开盐中就无的。这种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梦想成真。早在读小学时,我就从一位语文老师那里听说盐中如何如何好,那时我心目中的盐中,是天底下最好的学校,但就像天上的一颗闪耀的星星,离我太远太远。
在黄圩初中就读时,学校教导主任多次对我说,好好努力,争取考盐中。初一时我还懵懵懂懂,到初二就真的有了考盐中的梦想,这一梦想为我增添了学习的无穷动力。初三毕业时,我似乎感到天上的那颗星星离我越来越近了,一门心思考盐中。
可是,此路不通,父亲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家乡黄圩特别穷,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父亲说考上盐中也读不起,叫我考阜宁师范,说读师范国家基本包下来,家里负担轻。可我向往盐中,无法摆脱盐中的吸引力、诱惑力。不考盐中就吃不好睡不好,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我听不进父亲的劝说,但又不敢硬抗,于是,我第一次擅自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瞒着父亲报考盐中!我偷偷地将报考志愿填为盐中,但跟父亲讲是考阜宁师范。结果,我梦想成真,以高分成绩被盐中录取。
第二阶段,无怨无悔。当时在那样的穷乡僻壤能考上盐中,全家人该多么为我高兴!不,父亲难过得哭了!当我怀揣录取通知书到父亲工作的农村保健站“报喜”时,父亲刚刚露出一点惊喜后边低头、皱眉,默默地抽烟,慢慢地流泪……他责怪我不听话,不该瞒住他考盐中。我连忙向父亲表示,自己一定会多节省、多艰苦,尽量让家里少花钱。
可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入学后虽然受到学校特殊照顾,享受每月6元的最高助学金;虽然省了又省,寄给家里的账单精确到支出的每一分钱,但经济上还是难以维持。只穿一条补丁裤子入学的我,在洗衣服的时候只好借乃群同学的裤子换身。曾因没钱交伙食费被停伙,只好每天一斤米,用热水瓶沤粥吃。没钱买车票,曾约几个人步行180里回家。
除了经济极度困难,政治上又受到打击。在1966年“社教”运动中家庭成分由中农改为破落地主,我顿觉低人一等,前途堪忧。更大打击接踵而来,年仅38岁的父亲患急性病突然去世,家庭雪上加霜。还有,大学停招,大学梦破灭。这虽是大家的共同境遇,但对于我来说更残酷,伤痛更深!这几个方面叠加在一起,使我完全陷入困境。
当时,有人抱怨我本不该考盐中,有人劝我退学。我想来想去,考盐中是我自己的选择,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罪,我都无怨无悔。经济困难,生活再艰苦,我慢慢向前熬;成分改变,包袱再沉重,我慢慢向下放;父亲去世,家境再窘迫,我慢慢朝前撑;大学停招,道路再曲折,我慢慢往前走。即使在最痛苦、最忧愁、最无奈的时候,我都没有后悔过报考盐中,都没有选择离开盐中,一直坚持到毕业。
第三阶段,受益终身 。毕业后,我在人生道路上一直得益于盐中的培养教育,在许多情况下“盐中”这块牌子也给我带来机遇。
我在生产队劳动一年,就出乎意料地当上民办教师。原因,一是说“重在表现”,二是因为我是盐中毕业的,实际上是盐中学历在起作用。一次,县教育局有位局长听我上初二语文课,一下课就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说盐中。他立即说:怪不得呢,盐中就是盐中!他叫我总结语文教学经验,予以转发。
后来,正由于这位局长的鼎力举荐,一九七三年我才有机会作为全县唯一的“可教子女”上阜宁师范。阜师毕业后,我得以分配到县重点中学,而且从初一一直教到高中毕业班、复习班,这在很大程度上沾“盐中老三届”的光。一九八〇年我能够考上江苏教育学院,且学习成绩一直居前,主要也得益于盐中的学习基础。一九八二年我被调进响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也与“盐中老三届”的学历受青睐有关。
我隐约感到,我离开盐中后,好像盐中一直没有离开我,随时在用一双温暖的手,使劲地扶我、拉我、帮我,使我受益多多!
第四阶段,情缘未了。经过50多年的岁月洗礼,已过退休生活的我,对母校盐中感情依旧。盐中的校园仍像一幅画面,清晰地印在脑海里。那西校门,那正北楼,那南操场,那共青山,那湖心亭,那图书馆,那老高一(5)班教室,仍能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
特别难忘的是,当年的班主任、任课老师,个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和蔼可亲。那精彩讲授,那精心辅导,那循循善诱,那言传身教……给我们多少知识营养和人生启迪!至今,我仍对当年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怀揣敬意,仍为自己曾就读于盐中心存自豪,仍为母校盐中的辉煌和盛誉倍感骄傲!
这就是我的盐中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