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诗得其凉

作者:曾鹏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157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诗得其凉

  曾鹏

  时令入秋,但暑热未收。武汉“火炉”城市真不是浪得虚名,今夏以来,持续高温少雨,蒸笼一样。

  晚饭后消暑方式,就是围绕金银湖走走。从楚园进入,围绕着环湖绿道,顺着转一圈。月朗星稀,湖面上偶尔飘荡过来的晚风带着些许凉爽,湖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似乎随着放松下来,不由得想起白居易说的“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的消暑妙招来。

  我是不怕热的人。孩提时代,在东荆河畔的一个小乡村度过的,长大了就参军到烟雨的江南。多年紧张的军旅生涯中,好象不知道什么热。

  革命大熔炉里,连青春都是热的。忽然想起了海训的事来。96年台海形势紧张,为加强战备,部队组织海训。这在我们炮兵还是第一次,地点是浙江省平湖市乍浦港附近海域,七月的每天下午二点,正是太阳最耀武扬威之时,战士们就爬在海滩上练习二小时,紧接着搞一小时海上实泳。身上不晒脱几层皮,那就不是一个兵。

  可不知为什么,后来到了家乡,工作和生活环境渐渐变好了,却开始和身边的人一样怕热起来。

  何以消暑,闲暇之余,才从诗书里知道古人的生活方式。夏日酷热绵长,诗人们多是以竹林吟诗,明月相照,曲水流觞等雅事来散热驱暑。诗书果真能消暑?应该是把注意力从身体上的散热转而寻求心灵的安静,这何尝不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炎炎夏日,在诗词中纳凉,也别有一番滋味,妙不可言。 “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黄庭坚却偏要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倚栏而望说“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或许在他的心中,习习清风,朗朗明月,是最自在的。杨万里由室至外,在树林竹丛的月影中,信步寻凉。“竹深树密无人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月光如水,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船上的笛声参差而起,在耳边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走进清凉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凉意。诗人们感怀于大自然赋予的空灵,极富情调。万物皆从自然来,保持一颗平常初心,与大自然作伴坦然处之,酷暑又能奈我何?

  心静自然凉。乘古诗的凉意,消自身的“俗”气,心闲静则身觉凉。我多年行伍,热衷于操枪弄炮,不通文墨,人明白这个道理,但心却不轻易能静下来。回家后工作安排之事,还一直隐隐作痛,生活中又因为军人固有的性格也没少碰壁撞墙,要说心平气和,还真难达不到那个境界,达到的那也就不是我。

  怎么办呢?只得多读读圣贤诗书,来丰富自己业余生活,这也何尝不是一个好事。无数个平常夏日里,泡一壶江汉平原独有的三皮罐茶,临窗读一读桌上的唐宋诗词,一首首泛起微微凉意的古诗,让心灵渐渐褪去了原来的燥热,顿时拥有了一片清爽。

  人皆苦炎夏,也有人爱夏日长。的确,摒弃了浮躁,静下心时的凉爽也会慢慢浸润自己的心田。每每独坐桌前,随手翻阅着承载了千年智慧的古诗词,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让我身心能够平静下来,与古人同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偶尔,就尝试着记录一下心情:诗书消暑胜修行。风吹万事轻。是非不到耳根鸣。气从何处生。低欲望,少虚名。红尘冷眼横。白云苍狗片时程。心宽境自清。

  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唐诗宋词元曲,有多少真是难以计数。有了网络知识宝库,还真是读到了平常难以读到的诗词,这似乎是我平凡人生的夏日里一把蒲扇,像小时候我睡在露天的禾场上奶奶不停地摇晃,陪伴我度过记忆的时光。

  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达到那样境界,但沉浸在诗词的世界,穿越时空隧道,回味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脉络,自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有种独特的凉爽。

  夏天终归是热的,何不试着静下心来读一读诗词,让自己清凉一“夏”。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高中作文

查看更多高中作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