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每一个字符都恰似一座神秘的文化宝藏,韵味无穷。在这浩渺如繁星、深邃若沧海的汉字世界里,我唯独对“墨”字情有独钟,只因它是我名字的收尾之字,如同点睛之笔,赋予我独特的标识。“墨”字笔画繁复,犹如一幅细腻勾勒、精心雕琢的工笔画,于曲折回环间尽显古朴典雅之美。
细观“墨”字,上“黑”下“土”,结构之中暗藏乾坤。“黑”居其上,仿若浓稠如墨的暗夜,幽深得不见底,神秘且深邃,那是墨色最本真、最纯粹的呈现,浓郁厚重,引人无尽遐想;下方的“土”字,质朴平实,却恰似一条深埋地底的根脉,牵连着墨与大地的渊源,暗示着墨源于自然、生于厚土,带着大地的质朴与厚重气息。
幼年时,懵懂的我对自己名字里的“墨”字满是好奇,时常缠着母亲追问其究竟。母亲微笑着娓娓道来,提及古时那位声名赫赫的“墨子”,他既是渊博的教育家,又是深邃的思想家,以智慧与德行启迪后世。母亲期许我能以墨子为榜样,在求知路上不断探索,成长为腹有诗书、胸藏文墨之人。同时,“墨”字自带的优雅与文静气质,也是母亲对我品性修养的殷切寄望。彼时年幼,我对这番深意似懂非懂,直至年岁渐长、学识渐丰,才真正领会“墨”字的丰富内涵。追本溯源,“墨”最初乃是书写绘画所用的黑色颜料,在悠悠岁月里,文人墨客凭借它挥毫泼墨,书写下传颂千秋的锦绣文章、镌刻下万古流芳的壮丽诗篇;丹青妙手们则以墨为魂,勾勒渲染,绘尽山河锦绣、人间百态。“墨”,已然化作知识与文化的象征,恰似一把标尺,衡量着世人的学问深浅。“胸无点墨”,寥寥四字,便将不学无术之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饱读诗书,笔耕不辍”,则尽显仁人志士对知识的孜孜以求、点滴积累。
犹记六岁那年,母亲手把手教我书写名字,不想这“墨”字写起来竟如此棘手。我笔下的“墨”,时而“黑”字写得硕大臃肿,恰似一头张牙舞爪、肆意横行的怪兽,失了字的规整;时而整个字又被拉得又细又长,仿若一根先天不足、病恹恹的豆芽,毫无美感可言。满心气恼的我,索性将笔狠狠甩到一旁,撅着嘴耍赖道:“不写了!”母亲却依旧笑意盈盈、和声细语,耐心劝道:“孩子,这‘墨’字可不简单,要写得漂亮,非得全神贯注、用心揣摩不可。”说罢,母亲便兴致盎然地给我讲起“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书圣王羲之苦练书法,日复一日,墨染池水,终成大家。那故事里的恒心与毅力,如同一束光,穿透岁月,照进我幼小的心田,悄然在我心底种下了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种子,伴我日后在求知路上砥砺前行。
说起“墨”字,班级那场诗歌朗诵会至今仍历历在目。彼时,我选了一首与“墨”相关的古诗:“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朗诵完毕,老师引导大家探讨诗中“墨”字深意。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墨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致,有的解读其为诗人不慕虚荣、坚守本心的品格象征。当老师目光落定在我身上时,灵感恰似星火闪现,我脱口而出:“我觉得这墨,恰似咱们的班级,班上同学各有色彩、各具特点,可汇聚一处,就如同墨融合诸般色调,能在岁月这张宣纸上,共同绘就一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美丽画卷。”此言一出,众人先是一愣,仿若被这新奇解读撞了一下思维的“火花”,随即掌声雷动。这场围绕“墨”字的讨论,恰似一阵春风,拂过心田,让我们于轻松愉悦间,对诗歌有了别样感悟,也使我对“墨”字的理解,超脱了笔画与字面,注入了独特的个人情怀与集体记忆。
时至今日,我对“墨”字的喜爱愈发醇厚深沉,它早已逾越普通汉字的范畴,蜕变成为智慧与艺术交融共生的不朽象征,宛如一座灯塔,闪耀在历史长河,引领我追寻先辈足迹,汲取知识力量,逐梦远航。
作者:辽宁省铁岭市东方红小学六年五班郑绮墨
指导教师: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