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信息

今天我们该如何研究、阅读和给孩子们讲鲁迅?

作者:四川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275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40279 篇,  月稿: 6341

  鲁迅有多篇作品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上,是青少年重点学习的语文内容。鲁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如何更好地研究鲁迅,更深入懂得鲁迅,以及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孩子读鲁迅,并且打通以高校为主的专业研究界与中小学课堂上的鲁迅作品接受渠道,是当下学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

1.jpg

  5月10日,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鲁迅经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上海中学、广东省珠海一中平沙校区、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成都高新区成外高级中学、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的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师,分为不同的课堂,现场为学生上课,并由到现场观摩的专家进行逐一点评。

  教学风格各异的老师给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及其附属小学的学生们现场讲授了《祝福》《好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等鲁迅经典作品,各有亮点,让人耳目一新。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省社科院、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等多位相关鲁迅及相关研究专家、教授对上台授课的老师们精彩的授课给予现场点评。

  观摩研讨会结束后,现场举行了授牌仪式,为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授牌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基地学校”。

2.png

  搭建专业鲁研者与中小学鲁迅教学沟通桥梁

  打破“坐而论道”惯例,让研讨发生在课堂现场

  该活动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联合承办。

  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在现场致辞说,中国鲁迅研究会成立45年以来,只设立了一个分会,这就是基础教育分会。这是因为大家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对于鲁迅研究、对扩大鲁迅影响力的重要性。“鲁迅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鲁迅思想、鲁迅精神、鲁迅文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丰富的现实性,能够并且应当对青少年发生多方面的影响。中小学课堂上的鲁迅作品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研究鲁迅、解读鲁迅的方式。”他提到,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十多年来,在将鲁迅研究成果普遍化、沟通科研与教育两个领域,提高中小学生理解力等方面,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中国鲁迅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会长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担任。在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开幕致辞中他提到,十年前,一些高校学者和一些中学语文老师在成都聚会,就鲁迅文学经典的教学问题展开对话,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关切和焦虑,“鲁迅研究曾经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的第一声春雷。鲁迅研究因着学者王富仁对《呐喊》《彷徨》的再研究,也因着钱理群真诚的‘心灵探索’而气象一新,中国文学学术从此走上了思想启蒙的新时期。

3.png

  但是,平心而论,学术界对鲁迅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在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局限在数十人的小圈子,我们依偎在鲁迅的文字中抱团取暖,在高校和研究所的围墙内升起一炉篝火,抵御寒冷和孤独,但是却忽略了在围墙之外,却有十倍百倍和千倍的中小学师生也在鲁迅经典的阅读中开启人生,这个围墙内外,长期缺乏有效的交流,围墙内的学者无从知道中小学鲁迅文学教学的遭遇,围墙外的基础教育的师生也无缘获取高校学者的思想和探索。

  经过十年的对话和沟通,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能不能打破学界坐而论道的惯例,将交流的重心转移到实实在在的课堂上,通过还原教育现场,共同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创造老师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者与老师之间共同的学习情景,让更多的人有体验对方、交换思想的空间。观摩是理解和体验的基础,研讨是思想分享的有效方式。这就是举办‘鲁迅经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的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也来到观摩研讨会的现场。青年时代的阿来曾在家乡当过几年语文老师,这次重返课堂,让他感到“非常亲切”。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

  让孩子早点接触鲁迅作品,为精神成长打基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创始所长温儒敏教授,透过视频参会。他在镜头前分享了自己对鲁迅研究和教学的一些具体建议。在研究方面,温儒敏提到,鲁迅的作品具有非常突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角度都能分析出不同的东西来。这也是经典作品的特征。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而不是其他时代,出现了鲁迅的文学成就高峰?这是值得研究的。

  作为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也提到,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一座丰碑,在过去100年,其作品影响之大,罕有匹敌者,“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很多作品,在这么做的主要意图就是想孩子们早一点接触到鲁迅作品,为其之后的精神成长打下基础。”

  关于如何对中小学生讲授、讲解鲁迅作品,温儒敏分别以鲁迅的作品《好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祝福》为例,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在《好的故事》中,鲁迅其实并没有写“故事”,而是写的美梦。“这个写法很特别。既像晋人山水游记。也像西方印象派画,读起来很意识流。读这部作品,最好是采用读诗的方式。一句一句,直接去欣赏、感受。”

  温儒敏说,《好的故事》其实不好读,尤其是当读者阅读的姿势、角度不对,就更进入不了作品。《好的故事》被收入到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这么难度的文章,为何要放在小学阶段来学呢。温瑞敏说,“因为考虑到小学要选一两篇这样的文章,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鲁迅的作品。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适合孩子们深文浅读。”

  温儒敏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要“深文浅教”,“比如不用铺陈延伸太多,把重点放在焕发美好的想象力,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再加上对鲁迅有初步的认识,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旨。这篇文章难读,是用白话文写的,但带有文言文的语气。很简洁,有古风。小孩子读一开始会觉得很陌生,但没关系,让他直接感受这种特使的文学风格就好了。对其语言的感觉,可能是小孩子接触鲁迅作品的第一感觉,我们要保护孩子们的第一感觉。用不着给孩子们铺陈太多,也无需去挖掘其中的微言大义、思想意义等,没有这个必要。”

  在谈到《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思路,温儒敏认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孩子们,注意鲁迅对人物的细致观察和鲁迅幽默的写作风格,并且启发孩子们联想自己身边是否有让自己难忘的人物等。(文图/张杰)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站内信息

    查看更多站内信息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