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信息

关于杜阳林《立秋》,阿来等五位“读者”有话说……

作者:四川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3次    字数:210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37425 篇,  月稿: 5754

  活动现场

  《立秋》,是四川作家杜阳林乡村史诗“三部曲”第二部。曾作为文学名刊《收获》2023年岁末的压轴之作,与读者见面。今年4月,单行本《立秋》甫一出版,不仅在4·23世界读书日期间,登上当当网新书热卖总榜首位,更是在上市一周时,紧急加印20000册。

  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立秋》已经举办了多场分享会,在文学界反响热烈。

  5月12日下午,《立秋》回到四川,回到成都,回到书中故事生发的原点,在阿来书房举行了以“时代奔流下的生命镜像”为主题的分享会。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柳建伟与评论家李明泉,作家罗伟章,学者李怡一道,坐下来,跟杜阳林谈了谈文学、时代以及那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缘。

  《立秋》承接杜阳林上一部作品《惊蛰》,讲述主人公凌云青从乡村进了省城,他和他这代人如何在城市打拼,又如何以城市知识分子的视角去观照乡村的种种。

  柳建伟

  柳建伟开门见山,直言:“读《立秋》,跟我读《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是同样的感受。”作为曾经在四川生活过20年的作家,柳建伟特别欣喜能够看到四川作家创作出“凌云青”这样一个人物,“从农村到城市,逐渐成长起来,置身改革开放的历史场域,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的脉搏。”柳建伟相信,像《立秋》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像《平凡的世界》那样,影响深远。

  阿来

  阿来认为,《立秋》是一部能看见一个作家成长的书,跟《惊蛰》相比,那种现实主义的、半自传的写法得到了延续,但同时,杜阳林在这次的创作中还打造了一个他独有的空间,这种空间的魅力是他对于那种照相式真实性的超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主人公在时代风潮当中,跌跌撞撞,但是百折不回,自己得到进步,别人得到改变。杜阳林自己也从书中的人物命运跳出来,从《惊蛰》到《立秋》,他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而且这个改变是向前的,向宽的,向深的,向更高文学方向前进的。”

  罗伟章

  “我们赞美一部作品,有一千条理由;我们贬损一部作品,也有一千条理由。但是有一种东西,我们不需要赞美,也无法贬损,那就是作品基础性的力量。”罗伟章指出,《惊蛰》和《立秋》,就都是呈现了这种基础性力量的作品,杜阳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悟来进行创作,这是可贵之处。

  李怡

  李怡回溯了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平凡的世界》自然是经典,但李怡希望在新时代文学中,更应该出现的,尤其是四川更应该提供的是一种关注乡土如何演变的文学,而杜阳林的《惊蛰》和《立秋》,正好开启了这样一个探索实践之路。“我觉得,不要用《平凡的世界》与之作对比,每个作品都是独特的,杜阳林是杜阳林,他不是路遥,只有当他不是路遥的时候,他才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李明泉

  李明泉将杜阳林《立秋》的创作,比喻成一次打渔的过程。“他撒网,在时代的河流当中,捕捉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些猎物。这其中,就有一大批从乡村来到都市的人,他把那些焦虑、不适应、矛盾写得非常精彩。同时,杜阳林又在思考,一大批农村人到了都市之后,怎么样生存下去?他不是简单地去写那些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适应,而是着眼于生命的体验,我觉得《立秋》的意义就在于此。”

  认真聆听了几位嘉宾的点评,杜阳林感触颇深。对于多次提及的路遥和《平凡的世界》,杜阳林坦言:“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同,路遥的时代,他们想进城,进不了城,进了城以后也生活不了,留不下来。但我所遭逢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新的城市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切身感受到了伟大时代的蓬勃脉动。曾经蛰伏于乡间的人们都能纷纷觉醒,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与憧憬。”

  杜阳林希望,他的思考能融入宏阔的时代,让个人的感触链接芸芸众生,故事才有纵深的走向,作品才会塑造一个观照人类发展本性的世界。“我愿意以生活体验与心路历程为核心,在他们命运起伏的追踪中,力图展开对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探索和思考。”

  时光循回,天道立秋。杜阳林回忆,在创作《立秋》期间,他让自己的体悟,协调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叙事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物都能逻辑自洽,尽可能让情节的流动富有内在的节奏感,尽可能让细腻的坚韧和柔软的温暖,灌注读者心灵深处,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感谢这次的写作,能让我顺着文字一直走到岁月深处,沉浸于火热的往昔,追寻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真挚。”

  据透露,杜阳林目前正在创作第三部《大雪》,已经写到八万字。“这一部新作,还会继续以凌云青为主人公,续写他的故事。书写内容依旧与城市和乡村相关,时代发展到今天,城与乡,已不再是从前的二元对立关系,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自由流动,为城乡之间的交融与矛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会继续深入思考时代变迁之下的'城乡重构关系',期望能用一支文学的笔,掀开现实的一角面纱,窥见更为本真的内核。”(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图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站内信息

    查看更多站内信息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