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信息

苏东坡为啥对诸葛亮“又爱又恨”?川大教授粟品孝解读三苏眼中的三国

作者:四川作家网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162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 40279 篇,  月稿: 6341

  一直以来,诸葛亮是三国中备受大众尊崇和喜爱的人物,他出类拔萃的才学、算无遗策的奇谋,都让后人为之着迷。但北宋顶流苏东坡有点不同的看法,他虽然也爱诸葛亮,却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其实这正说明苏东坡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没有‘人物滤镜’,而是从形势、智谋等方面作出中肯切实的评价。”5月16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粟品孝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不仅苏东坡是这样,他们三父子在研究三国文化时都有这样的特点。”

1.jpg

  对诸葛亮“又爱又恨”

  三苏眼中的三国是啥样?

  众所周知,三国之一的蜀国建立在巴蜀,是以成都为政治中心、以巴蜀为主要割据范围,因此,三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于、长于巴蜀大地的苏洵、苏轼、苏辙(以下称为“三苏”),自小受到三国文化的熏陶,自然对三国历史文化非常熟悉,再加上史学是三苏蜀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所以三苏写了不少关于三国的诗文。

  那么三苏眼中的三国是怎么样的?粟品孝表示,三苏对三国历史文化的讨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讨论,主要是从形势、智谋等方面讨论成败得失的原因,而不是从儒家伦理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粟品孝解释道,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下,曹操是“奸臣”,诸葛亮是忠臣,但三苏并不以此作为喜好和评价二人的标准,没有从这个方面进行歌颂或是谴责,而是以事论事,从他们的智慧、权谋等方面去看待,因此,对于诸葛亮,三苏都有一些负面评价;而对于曹操,苏东坡还觉得有些惋惜。

  “比如苏洵在自己所写的《权书》的《强弱》篇中,就认为诸葛亮对蜀国与魏国的强弱形势认识不足,强行出兵不敌,导致北伐无成。在这一点上,苏辙和父亲的观点是一致的,认为‘孔明不料敌,一世空驰驱’,就是说诸葛亮对当时敌强我弱之势认识不足,结果多次北伐,也无胜果。”粟品孝说,苏轼和父亲、弟弟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他认为诸葛亮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很好地运用仁义和诈力,结果没有实现其恢复汉室的目的。

  当然,即使有些“批评”之词,三苏对诸葛亮整体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尤其苏东坡曾在《诸葛武侯画像赞》一诗中对诸葛亮的智谋极尽赞美:“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连政敌王安石都佩服

  三苏为三国文化都做了啥?

  粟品孝说,事实上,三苏尤其是苏东坡对于三国文化认识的深入性和专业性,就连“政敌”王安石也不得不佩服。“王安石曾经想重修《三国志》,结果没有完成。他晚年的时候就说,要重修《三国志》,‘非子瞻(苏轼),他人下手不得矣’。”粟品孝表示,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三苏对三国文化的贡献,即扩大了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一方面,三苏所作的三国相关诗词、散文、论述等,为后世认识三国、研究三国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粟品孝说,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对后世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小说等文体的创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又以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作用最为明显。“很多人都是通过苏轼的这三篇诗文的阅读和学习,加深了对三国文化的兴趣。另外,《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词作者杨升庵化用了苏东坡的词。”

  粟品孝说,如今,成都武侯祠挂着的一副对联——“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其中上句就来自苏轼为他的大恩人张方平《乐全先生文集》所写的序言:“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由此可见,三苏对三国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以至有人将其转化成楹联,悬挂在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中。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站内信息

    查看更多站内信息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