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高巍:拯救绝学的辛苦努力——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侧记

作者:高巍   发表于:
浏览:68次    字数:164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208篇,  月稿:0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系作者张闻玉教授在南京师大讲课时的讲稿充实而成。

  本书包含了张教授和他的导师,共三代人,长期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丰硕成果。把古天文历法至近代几乎成为绝学的学问起死回生,并丰富了内容。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依然可以通过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转和气候变化,以及草木的荣枯、鸟兽的出没,发明并形成了历法。几千年来遗存的,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文献资料,成为民族的宝贵遗产。并且,成为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张闻玉教授的先师张汝舟教授,运用古汉语知识和考据方法,并结合现代天文学的新成果,建立了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研究体系。由此,一扫这一领域的诸多疑惑、阻碍,开辟了新的局面。如:对于诗经中的《幽风·七月》,《大戴记》中的《夏小正》,以及《礼记》中的《月令》等,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解释。

  张闻玉教授亲承师泽,曾撰写了《古代天文历法浅释》,在高校作为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修订了这部《讲座》。这也是对张汝舟天文历法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以及张闻玉教授的补充。

  既然是关于天文历法的讲座,自然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因其联系的紧密。所以,这部书专门在第4讲中,重点介绍了其相关内容。

  张闻玉教授在《讲座》一书的前言中,首先申明:本讲“我直接引用了冯秀藻、欧阳海两位专家《二十四节气》中的若干材料,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本书显得更完整”。但至少,张闻玉教授承认,冯、欧阳两位先生的介绍,他本人是认可的,且觉得比自撰更具优势,所以引来一用。

  在《讲座》的这部分,张闻玉教授格外突出了冬至这一节气的观测意义。

  因为在古代,冬至是作为一个天文年度的起算点而存在的,如同民间说“冬至大如年”一样。

  为此,作者在这一讲伊始,就指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先进耕作制度,它源于对气象条件所进行的,精密的观察和研究。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发现,先民们产生了时令的观念。《山海经》记载了先农观察太阳升落位置以定季节的材料。而观察太阳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人为的立竿见影之“土圭测影”。

  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见,殷商时代就已有了早期的土圭。通过长期测日影的实践,认识到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还可以对闰月的设置加以规律化的安排。

  在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周代的时候就建立了一座测景台,这相当于一座放大版的石圭,以后历代都在此测量,以测量太阳照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冬至点是指,冬至时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冬至的时刻确定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全年的预报。

  《大衍历议》中指出,以夜间直接测量中星的办法,来求出此时太阳在星空间的位置。进而求出冬至时刻太阳所在的位置,即冬至点的位置。

  由此,还可以依此推算出夏至,乃至春分、秋分时,太阳所在的位置。由此建立起了二十四节气的坐标体系。

  以后,人们还把冬至的这一作用上升到哲学层面,作为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强化了“冬至大如年”的天文意义。

  《讲座》第4讲通过对冬至点的确定,分析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由此生成的二十四节气。此外,第4讲还介绍了如“三伏”、“九九”等节令,分析了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作用。当然,节气在过去几千年里,主要还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包括播种、收获等田间管理。

  本讲还从天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节气的分类,四季的划分,平气与它气等专业知识。对于七十二候,作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者认为,七十二候是观察气象与物候的经验总结,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但科学的进步,越来越证明了这当中认识上的局限。比如,有的候应名称不通用,难以理解;有些物候,现象不科学;有的候应的意义,无法观测或晦涩难懂。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测温来判断天气的变化,七十二候的观察方法可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作者明确表示:“现代的一般历书可以删去七十二候了”。

  这些见解都来自于作者扎实的天文历法知识和长年的实践经验,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