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贺子珍——井冈山上的铿锵玫瑰(散文)

作者:滴善斋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489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410篇,  月稿:7120


  在江西永新县的黄竹岭,1909年9月28日,贺子珍诞生于此。原名桂圆,又名自珍,六岁求学时更名为贺子珍。她是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

  童年时期的贺子珍,家境曾颇为优渥,父亲乃是前清举人,也曾任过官职。然而,一场冤枉官司却让这个家庭走向衰败。八岁时,他们举家迁至永新县城南门定居,父亲开设“海天春”杂货铺,维持全家生计并供子珍兄妹读书。

  在永新县城的福音堂女校,贺子珍的世界逐渐开阔。1926年4月,永新的热血青年回城建党建团,贺子珍成为了永新县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9月,北伐军的步伐踏入永新,民主政权在此建立,国民党永新县党部也应运而生。贺子珍奉党之命,以双重身份参与县党部工作,担任县党部妇女部长和共青团县委副书记,成为永新县首位妇女部长。不久,她又前往吉安,担任国民党县党部妇女部长和中共吉安县委妇委书记,而后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成为井冈山的第一位女党员,更素有“永新一枝花”的美誉。

  1927年6月,永新县的国民党右派勾结地主武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突然袭击,贺敏学等80多名同志不幸被捕。身在吉安的贺子珍闻知此讯,心急如焚,立即与同志们共商对策。

  7月26日,宁冈、永新、安福三县农民自卫军成功攻克永新城,贺敏学等80多人得以脱险。此时,贺子珍也从吉安回到了永新。

  不久,江西、湖南两省6个团的敌人气势汹汹地向永新扑来。好在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与井冈山绿林袁文才是同窗好友。为了留存革命的火种,贺子珍和永新县委的同志们跟随袁文才、王佐的队伍登上井冈山茅坪,成为井冈山上的第一个女兵。

  她性格刚毅泼辣,何长工曾称赞:“她作战勇敢,机智灵活,骑马打枪,都很在行,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带过兵、打过硬仗的巾帼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贺子珍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她的身影,如同一朵傲立在狂风中的玫瑰,坚韧而美丽,为井冈山的革命事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二

  在那山峦起伏、翠竹摇曳的井冈山,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悄然展开。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命运的丝线将他与贺子珍紧密相连。

  贺子珍,这位年轻而勇敢的女子,被派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她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从事着机要和宣传工作,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革命的篇章。

  1927年的秋天,毛主席率领着秋收起义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井冈山下。袁文才盛情相邀,毛主席毅然上山,共商革命大计。在那欢迎的人群中,贺子珍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疟疾的折磨尚未让她完全康复,但她的目光中却闪烁着坚定与热情。毛主席初见贺子珍,心中满是惊讶,难以想象在这井冈山的风云中,如此重要的人物竟是一位未满18岁的女孩。而贺子珍,早已在进步书刊中知晓毛主席的大名,对他满怀敬仰。

  毛主席住在茅坪的八角楼,那原本是贺子珍哥哥贺敏学的房子。几步之遥,便是袁文才的住所。身体虚弱的贺子珍,常坐在袁文才家门口晒太阳,每当毛主席经过,亲切的交谈便在他们之间展开,温暖的话语如春风拂过心田,渐渐地,他们彼此熟络。

  1928年5月,阳光洒在永新县小江山麓的塘边村,毛主席率领部队到此搞调查,贺子珍相随。他们深入百姓,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毛主席提问,贺子珍认真记录整理,默契在点滴中形成。

  然而,平静的日子被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一支地主保安队汹汹而来,扬言要捉拿毛主席领赏。敌人步步逼近,贺子珍心急如焚,而毛主席却镇定自若,悠然地抽着烟,沉着地安排群众撤离。反动武装进村后,见百姓已有准备,只得草草搜查后离去。这有惊无险的经历,让贺子珍对毛主席的伟大气魄愈发敬佩。

  回到住处,贺子珍如往常般来到毛主席住所。毛主席伏案写作,一抬头,与倚在门框上的贺子珍目光交汇。贺子珍羞涩地低下头,双手轻抚衣扣。毛主席心领神会,热情地招呼她进来坐下,缓缓讲述起自己的经历和过往的婚姻。那一天,他们谈了很久很久,彼此的爱慕在言语间流淌。

  此后,他们在塘边村继续工作了一段时间,爱情的花朵在革命的烽火中绽放,最终他们携手相伴,1928年,她与毛泽东结为夫妻,是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成为他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伴侣。

  

  三

  贺子珍,这位个性刚强的女子,初涉秘书工作时,满心的不适应。往昔枪林弹雨中的冲锋陷阵,与如今琐碎繁重事务的强烈反差,让她心生抵触。她甚至埋怨,若不是与毛主席成婚,自己怎会陷入这般境地,自觉倒霉万分。

  然而,毛主席那耐心而深情的话语,如春风化雨,“你的工作至关重要,上传下达全靠你,我也离不开你。”这字字句句,悄然打动了贺子珍的心。尽管抵触的情绪仍在心底隐隐作祟,她却选择了默默坚守,开始认真对待这份工作。

  艰苦的井冈山岁月里,爱也在细微处绽放。毛主席爱吃辣椒,在物资匮乏的当时,这小小的嗜好竟成了奢求。贺子珍便想方设法,从老乡那里为他买来一点,那辣椒的辛辣,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滋味。

  那时的毛主席,为了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白天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夜晚倾听汇报,直至深夜仍在奋笔疾书,一天仅能睡上几个小时。恶劣的饮食条件,让他日益消瘦,长发凌乱,颧骨高耸。贺子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召集众人一同想方设法改善毛主席的生活。于是,她亲自下水摸田螺、抓鱼虾,只为让毛主席在艰苦中能尝到些许荤腥,获取一丝温暖与力量。

  井冈山的斗争环境异常险恶,敌人的“围剿”如恶狼环伺,战斗的硝烟从未消散。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激战中,一颗炮弹在贺子珍身旁轰然炸响,她瞬间陷入昏迷。当她在黎明的曙光中苏醒,与同志们艰难地回到驻地时,毛主席又惊又喜,竟以玩笑的口吻说,原以为她已牺牲,还打算战后为她举行追悼会。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有着共赴患难的坚定;没有风花雪月的柔情,却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暖。他们的故事,是井冈山烽火中绽放的一朵绚烂之花,永不凋谢,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四

  那是1934年10月18日,贺子珍接到了长征的通知,成为了为数不多踏上这艰难征途的女同志之一。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她匆匆准备,为了让毛主席心无旁骛地投身革命事业,她忍痛将儿子毛毛托付给弟弟毛泽覃和妹妹贺怡夫妇。一切妥当,她挥别亲人,随休养连踏上了充满未知的道路。

  那时的她,已有身孕,身体虚弱不堪,部队分给她一匹骡子,可她鲜少骑乘,总是让给其他伤病员。她从不搞特殊,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尽管身体欠佳,她却对休养连的老同志关怀备至、尊重有加,有了食物,总是先紧着老同志。

  长征途中,她与毛主席难得相见,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只要有机会,她总会到毛主席的驻地,默默帮衬着,尽自己所能。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担子更重,她虽不再是他的秘书,却依旧默默付出。

  在贵州盘县,修养连突遭敌机轰炸。贺子珍为掩护战友,头部、背部多处受伤,14处伤口触目惊心,从此落下了终身的病痛。在那艰难的环境中,无法进行手术,医生只能取出表面的弹片,深藏头骨和肌肉中的弹片却无能为力。包扎后的伤口,血仍不停流淌,鼻子、嘴里皆是鲜血,她的呼吸渐弱,脉搏几不可察。即便如此,当毛泽民夫妇探望时,她仍叮嘱不要告知毛主席,只因毛主席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她不愿让他分心。

  毛主席在接到电话后,坚决表示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哪怕抬,也要抬走。待战事稍缓,毛主席策马而来,望着浑身绷带的贺子珍,千言万语哽在喉间。贺子珍却满心愧疚,说让人抬着不安,伤好便去找部队。毛主席宽慰她安心养病,承诺无论如何都会把她抬到目的地。

  

  五

  陕北的黄土地,承载着革命的希望与梦想,也见证了贺子珍的坚韧与执着。

  当她随队伍到达陕北,那颗事业心如燃烧的火焰,她渴望更多的锻炼,更多为革命贡献的机会。然而,女儿娇娇的诞生,却让她陷入了两难。毛主席满心欢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可贺子珍却满面愁容,因为工作的念头在她心中占据了主导,于是,在娇娇仅仅四个月大时,她便将孩子托付给老乡,毅然走进抗大学习。

  贺子珍与毛泽东育有三子三女,李敏是唯一在世者。1936年冬生于陕北保安,取名娇娇,深受毛泽东喜爱。她曾在总政系统工作,先夫孔令华。

  延安,这座革命的圣地,吸引着无数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毛主席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这些怀揣理想的年轻人,无形之中,贺子珍感到了被忽视,孤独感悄然滋生。夫妻间的误会,如同细沙,一点点积累。其实,只要彼此冷静,一切都能解释清楚,可贺子珍那要强的个性,她不听任何解释。

  她决心要到上海取出头骨里的子弹,毛主席竭力挽留,却未能留住她离开的脚步。命运弄人,上海的沦陷让她的计划落空,转而奔赴苏联。这一路,毛主席多次托人捎口信劝她回,可她态度坚决。当时的她,想得太过简单,未曾料到这一去,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

  在苏联,她经历了丧子之痛,在还未抚平伤痛时,听闻毛主席再婚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此时她才幡然醒悟,自己当初的冲动铸成了无法挽回的大错。

  为了抚慰她受伤的心,毛主席将四岁的娇娇送到了莫斯科陪伴她。在严寒中,贺子珍为了孩子们努力挣着微薄的收入。因为娇娇生病,贺子珍考虑到前一个孩子夭折,欲接回自家照看,却遭儿童院反对,激烈争吵后,她被关入疯人院数年。直至1946年,王家祥夫妇交涉将其救出。

  1947年,贺子珍终于回到了阔别九年的祖国,回到了哈尔滨。可不久,娇娇又被接回毛主席身边,留下她在孤独中思念女儿,牵挂毛主席的身体,却无法相见。

  

  六

  1954年的一个夜晚,寂静的空气里弥漫着回忆的味道。贺子珍从收音机中传来的声音里,捕捉到了那个熟悉而遥远的气息——毛主席的讲话。那台收音机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眷恋,最终不堪重负地坏掉了,而贺子珍也在这强烈的情感冲击下病倒了。

  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他满心关怀,眼角甚至流下了心疼的泪水。一封带着温暖与牵挂的信送到了贺子珍的手中,信中叮嘱她要好好吃药,不要再抽烟。看到那封信的贺子珍,像是找到了依靠,她开始积极地看病、吃药,戒掉了烟,病情也渐渐有了好转。

  时间来到1959年,在南昌闲居的贺子珍,突然接到了上庐山的通知。她怀揣着期待,以为是一场休养之旅,却未曾想到,等待她的是与毛主席的重逢。那一个多小时的相见,匆匆而珍贵,把岁月的沧桑与思念都浓缩在了那一刻。然而,这匆匆一别,竟成了永诀。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传来。女儿和女婿担心贺子珍承受不住这巨大的打击,从北京赶到上海陪伴在她身旁。可贺子珍得知消息后,异常平静,没有泪水滑落,只是喃喃地对孩子们说,他们没有照顾好毛主席。这份平静,并非无情,而是历经风雨后的深沉与内敛。

  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前夕,党中央派专机将贺子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踏上首都的土地,怀着无尽的思念,她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

  那个曾与她在革命最艰苦岁月中生死与共、相守十年的人,是她一生的精神支柱。在毛主席纪念堂,哥哥和李敏陪伴着她,献上了事先准备好的花圈,缎带上“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的字句,“战友”两字饱含着无尽的深情。当她见到主席遗容的那一刻,泪水如决堤的江河,肆意横流,那份眷恋与不舍,让她久久不肯离去。

  1984年4月15日,命运的钟声敲响,贺子珍病危的消息传来。中办的通知,让李敏一家匆匆赶往上海。飞机降落后,他们直奔华东医院,日夜守护在她的身旁。退烧后的贺子珍,神智清楚时那欣慰的话语还萦绕在耳边,可谁能想到,那只是生命最后的回光返照。18日晚上,病情急剧恶化,19日下午,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带着对亲人和世界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享年75岁。

  在清理她的遗物时,那张1951年的三等甲级革命军人残废证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每年330元的补助,34年,总共11220元,取款签名栏内却空空如也。她一分未取,就这样带着满身的创伤和与她融为一体的弹片,把一生的清白永远地留在了人间。

  贺子珍,她是革命的火焰,是坚韧的象征,是清白与忠诚的化身。她的故事,将永远在我们心中传唱,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2024年8月5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