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坐在地下车库入口处的老人(散文)

作者:金刚指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277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7719篇,  月稿:7672
今天中午,我上班的时候去地下车库开车,在入口处看见一位年过七旬的矍铄老人,安静的坐在入口处左侧方。左腿伸的直直的,右腿弯曲着,小腿和大腿之间形成自然的直角。就像“丁香”社长“闰土”先生上树掏一次鸟窝就掏出一篇获精的散文,亦像“东篱”社长“怀才抱器”先生在河北正定吃一碗饸络面就吃出了“非遗”那般的水到渠成。老人右脚实实在在的踩着地,脚下踩着正在编织的竹篾,打眼一看,正在编织的东西是漏“鱼鱼”的漏勺。我停留了二十几秒,老人没有看我一眼,好像往来的人群与自己无关,或是他正专注于自己编织中没有发现。

  十几年前,农村人家家户户在厨房的墙壁上都会挂着用竹篾编织而成的直径八九寸余、高约二寸的漏勺,是用来漏“鱼鱼”的专用厨具。

  “鱼鱼”子,是农村家常便饭里的一种食物名字,尤其在夏天的中午来一碗浆水鱼鱼,既解渴又降暑,也是平时解馋的必须品。我没有考究过浆水鱼鱼在我们这个地方存在了多少年的历史,但我也喜爱那一口。在儿时,母亲也经常做浆水鱼鱼。浆水鱼鱼是浆水和鱼鱼子的混合物,在街头巷尾都有专营的小摊点,可见人们对它的青睐程度。

  最早的鱼鱼子是纯玉米面做的,做法简单但费力还要掌握火候。在锅里烧一定的水(水的多少由吃饭的人数而定),一般是一个人两碗水的样子,等水烧开以后,拿盆子盛出一半,剩余的一半就可以散散饭了。散馓饭往往是右手抓面,左手拿馓饭叉搅动锅里的水,使得从指缝流进水里的面粉完全与水融合,直到整个面团可以沿着锅底旋转为宜。这时就不再添加面粉,双手拿散饭叉,卯足劲的搅动面团。“馓饭要得好,三百六十搅;馓饭要得然,屁股要甩圆。”说的就是做馓饭的费力和馓饭的劲道。等面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的时候,减小火力,为的是避免锅底部分烧焦而影响馓饭的味道。分二至三次往锅里加热水,加一次,就要搅动几分钟,依次循环反复,来把握馓饭的稀稠。过稀,筷子夹不住,过稠,不滑腻。往往做一顿馓饭,做饭的人都会累的汗流浃背。鱼鱼子则是馓饭的衍生产品,在做好馓饭以后,及时熄灭锅底的火焰。然后端来早就里盛一半凉水的盆子,从水里捞出漏勺,一手拿漏勺,一手用盛饭勺舀出馓饭倒入漏勺,拿漏勺的手沿着盆子一边转圈一边抖动,馓饭就像鱼儿一样跃进清流中。或许这种食物像极了水里游动的小鱼,便取名“鱼鱼”,这是我的猜测,没有得到过俗语或传说的印证,但也恰切。

  浆水鱼鱼是由浆水和鱼鱼两部分组成的。浆水的多少,取决于饮食者对酸味的浓淡,故吃馓饭时,浆水和馓饭是分开的。浆水鱼鱼的味道也取决于浆水与鱼鱼子两部分,有了好的鱼鱼子,没有好的浆水来配合,也吃不出那种清香与酸爽。浆水的制作大庭相近,但炝浆水各不相同。炝浆水最好的配料就是野生的小蒜加上干辣椒碎,那是一种纯自然的幽香醇厚,其他的配料炝不出这种自然的味道。如果没有野生小蒜,那就用蒜苗或者蒜瓣替代,味道也是不错的。现在的人聪明,在做饭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简单。就拿做“鱼鱼”来说,用的漏勺也是超市里购买的铝制品或者铁制品,有把儿,好拿。所用的面粉也仅仅保留了三分之一的玉米面,剩余的都是以小麦面替代了,所以做出的鱼鱼子也就少了玉米的清香。散馓饭也不是那样费力了,事先拿一小盆,取少量玉米面用冷水搅成面糊,等锅里水开了之后直接倒入锅里,省去了一把一把抓面的过程。

  在我居住的小县城里,每一个乡镇都有着几家农家乐,浆水鱼鱼也是每一个农家乐必备的食物之一,虽说这些浆水鱼鱼总会比我儿时吃的少了一点什么,或许就是《芋老人传》里说的吧。但至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还保留了许多人的喜好,还保留了一份存活亦或传承的一席之地,不至于让这种承载着民俗民情的食物在滔滔大河中淹没或淘汰。

  我的目光比较狭小,两条腿也是在偶尔的培训中穿过过上海、西安这些有着几千年厚重历史城市的若干平米,但没有任何一只脚印曾经深入过,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我生命的缺陷。

  我今天遇见的这位老人,或许就是民间竹篾农耕文化最后一次呈现在我的视野里吧!用竹篾做漏勺,需要精心的编织。首先是挑选一年以上的金竹(我的老家把现存的竹子分为三种:金竹、木竹和石竹),外表光滑而没有创伤,直径在2厘米左右。在用特制的镰刀把竹子分成四等分或者八等分,做成长条,然后去掉里边白色的部分,留下表皮内厚度2毫米左右的翠绿。四等分的做底,编成正六边形,八等分的做边和封口。一个小小的漏勺,至少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而且从选取竹子开始到完成做工,要间隔半月至少。关键是要把砍回来的竹子放在阴凉处晾晒,使水分流失到原来的一半或百分之六十左右,才可以将竹子平分。把竹条做成2毫米,是需要一定技术的。拿一个小凳子,翘上二郎腿,在翘起的膝盖处铺一层破布,镰刀平斜的按在膝盖上,把分好的竹条压在下面,一只手缓缓地拉动竹条,去掉竹心。一次不能取得太多,那样会是留下的部分薄厚不均匀。把竹子在阴凉处晾晒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增强竹子的韧劲,二是保留竹子原有的清香与翠绿。大概的过程就和制作炕席差不多吧。

  我不知道用竹子编织农具算不算“非遗”的范畴,但可以从网上查阅到:“竹木雕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木雕刻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木雕刻在中国也由来已久。竹木雕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是国家级非遗。”有这一点就够了,可以张冠李戴的理解为竹子编织的农具可以沾上“非遗”的光了。

  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叫徽县,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隋朝萧瑀任河池太守时最早祭河神、种植水稻的地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黄土文化和江河文化的高度融合,孕育了家乡父老勤劳善良、豁达大度的情怀,既有黄土文化的厚重,又有江河文化的包容。用竹篾制作的背篼、笼子、淘篼、漏勺等之类的生产生活用具,就是源自于这种原始的农耕文化,兼容着黄土文化的厚重和江河文化的包容,鼓励和支持着这片土地上生命的繁衍与成长,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蜕变与创新,更成为在民间传唱的农村走向繁荣的史诗。

  我想我应该对今天的遇见表示怀念,哦,不能用“应该”,要用“必须”。否则我就是在以仰望白云的态度在仰望故事,使故事变得不在那么厚实。对遇见的老人予以美好的祝愿,尽管他听不见,但我还是愿意祝愿这位老人在“非遗”的传承中健康长寿。是他,让我再次回到儿时的故事里获得快乐,对“非遗”的意义有较深的了解,对自己的眼界做了准确的定位。只有这样,我站在中国地图面前时,才能发现中国许多的世界第一。古代的“四大发明”,河北省的“赵州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拥有“海中桥隧”的“港珠澳大桥”,5G网络等等,一并如喜马拉雅山那样的站姿,迎接世界的目光。

  (原创首发)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