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与凄凉
一个人,当岁月的寒霜悄然染上鬓角,当生活的步履渐渐蹒跚,晚年,这段人生最后的旅程,便徐徐地展现在眼前,这种趋势必将不期而遇。近期,有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是描绘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精神状态的。但是,我更想说,与此对应的还应该有一句话,那就是:“哪个晚年不凄凉?”这是每个老年人都要面临的一种人生境遇。前一种的“迷茫”预示着成长与进步;而后一种的“凄凉”则预示着幻灭与消亡。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特定的年龄段要遭遇的一种人生困境。而相较于年轻人来说,这句“哪个晚年不凄凉?”的叩问,毫无疑问是无数迟暮之人更加深深的隐忧。如何破解这场难以回避的噩梦,扼住命运的咽喉,回答好这道人生必答题就是每个老年人的必然经历和最后使命。让我们相互鼓励,争取答出好成绩。
一
有一句老话叫作:“晚景凄凉”。意思是说,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到了晚年,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凄凉的。对于这种凄凉,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是不同的,但总的看是大同小异。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一是经济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顿,从而给当事人带来凄凉的晚景。也有的虽然不缺钱,但由于对子女或晚辈亲疏有别,厚薄各异,操作失当,结果造成亲人疏离,钱没少花,却不招人待见,致使本人孤苦伶仃,痛苦不堪。
二是因为身患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干脆不能享有正常的生活。这些病有的是自身罹患产生的,如,心脑血管问题引发的疾病;也有的是因外伤导致的肢体活动受限。在这种情况下,日常需要亲人或保姆照料,长此下去使得本人和周围的人都心力憔悴,不仅严重地降低了当事人的生活质量,也使其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希望,每天度日如年,毫无幸福可言。
三是认知问题。对于退休以后的生活缺乏正确地认识和科学把握,每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早晨醒来不知道当天该做些啥,没有生活目的,过一天算一天,离群索居,生活的幸福感降低。当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时,看不请问题的实质所在,当然也就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结果屡屡碰壁,进而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这样下去逐渐地在亲人和朋友中失去威望,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废物和累赘。
四是夫妻关系处理得不好。现实地说,夫妻关系是人到老年后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职时,一天的时间大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几十年来,夫妻虽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彼此在一些方面的缺点毛病并不能全部暴露出来。退休回家后,由于心态一时尚未转过来,导致夫妻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处理不好就影响彼此感情,如果不能及时解开疙瘩,形成情感死结则很难化解。这种问题演化的极端,要么分手离婚,要么抑郁累积,导致疾病,甚至过早地离世。
上述这些都是比较严重或极端的情况,更多的凄凉境遇则表现为一种无尽的空虚与孤单寂寞,其中对情感生活要求越高的人,遭受的伤害就会越重。
二
凄凉的晚景虽然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却是天差地别。总的看,凉凄的晚景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这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但是具体到个人,限于认知和生活条件与所处环境的差异,其感受是不同的,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取决于个人对凄凉的理解与应对的能力和方法。这里当然有物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精神因素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应该认识到,退休后是人生的重新开始。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个人几十年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其中的学习和工作就占据了大约近五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的显著特点,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被动接受的社会关系成分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个人自主和自由的成分并不很多。退休离职后的最大变化是社会关系完全改变了,已往束缚自己的各种关系基本都解除了,其中一个最大的变量或叫根本的标志是实现了个人的自由,也就是实现了个人的思想自由、行为自由和经济自由。这三个自由的同时降临,预示着你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红利和制度红利,许多人还没有切实地领悟到。因此,必须在重新审视自身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重启你的人生模式,重新设计和安排好你的生活,使得未来的新生活能够过得更加充实和精彩。否则,进入晚年以后的生活必将是迷茫的。
其次,晚年是否凄凉,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一种认识和态度问题。换句话说,能够正确对待,就不成其为问题,凄凉并不等于凄惨。人到老年,由于所处社会关系与生活环境的变化,朋友会远离我们,亲人也会逐渐地疏离我们。这种事情迟早要发生,这是人生在这个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只要自己做到了精神充实,身体健康,行动自主,经济有保障,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美国有个很知名的“摩西奶奶”活了101岁,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妇。她的名言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她76岁开始学绘画,80岁办个人画展,100岁对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进行启蒙,成为老年励志的典范。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北大教授杨绛,活了105岁。在其晚年的后期有近20年是自己独立生活。这期间她写了《我们仨》和《走在人生边上》等知名著作,给自己的晚年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就是应该牢固地树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理念,要尽可能做到自立自强,老有所为,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再看所谓的凄凉不过是一种“无病呻吟”和矫情掩盖下的某种祈求的借口而已。
最后,极端地说,即便是遭遇意外或疾病缠身,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特殊体验呢?与逆境、疾病、事故等不利的事情作斗争本身也是一种丰富人生的机会,过后可能会产生出许多新的感悟,谁能说这些感悟不是一种难得的人生财富呢。
作家史铁生罹患疾病在轮椅上生活了近40年,恰是这种苦难的生活成就了他知名作家的人生。正如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瘙》。”这些都是厄运使人发奋的经典事例。因此,人生没有平坦的大路,度过艰险方能成就大事。对于普通人来说,人已到晚年,没有了更多的牵挂,也就没有了羁绊人生脚步的负担,对于那些“猝然临之的”也好,“无故加之的”也罢,权当作成就自己的机会而坦然接受。怀着这样的心态,人生的晚年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三
从步入老年到最终离世,就大多数人来说还有二三十年,乃至更长的历程呢,应对所谓的老年凄凉,主要指的是这段经历。至于个别人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失能、失智,这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应当特殊对待,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对于如何过好老年生活,根本的应对是真正地做好自己,也就是做你自己擅长的,最想做的事情。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生活道路。
对于身体的健康,这是每个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抵御晚年凄风苦雨的坚实堡垒。我认识的一位老同志,他每天两次游泳,每次不少于一千米,已坚持多年,目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极佳。还有一位朋友,坚持每天健步走一个小时,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每年的例行体检,各项指标都属正常和良好水平。身体健康了,就为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老人喜欢摄影,退下来后就加入了“长枪短炮”大军,游历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到目前已经出版了自己的影集。最近听说又“鸟枪换炮”了,玩起了无人机拍摄,每天将拍摄的视频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得到了很多很高的赞誉,生活过的无比充实。
还有的参与了专业的围棋、象棋训练,黑白交织,楚河汉界,驱卒跃马,丢车保帅,围中守边,占角弃子,直杀得天昏地暗。经常参加各地各级比赛,棋艺大有长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天在网上切磋棋艺,脑力大增,乐此不疲。
还有的研习书法、从横竖撇捺临摹起,笔下汉字渐有风骨;有的涉足墨海,水墨丹青,跃然纸上;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有的重操旧爱,声乐、二胡、萨哥斯、葫芦丝演奏等,丝竹声声,高山流水,每天歌舞升平,其乐无穷。
也有的自学中医,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掌握了一技之长,更是增添了强体健身,悬壶济世的本领,与朋友小聚时,寸指把脉,念念有词,说的对方连连点头。
既有读书者,必有行路人。有不少的健康老人走出家门,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尝不同口味的各地小吃,欣赏壮美的奇异风景。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体会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那些壮美景致嵌入记忆,拓宽生命边界,让暮年不再囿于四方斗室,孤独守望往昔。他们像一个朝圣者,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触摸了历史的脉搏,领悟了文化的精髓,锻炼了筋骨,陶冶了情操。
有弄墨客,也必有舞文人,写诗歌、散文、小说等,讴歌社会的繁荣,展现历史的变迁,回首峥嵘的岁月,提炼爱的情愫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时代思考与启示,积累更多人生的智慧,做到以书自渡,无远弗届。
这一代老年人大都出生在共和国的初期,生长在困苦的年代,他们今天的所为,说到底是在补充精神养料,滋润干涸的心田。正是他们一个个满足的目光,宛如熠熠星辰,点亮着这代人黯淡的暮年苍穹。上述的各项活动,实际上是在与过往的智者神交,也是探索世间万物的终极真理,参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使自己的思想不蒙尘,精神不萎靡,生活有激情。而这一切说到底都在于清醒生活,丰富人生,延年益寿。这才是老年人群体该有的样子。
哪个晚年注定凄凉?答案就在每位老人手中和心中。暮年不是谢幕,而是生命沉淀后的悠然奏鸣;不是凋零残败,而是熟透果实散发馥郁甜香。愿每位老人知晓,岁月尽头,亦有安乐港湾,可枕星河入梦,迎朝阳苏醒,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把余生酿成醇厚美酒,细酌慢饮,无惧风霜。
人们都会终将老去,社会为老人铺就的温暖归途,亦是来日自己的归宿。关爱更多老人,珍视暮年价值,全社会携手,许他们、许未来的自己一个不凄凉的晚年,让生命谢幕,亦是绝美往生,毫无遗憾,只剩眷恋人间万千风景,和那被爱填满的岁岁年年。这才是一个繁荣、文明、和谐社会该有的摸样。
2024年12月5日于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