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中国美食之乡,生活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去过徐州旅游的人,谈起徐州的美食,都是如数家珍,赞不绝口。“糁汤、藕粉、菜煎饼、羊肉、徐州地锅鸡、把子肉、烧烤、炸鸡、炸串、青年路四中炸串、老翟板面等特色美食……”如果不是商务接待的要求在酒店,一日三餐,我肯定会选择这些特色美食的。
徐州的美食,在别的区域还是茹毛饮血的时代,因为彭祖的出现,让徐州人早早地从简单的解决温饱向膳食养生方向转变,“彭祖献羹”,“羊方藏鱼”以及饭后小甜汤,“云母羹”等经典名吃,至今依然是厨师们仰望的美食之巅。所以,徐州还是配得上“中国美食之都”称号的。
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或者特产,除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实,也融进了一种剪不断离还乱的乡情。比如,一次我在陕西出差,在潼关县城,冬天晚上的街道,行人已经非常少了,来到入住的旅馆,下车后才发现,手提电脑丢在吃饭的饭店了,出租车已经开走。想打个车回去,这大晚上,哪里有车?店铺也大多关门。突然,我看路边的一家店铺还亮着灯,看招牌,是一家菜煎饼店。瞬间我就想起了老家的菜煎饼。这不会是咱徐州人来这个地方开的店吧?带着疑问,我和老板一交流,还真是。
俗话说,邳州四户镇的炒货遍天下,这对夫妻是出来卖炒货的,旁边紧挨的炒货店就是他们的,为了多增加些收入,就把旁边闲置的一间房收拾出来,开了一家菜煎饼点。配上粗粥,据说生意还不错。
我做了自我介绍,焦急地问老板,能不能借一辆自行车给我用一下,我去饭店找我的电脑,老板二话没说,把自己门前的自行车推给了我,好在饭店打烊之前,我赶到了,找到了电脑包,送回自行车,我表示非常感谢,仅凭一句老乡,就把自行车借给了我,这份信任真的让我感动。离开潼关之前,我还专门光顾他们的菜煎饼店几次。
现在的菜煎饼店,已经开成连锁店了。品种也变得繁多,添加的菜品也丰富了。其实,无论怎样变化,还是离不开煎饼这个根的。
小时候,母亲放下大鏊子烙煎饼,就在快要烙完的时候,留下最后几张煎饼,一定要给我们做几张好吃的美食的。先做鸡蛋煎饼,或者油盐煎饼;煎饼半熟,倒上豆油,待到油热,打上鸡蛋,撒上盐,最后酥脆爽口的鸡蛋煎饼出炉;也有时,在菜园子里割上几把韭菜,洗净,放上青椒,盐等调料,最后反复折叠,切成方块,兄妹几人一人一块,保准吃的饱饱的。每当回想起小时候吃的菜煎饼,回忆里满满的,都是母亲的味道。
现在的菜煎饼,通过演绎也有不少变化。光是菜品。就是十几种,而由于菜品的不同,也被改成多种名称。比如,煎饼里面放火腿肠或者油条等,加上几片生菜再抹上大酱,就成了煎饼果子。据说,当年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到了天津,带去了煎饼和菜煎饼,天津人把里面的菜换成油条火腿等,取名煎饼果子。目前,煎饼果子已经成为了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菜煎饼,还是煎饼果子,都离不开正宗的徐州煎饼,这不前几天和徐州的作家一行,去了一趟贾汪便溏采风,汴塘镇已经把煎饼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煎饼产业基地,据说在外地的汴塘人,靠“汴塘煎饼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品牌,围绕煎饼和菜煎饼做文章,每年都挣不少的钱,产业一年比一年大。
回到故乡徐州定居六年了,故乡美食的味道已经不需要在记忆中找寻了。清晨,来碗糁汤,吃几个水晶包。中午,地锅鸡,晚上徐州小烧烤……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招待外来的朋友,既不重样,又经济实惠,实在不行,来一卷菜煎饼,喝一碗稀饭,也能让你既吃饱饭,还能品尝到徐州的美食。
在徐州吃徐州美食,觉得没有啥不正常。要是在外地遇到徐州美食,那就是一种别样的感觉了。
有一年,出差深圳,8月份去的,大约年底回来。午餐或者晚餐,平时接待顾客,楼下也有湘菜馆或者东北菜馆,那口味基本能接受。然而,早餐,在深圳,真的很麻烦。我吃不惯广东的早餐,或者去吃早茶,那白粥或者田鸡粥我实在难以下咽,不吃早餐又不行。正在我度日如年,为早餐发愁的时候,我突然发下,在我去公司的路上,不起眼的拐角处,有一辆在北方街头巷尾,经常出现的小吃三轮车。凭感觉我就能猜到,应该是北方的。我走过去,看到是一位北方的大姐,三十多岁的样子,一口标准的徐普,让我乐了。关键是,车上有个小鏊子,正在烙着菜煎饼。就这样,菜煎饼,锅里的稀饭,让我找到了家乡的味道,我敢说,这是我在外地,第一次吃到家乡的美食,一连好几个月,至今难忘。
一个地方的美食,不仅融进了当地的美食文化,还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不管走到哪里,或者是背井离乡,人们常常要把自己家乡的美食,带在身边,或者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的代代相传。因为这份美食里,有忘不了的故乡情。
我爱徐州的菜煎饼,因为,这小小的美食里,有我儿时的回忆,更有我不能忘却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