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时出版的散文集,也是她先后失去了两位至亲——丈夫和女儿之后创作的,读完后不禁让人对她肃然起敬。
杨绛先生的文字温暖、朴实,让人感受到力量。那种身处逆境时坚定从容、永不放弃的力量,那种对理想和事业始终如一、执著追求的力量。她的一生,不负钱钟书先生对她最好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该书一共分为“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明了,仅用了不到一千字叙述她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她以这样的方式开头,足以见她对丈夫怀着强烈的思念之情。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夫妻,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夫妻生活中,他们为生活四处奔波,为理想努力奋斗,如同无数革命先辈一样,他们用文字不断传递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第二部分用“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三个小节来叙述他们一家三口相处的日常。以一个“万里长梦”开头,叙述着失去女儿和丈夫后在梦中重逢,看似在跟我们讲一个梦,实则以梦境的方式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她的思念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知道,老人一般在失去亲人后大多会变得意志消沉、精神恍惚,有的甚至在短期内会跟随老伴而去。相反,杨绛先生则把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转换为文字,用另一种方式慰藉心灵,从而以豁达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死。我想,正因为她有如此释怀的胸襟,她才配得上钱钟书先生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讲述杨绛先生从梦境中走出来,一个人思念他们仨的心路历程。她发现自己不能一直在梦里,应该振作精神,理清思绪回忆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相知相识、相爱相守的全过程;回忆她和女儿一同生活、一同成长、一同进步、一同收获的全过程;回忆他们仨幸福快乐、温暖有爱的全过程。在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初为人妻的不易,原本一点家务活不会的她,为了生活硬是一步步从零开始学起;看到了她陪先生赴英法留学期间,除了照顾先生的起居尽好妻子的本分外,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看到了她对女儿满满的爱,以及在女儿成长过程中,她如何精心抚育教育等尽到作为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女儿在她眼里乖巧聪明,看书过目不忘。她在文中反复强调:“女儿像爸,聪明像爸,长相像爸,就连拙手笨脚也像爸。”这些文字,让我们读着亲切,亲切得犹如在讲述邻家小孩。这样的杨绛先生时而高贵,高贵得让人无法触及她的灵魂;时而普通,普通得如身边一位位老人。这样的杨绛先生,又怎能不是那“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读《我们仨》最大的感悟和收获,莫过于杨绛先生以自己一生的经历,教会我们如何用智慧的头脑去经营生活,从而懂得夫妻相处之道、家人相处之道、朋友相处之道。生活中,如果我们彼此能做到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自暴自弃、多一点进取之心,或许你离那“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就会近一点。编辑: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