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蜀中一绝宝箴塞

作者:田达武   发表于:
浏览:75次    字数:296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宝箴塞,川东民居和军事防御的集大成者,其作用和功能,可与闽南土楼和赣南围屋媲美。俯瞰宝箴塞(资料图片)

  在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当地人并不把宝箴塞叫做宝箴塞,而是叫做“方家沟寨子”,也有称“方家沟粮库”的。

  要搞清楚方家沟的人为什么要把宝箴塞喊成方家沟寨子这个问题,还得从武胜的寨子说起。

  武胜历史上的寨子,由来已久,遍布各地,为数众多。修筑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土匪袭扰,捍卫乡梓平安,但也不排除是合川钓鱼城防御作用影响的结果。

  宝箴塞方圆百里,是宋蒙战争决战的主战场。蒙军统帅蒙哥亲率的中路大军,就在与宝箴塞相距30公里的武胜山安营扎寨,与宋军前哨阵地钓鱼城,对垒相持长达36年之久。

  要知道,蒙古大军的铁蹄,横扫欧亚大陆,犹入无人之境。就是这样凶悍的一支劲旅,对钓鱼城却久攻不下,甚至统帅蒙哥也在钓鱼城下折戟沉沙,命归黄泉。蒙哥的死,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走向,西方人因此把钓鱼城奉为“上帝折鞭处”。

  在宝箴塞周围人的眼里,钓鱼城就是一座寨子,只不过,这座寨子比宝箴塞大点而已。

  地处嘉陵江黄金水道中下游的武胜,是重庆到南充,岳池到成都的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常有土匪出没。

  为了应对兵荒马乱和土匪的袭扰,在钓鱼城防御作用的启示下,武胜人很早就形成了筑寨自保的共识。

  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李基善,通令县境六里各场,按姓族集财聚力,修筑寨堡。

  清末重臣骆秉章入川督办军务,再度倡议各地绅粮修寨筑碉。

  时值民国初年,全县已有寨子241座,碉楼246座。宝箴塞和段家大院的碉楼,仅是其中之一。段炳烈碉楼(资料图片)

  宝箴塞是方家沟的绅粮段襄臣所筑,旨在“捍卫桑梓,保全身家”。

  段襄臣(1860-1934),清末钦定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检,段氏家族族长。

  段氏门中,家大业大,族内人丁过百,雇有家丁七十之众。在当时,武胜县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田地,几乎全归段家所有,民间有“段半县”之称。

  宣统三年(1911),东塞动土,段襄臣请段邦瑢为石匠掌墨师、张木匠为木工掌墨师,经周详筹划,精巧施工,一年乃成。

  后来,军阀割据日盛,社会动荡加剧,加之段氏家族人口增加,扩建西塞,势在必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过花甲的段襄臣,不遗余力,再兴土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全部筑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宝箴塞东西走向,两端宽阔,中间狭窄,俯视图的东西两塞,恰似两个反向对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接后的两条直角边,错位5米左右,这正好给瞭望台和过道留下了必备空间。

  宝箴塞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7690平方米,为4院8天井布局。院内厅堂、居室、伙房、仓库、戏楼、厕所、水井和消防水池、水缸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共有厅堂廊房百余间,最大的60多平方米,最小的仅5平方米。方、菱、三角各形均有,因势利导,物尽其用,开有房门108道。

  相传,宝箴塞与段家大院及其碉楼,挖有暗道相通,东塞天井的水井,就是暗道口之一。著名作家马平所著的《塞影记》中的暗道和粮库,其原型就取材于此。

  宝箴塞的防御体系,由塞门、城墙、环形炮楼、射击孔、瞭望孔和垛口等组成。

  塞门 全塞开有南北两道塞门。南塞门在筑塞时虽已开设,但从未开过,仅起摆设作用。只有北塞门供人出入,平添几分宝箴塞的紧圈坚固。北塞门半圆拱顶,木门双扇对开。木门选用优质黄荆木制作而成,虽经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不减当年雄风。

  城墙 据《宝箴塞记》载:塞高越三寻,周二百一十弓。宝箴塞的城墙,由城墙和炮楼外墙两部分组成。下部依山而筑。墙体外表条石围砌,中间夹夯土,固若金汤。

  环形炮楼 实际上是一条环形廊道。沿城墙设置,宽2米。炮楼外墙单砌条石,有的石墙砌登顶,有的最上部镶嵌石板。贯通的环形炮楼,有利于狙击者的相互支援,这是宝箴塞防御功能的又一大特色。

  射击孔、瞭望孔、垛口 都设置在廊道外墙的石墙范围之内。有菱、方、圆等形状,内呈八字,大小和形状,因势而异,千变万化。塞墙转角处开扁平射击孔,塞墙面积广大的平面墙体中部,置碉楼式突出墙体的射击孔。这两处的射击目标,主要是对付偷袭到墙脚边的敌人。整个防御体系,无射击死角,具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

  瞭望台 高达4层的瞭望台,将宝箴塞一分为二。瞭望台的南边排山,以初建时东塞最南边的城墙为基。北边排山,中间用木柱支撑。底层为进塞通道,二层为戏台,三、四层为瞭望台,也可以说是观景楼。戏台正面,雕梁画栋,各路神仙,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宝箴塞筑成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哪个盗匪有胆光顾。这,也许就是宝箴塞的威严所致吧!

  宝箴塞的无穷魅力,引来了《大英雄》《兄弟兄弟》等电视剧在此取景拍摄。

  再说当地人把宝箴塞叫成方家沟粮库的问题。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创业容易守业难。宝箴塞的主人段氏家族,同样也跳不出这个周期定律。段襄臣育有孔门、仁清、善继、善述等六子。其余子女,名不见经传,唯段孔门,曾任武胜县万善乡乡长、县参议员,段仁清系武胜、遂宁等相邻五县团防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中,宝箴塞分给了当地农民,从此,宝箴塞与段家再也无缘。1958年,国家要在农林乡(今宝箴塞镇)建粮站,粮食部门相中了宝箴塞。用800元钱从5户农民手中,将宝箴塞收归国有,通过简单改造,便成了粮库。

  宝箴塞能够完整地保持至今,得益于粮库对它的庇护。

  最后说一下宝箴塞的发现之旅。

  1986年,武胜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已被闲置的方家沟粮库,列入了普查范围。

  因粮库缘故,《宝箴塞记》的石刻,被多层石灰水浆覆盖,深藏不露。尽管如此,也躲不过文物专家陈祖君的火眼金睛,隐姓埋名长达30年之久的《宝箴塞记》,再次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重见天日。

  《宝箴塞记》是在段襄臣作古两年之后,由其子段孔门、段仁清兄弟俩恳请远房亲戚张骥所撰。

  张骥系清末举人、时任民政部录事、四川省议会议员,曾因亲人生病,自修中医,略有心得。

  1935年,段孔门的夫人病重,段家便请张骥为其诊病。

  段仁清在陪同张骥游览宝箴塞走到南塞客厅时,指着一块早已打磨好的无字碑石,对张骥说:“这块碑石,先父一直想求一篇塞记刻于其上,以告后人此塞来历。张兄才高八斗,学识渊博,恳请帮忙,了却家父遗愿”。

  张骥感念段襄臣修筑宝箴塞的一番伟业,欣然领命,成就了629字的《宝箴塞记》。

  《宝箴塞记》石刻的书作,出自时任云南陆军近卫步兵第一旅一团书记官朱济民之手。

  刻好的《宝箴塞记》石碑,镶嵌在南塞正堂的神龛之处。

  宝箴塞属于段家的宅院,一般人等无法进入,宝箴塞之名,民间也就难以传开。这也是当地人把宝箴塞叫成方家沟寨子的又一重要原因。

  1999年5月,武胜开展重点文物普查,有关宝箴塞的普查材料,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省考古研究所长、省博物馆长马家郁一行五人前来考察。考察组认为:“宝箴塞在全省独一无二,文化价值很高,是一处值得进一步发掘的近现代文物。”

  2001年7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一行六人考察宝箴塞,进一步肯定了宝箴塞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罗哲文评价宝箴塞为“国内罕有,蜀中一绝”。(田达武) 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宝箴塞 中一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