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增城市新塘中学)
摘要:高三阶段的复习,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个难点,每一届的高三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都很难拿到高分,不是这题答不到要点,就是那题答不准确完整。所以,要想提高高考成绩,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文阅读方法。
关键词:高中;现代文;阅读;方法
高三阶段的复习,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个难点,每一届的高三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都很难拿到高分,不是这题答不到要点,就是那题答不准确完整。有学生说,现代文阅读题,是一座跨越艰难的高山,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得的进展却很微小。所以,要想提高高考成绩,就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文阅读方法。
现代文阅读两道大题,必考题和选考题,占据了31分,不能忽视,要是这两道题没做好,就会大大影响语文的整体成绩。根据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学习,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解题方法。
阅读要领: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时间所能做到,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从高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上课阅读课本上的文章外,还应课外阅读一些文章和作品,比如选择阅读一些名家的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段落层次和写作方法。论述文,要把握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内涵;散文,要把握住文章主线,感情发展脉络、修辞手法、重点词句的内涵;小说要能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刻画的手法、故事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事件发展的脉络;实用文要能够把握住各种文体诸如人物访谈、传记、通讯、科技文和调查报告的特征、写法、题型设计的特点,还有探究题的答题技巧等等。
阅读方法:首先,拿到一篇文章,可以先快速地阅读一遍,做到整体感知,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些重点句子,如有中心论点的句子、每段的中心句或是分论点的句子、过渡句、过渡段、跟开头相照应的结尾句,可以用笔画出来。
其次,明确题干的问题,带着问题第二次做细致的阅读,找到跟问题相关的文章区域。是选择题,就把选项一项一项拿到原文中去进行比较,确定好选哪一项,要特别注意个别字词的细微区别,注意出题者混淆视线搞乱思维的出题特点,如颠倒因果关系、主宾关系等等。
比如今年广州一模的现代文必考题的选择题: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13.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而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原文的第一段说是“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并不等于“所塑造的形象不真实”。可以确定A是错的,D.“‘精’在中国绘画中得不到长足发展”并非“中国传统绘画力求‘谨细’”的原因,这是因果颠倒,因为原文在第六段中说”,“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未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E.原文倒数第二段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B、C答案可以在第三段找到。
是主观题,就要记住问题,快速扫视一遍全文,先找到相应的区域,细心找出相关的词句,组织成一段文字,有些可能信息分散在全文中,则需要快速阅读,边看边划出跟题有关的关键词句,然后再组织成文。
还是广州一模的必考题:
14.“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4分)
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分)
快速扫过文章,就会发现谈“了”谈“达心适意”的文字出现五、六、七段,原文说,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对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因此14题可以概括,“了”指绘画中的谨细。(或:精细;形貌彩章,历历具足。)因为过分追求“了”,就难以表“意”(或:就无法达到“神似”。或:就无法做到“不到之到”),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特征(或:就违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15题答案在第八段有“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的句子,因此可以答出:1、依据客观“迹象,但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可以运用“运实入虚”“运虚入实”的手法去创造画意。(或“不为客观迹象所牵,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2、可以用画直接抒发较强的主观情绪,也可借助画的物象寓意来传达情感、志向等。
答题时注意:怎样问就怎样答,抓住与题干关系密切的词句来答。对于选考题中的探究题要注意写清楚自己的看法,答题尽量条例清晰,分点来答。
对于选考题,一般主张学生做实用类的,当然如果文学类的是小说题,则鼓励学生选作,因为小说跟实用类文章的比,一般来说,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更好理解,跟散文比,更通俗易于把握,像理解人物性格、掌握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比理解散文的内涵、写作技法和主旨要简单一些。像广州一模考试,我两个班选做实用类的人更多。因为实用类是考一篇科普文《大自然在反抗》,就比较有趣味性,而文学类的散文张抗抗的《海市》,则显得比较深奥,不是很好理解和把握。在这之前,不少老师都说实用类的科普文是很难的,不主张学生做,谁知一模的还是出乎大家意料的容易,很多学生没听老师的建议,做了这道题,还做得不错。所以说,考试是不好预料的,不能说死哪种题型难,哪种题型容易。如果时间充裕,学生可以两种题都先扫视一遍,感觉哪种比较好把握一些,就选做哪种。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在高三的整个复习阶段,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题解答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熟能生巧,练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熟练地掌握了解题的方法,提高了做题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