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康乐县志(1986~2005)》概述

作者:马晓春   发表于:
浏览:182次    字数:1400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436篇,  月稿:20

  《康乐县志(1986~2005)》概述

  康乐自宋熙宁六年(1073年),设康乐和当川堡。明时,今县境设景古里、胭脂里、当川里属河州,狄道州设康乐里,岷州设沙马里。清雍正时,沙马里归狄道州。清同治十一年,狄道州、河州重新划界。民国二十一年,与临逃析置,设洮西设治局,后更改为康乐设治局。民国二十九年,建康乐县。1958年11月12日,并入和政县。1961年12月25日,恢复康乐县建置至今。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洮河下游西侧。东经10324’~103°49’,北纬3454~35°27',东邻临县、渭源县,西连政县,北靠广河县,南与临潭县、卓尼县接壤。南北长 56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 1083平方公里(包括自然保护区)。

  康乐是个多民族聚居县,辖5镇、10乡,1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民族,总人口24.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44%,其中回族占 52.98%。

  自然资源丰富 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疲的农牧交汇地带,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境内海拔 1898~3908米,年均气温7°C,年降雨量625毫米,无箱期154天。有耕地50.4万亩,草场36.76万亩,林地52.23万亩;有松、柏、杨、柳、桦等树种200多种,木材贮量达43.9万立方米。有野生中药材300多种,年采集量100多万公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3%,曾两次被国务院评 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莲花山、抱儿子山及海拔3908米的白石山。洮河、治木河穿境而过,胭脂河、中砥河、苏集河纵贯

  10个乡(镇),至县城汇成三盆河向东流入逃河。境内地表水总径流量492934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3.65万千瓦,可开发量10.57万千瓦。2005年,建设总投资4.72亿元,装机容量6.2万千瓦的莲麓水电站。

  境内河谷纵横,群峰叠翠,风光秀丽,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白石暑雪、药水灵津、虎狼雄关、亥姆晨烟、激流观筏、悬崖古道、古木擎天、虎狼锁钺等自然景观荟萃了高原之粗犷、农区之田园、牧区之草畜、旅游区山水之精华。南部的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 米,集险、秀、美、奇、灵于一体,因形似莲花而驰名。传统的“六月六”花儿会享誉省内外,届时数十万群众朝山赴会,歌手云集,商贾纷至,人流如潮,歌场似海,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悦耳的“花儿”,吸引了八方游客。2004年,莲花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

  历史文化悠久 自古为丝绸之路、唐番古道之要冲。历史上曾有羌、狄、氐、匈奴、吐谷浑、鲜卑、吐蕃等民族生产生活。古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边家林、椿树、塔关、丰台、寺址、地寺坪等地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挖掘出石刀、石斧、骨针、陶罐、瓮等古代文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多处,文物31处;墓(汉墓)2处,出土各类文物781件。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区位优势明显 距省城兰州 120公里,省道311 线康冶路(康乐一治力关)和317线康蒿路(康乐一蒿支沟)贯穿,城乡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形成“四纵一横”公路网。临康和(临洮一康乐一和政)二级公路的建成,进一步缩短了康乐至兰州、临夏的距离。县域内电网纵横,能源充足。电视信号、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全覆盖。

  1986~2005年,县上先后按照“强化基础、输出劳务、以商促工、以工兴农“康乐要致富,少生孩子多读书,牛、豆、林、油作支柱”“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贸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等发展思路,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教育兴县、扶贫开发、民营经济强县三大战略,开发畜牧、中药材种植、水能、旅游、育苗、沙棘等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康乐县志(1986~2005)》主编 马晓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康乐 县志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工作总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