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绽放的民俗之花——莲花山“花儿”

作者:马晓春   发表于:
浏览:6次    字数:2517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436篇,  月稿:24

  绽放的民俗之花——莲花山“花儿”

  ●马晓春 (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

  莲花山“花儿”具有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内外学者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百科全书”。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5年,莲花山“花儿”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花山“花儿”之源流

  《康乐县志》载:唐太宗时,羌族、吐谷浑、吐蕃据洮西向狄道侵扰。玄宗开元后期到天宝前期,唐王朝对河湟的羌、吐蕃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的战略,哥舒翰威镇吐蕃,直驱阴山,赢得吐蕃不敢过临洮的安定局面。安史之乱直到北宋王韶大破木征,其间百余年为吐蕃所据。自唐、宋以来,莲花山地区为吐蕃民族聚居地,吐蕃民俗文化影响十分深厚。据此,吐蕃“踏歌”是“花儿”源头。莲花山地区的汉族群众中有一部分是历史上汉化了的吐蕃人,其民情、习俗部分延续了下来。在莲花山地区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号子,其中碾场号子在宋代吐蕃“踏歌”中孕育,在汉族“牛拉拉”等曲调中完善,在长期渐进演化过程中逐步成型,成为传唱在洮河中、上游地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群众中的一种山歌。

  莲花山“花儿”之特征

  莲花山“花儿”会成形于元朝末年,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基本特征为:

  1.独特性。莲花山“花儿”会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间文化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唱词丰富、音调古朴、唱曲独特,且莲花山唱山这一习俗在全国独一无二,因而具有独特性。

  2.群体性。莲花山“花儿”虽然可以一个人单独吟唱,但毕竟单调乏味,不成气候,只有在“花儿”会时,三五成群组成联唱,唱“花儿”摊子一个接一个,才能体现“花儿”会场面之宏大,因而具有群体性。

  3.娱乐性。莲花山“花儿”不论谁唱,唱什么内容,其目的只是为了娱乐。民俗学家柯杨称其为“诗与歌的狂欢节”。尤其在生产之余唱“花儿”、逛山场,成为莲花山群众忙里偷闲、解愁消乏的一种最简单、更快乐的事,因而具有娱乐性。

  4.通俗性。莲花山“花儿”唱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唱曲简单易学,唱词为即兴创作,“花儿”会上人人当演员、个个是作家,因而具有通俗性。

  莲花山“花儿”曲调高亢细尖,有11种歌词,丰富多变。一段歌词3到6句不等,用方言演唱,大量运用儿化音和方言土语,句句押韵,按韵脚数量分为“单套”“双套”和“三转腔”。歌词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夸张、联想、回环、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较多。演唱内容除流传经典之作外,一般在演唱中即兴编词,其内容以爱情和现实生活为主。演唱形式基本都由3到6人组成两个班子,每个班子由“串班长”(“花儿”词作者)带领,采用参唱竞唱的方式,在“花儿”会场对唱。

  莲花山“花儿”之流派

  莲花山“花儿”传唱在北至康乐县、临洮县,东至渭源县、岷县,南至卓尼县,西至夏河县的广大地区。各地所唱调式基本相同,但因人文地理、民情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唱腔唱法又有差别,形成了不同歌唱流派。按地域民情分为:北路“花儿”、东路“花儿”、西路“花儿”,其中北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的主旋律,也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两莲叶儿调,传唱在临潭县的甘沟、羊沙以北,卓尼县康多及临潭县冶力关以东、康乐县五户、景古及临洮县西坪、玉井以南,渭源县关堡以西的广大地区。《莲花山令》属于双句单段体结构,这与大多数传统山歌大致相同。在演唱时先用一个较长的拖腔“哎”开头,先现音就是这首“花儿”的结束音。曲调比较单一,但在即兴演唱时随着词语的变化和演唱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曲调时而辗转反侧,时而激昂慷慨,旋律抑扬顿挫。“花儿”中的起兴句与最后合唱的尾声“花呀,两莲叶儿”,在一曲完美的音乐组合中,显示了双句单段体山歌无穷的魅力。尾声与起腔时的衬句相呼应,扩充了莲花山“花儿”较单调的乐句,润饰着“花儿”的山乡色彩,使“花儿”的艺术个性显得更加突出。

  莲花山“花儿”之传承

  康乐县境内的“花儿”会场有12处,时间前后长达17天。莲花山“花儿”会为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临洮县、渭源县、临潭县、卓尼县及相邻地区的数万歌手与游人,齐聚康乐县莲麓镇及莲花山游山唱“花儿”。分别在莲花山脚塘坊滩、莲麓镇足古川村、足古川村境内的冶木河尕浪桥、景古镇王家沟村的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地,设摊唱“花儿”。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

  莲花山“花儿”作为甘肃“花儿”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有丁如兰、景满堂、汪莲莲、文香莲等。莲麓镇柱子沟村农民苟进昌多年筹办汪子沟门“花儿”演唱会,著名“花儿”歌手汪莲莲组建莲花山“花儿”演唱交流中心,发现和培养一批“花儿”新歌手。

  198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研究会甘肃分会编著《莲花山花儿选萃》。1988年10月,由魏泉鸣摄制电视片《莲花山花儿会》《藏族采花节》(中英文两版本),参与上海国际电视节展播,引起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地区影视界极大关注。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文系兼音乐系教授赵茹兰撰写的《莲花山花儿会:关于民歌演唱程式之研究》(长篇学术论文),刊登于《西北民族学院学报》3期,对甘肃“花儿”学术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指导。1991年,魏泉鸣摄制的《莲花山花儿会》(民俗民艺录像片),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民俗民艺汇映大奖赛,获二等奖。1992年,省林业厅副厅长禹贵民邀请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中国表演艺术家协会主席张瑞芳和《上海一家人》剧组部分演职人员来莲花山“花儿”会观光采风,拍摄了电视艺术片《莲花山花儿会》。2004年10月,在临夏州召开的“中国花儿之乡”命名授牌大会仪式上,米兆仁、朱淑秀、线得生等12名歌手被省文艺家协会和州文联合命名为“优秀花儿歌手”。2013年8月23日,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在临夏举行,莲花山“花儿”歌手文香莲、杨梅兰、何兰兰获“百益杯”原生态莲花山“花儿”演唱二等奖,这是莲花山“花儿”演唱歌手首获国家级奖项。莲花山“花儿”曾多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民俗 莲花山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