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作者:崂山角落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164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文/武孝君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地位。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相辅相成的。这些思想观念,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观察、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就已经形成了“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在思想主张上,中国的儒释道旨趣相异,但其基本倾向都是肯定自然。

  尽管儒家思想强调“入世”,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孟子又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系统。

  老庄哲学渲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法则,认为人的自然品格是从天地造化中获得的。极力倡导一种悠闲、恬淡、旷达与超然心境,追求一种闲适愉悦、悠闲自在、与自然相亲的理想生活。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花与叶是带着野性芬芳的自然物象,又是体悟哲学与理性的符号。一幅动人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意图画,生动地诠释了佛教梵人合一的观念。而“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一现实情况,也正说明佛教与自然的关系。

  以此可以看出,任何一种哲学思潮,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从生存的角度,没有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存;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没有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

  与天地之气相融合,形成和谐统一之整体,效法天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德载物,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专直精诚、含弘广大的禀性与开物成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强调:生活总要出场,要出场的生命就是自然;而故作高深刻意避世,才是非自然是违背天性的。这与儒家的入世思想非常一致,也就引发了经常性的话题:小隐隐于山薮,大隐隐于市朝。

  的确,人们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吸引,因为现实的欲望本身就是自然的。但现实生活又不是平坦的,正所谓苦海无边。因而,一方面要强调个人心性精神的出世漫游,一方面又要注重人生的现实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入世与隐世的有机统一。这样,一个新的人生境界便产生了。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交相融合,才形成了中国人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念。“入世”则追求功名,出将入相;“出道”则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铅华落尽是平淡,雕饰皆去是天然,这样的人格常常是以大自然为参照物的。

  这种“内圣外王”的人生观念,把内在精神的超越与外在功名的追求协调起来,把强调个体精神修养的道家思想(内圣)与强调社会秩序规范的儒家学说(外王)揉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原野上的芳草野花,树木间圆润晶莹的露珠,空气里纯净的长风,一切关于自然的东西都是纯白的、朴素的。面对四时苍郁的景色,或杏花春雨,或莺飞草长,或淡烟疏柳,或渔歌唱答,如何不令人动心。

  在向大自然的回归中,一种风骨清雅、性情率真、神韵飘逸的自然人格形成了。这种清峻的人格,才具有大自然浓郁的野气清香。

  当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日益剧烈的竞争使人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当被闹市中喧嚣的环境、奔涌的车流、熙熙攘攘的人群、冷冰冰的建筑所困扰的时候;当人们格外重视健康生活,而同时又不得不承受空气、环境被污染的时候,会多么渴盼在视觉、听觉以及思维上的放松,多么渴盼有一个空气清新、安谧优雅的环境!

  那就到大自然中去吧。结束了一段时间的艰辛劳作,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山水的美感冲淡了尘世的无奈悲凉,大自然的山泽鱼鸟,风花雪月,使人陶醉,使人快乐。山水自然与人相亲相近,人们在感受欣赏中可以领略与天地同体的乐趣。在“内圣外王”的旗帜下,内冥与外游统一了,自然与名教协调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对抗也便消失了。

  自然是一种人格,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艺术。与大自然打成一片,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就会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至高境界。

  2006年4月4日写于青岛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境界 和谐 天人合一 追求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工作总结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