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参与同步“改稿会”新栏。同步其兴,赖于不断推陈出新营造氛围也,使几千作者中的藏龙卧虎者大显身手。本旧作仅以一般粗浅原理忝列讨论。
——写在前面
任何人的文章都要修改,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谙识写作规律作出的剀切论断。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也都共同强调“文不厌改"。好的文章往往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写作,改在其中,只有多改,才能不改。
《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宏篇巨制《战争与和平》成稿后还改过七遍。他的论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手槁有八百多页,发表时删得只剩下五页;马克思的《资本论》每用一种文字出版一次他就改一次…这些都无不说明: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必经步骤;修改是写文章“天才的标志”(法.福楼拜语)。任何人写的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文不加点、一蹴而就、笔到成功的不刊之论。“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宋•何远语)。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客观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清楚和完全的,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表达我们认识的文字和形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选择适当的,多改一次就多一次选择和修正进步。哪怕就是”最后一遍抄写,也绝不是一件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最后的润色”。所以马克思一般不叫别人誊抄他的手稿。
因此,我们作文时一定要认真修改,写好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鲁迅语)。“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毛泽东语)。
当然,修改的途径,除了主要靠自改外,还可以请老师或高手改。
下面就重点谈谈教师如何评改学员的文章。
改自己的叫”自改”,改学生或他人的叫“评改”。二者都是认识发生了变化的修改。但有区别。自改是习作的基本能力之一,评改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步骤。会评改必须要先会自改,评改是对自改的延展。评改是指导学员自改从而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途径。“五四”时期许多革命青年的文章经过鲁迅先生这位良师益友的点拨后都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恕不举例)。作为教师 ,要想通过评改使学生的原作有所超越,除了要有满腔热情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有丰富的写作理论和深厚的写作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与原作者心心相印。会评不会写的人是很少有的,有,也是“空头批评家”。评改,应该是把我们学过的写作知识化整为零地渗透到作文中去,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起来、转化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评改是对学生在学习与运用的结合上达到何种程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学员在学习写作基础理论时,往往有时是似通非通,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理解抽象、认识模糊,或看似简单但一到写作时又不能对号人座、契入指导等等,这些都说明理性和感性还有差距。但是,一旦经过教师对作文的评改或当众评讲后往往就能灵犀亨通而茅塞顿开。所以不少人总结说:教师评改之日,学生顿悟之时。可能也正因此吧,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教师评改,这个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套数”至今仍被沿用(当然里面有许多弊端)。
评改一篇命题作文,最要紧的是在评改前要对这篇作文作出许多想像和揣题,知道好文章应是什么样子,而应该怎样写オ能达到这个样子。也就是说在评改者头脑中最好要先存在一个典范文章的写作模式(但不宥限,实际面对的可能是百花齐放)。根据这个大致模式去对照和比较具体的一篇篇作文,才能寻找出差距。有人面对作文,心中无底,不知从何入手评改,主要是缺少模式和依据。所以毎年的全国语文高考改卷之前都要开会研讨出评分标准及细则,道理也就在此。当然,模式绝不是个理论框架、干巴巴的几条筋,可以千篇一律地套;也不是一个作文题目只有一个模式。所谓模式,是一种普遍性的概括,是对写作活动规律的认识。它是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通的桥梁。写作实践通过写作模式的建立才能进一步上升为写作理论,而写作理论又只有通过模式才可能真正支配和指导写作实践。对一个评改者来说,单有理论或单有实践都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写作模式,才能提高评改能力并自觉地在评改中具体运用。
写作模式的建立是为制定评分标准服务的。为了不使评分标准和学员的实际作文落差过大,还得要求我们在下改之前浏览一下所有的或半数以上的作文,然后根据实际再浮动我们的标准。当然也可以分门别类,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标准,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先大致的看一遍,应该成为教师改作文的必经步骤。它的好处是:通篇在胸,改前知后,避免“下车伊始”,挥刀就砍,砍了前接不了后,或划过来再划过去,弄成“大花脸”;还可以做到“多就少改”而力免“精批细改”。当你通过先看一遍,知道是水平高的,你就可以评重于改;水平低的就可以改重于评,需要大动手术的可以只评不改,属于字、词、句、标点等的可以只改不评。还有些作文不堪评改甚至经数改仍未引起重视的,干脆就在文后批四个字:“请来面谈”。通过上述的不同处理,就能免致学生的作文像是“火烧红莲寺”,满纸红彤彤,免让学生开卷丧志、触目伤心。
评改,可分为“评点”和“批改”。
“评点”应包括眉批和总批及讲评;“批改”就是在文内直接的增加、删除、改换和调整。一般是批改在前,评点在后,但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渗透。评是为了改,要改必须评。从思维的顺序看,只有先把握准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才能产生正确的具体批改。这里我们可以分别概略地谈谈评改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段。
先谈“增添”。这是把抽象的变具体、概括的变形象、简述的加以扩展、忽略的加以补充的重要手段。它少至增添几个字,多至整段、整节甚至整章扩充,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充实内容。但是作为大学生作文,增添不宜多用,增多了即替他做,即是”代庖”。所以托尔斯泰也说一般情况下不增。“删除”,可以收到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精练文字的效果。应该是我们使用的主要手段。契可夫认为:删与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地方的本领”。删是为了以少胜多、乱中求纯。“改动”,能使文章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事物、表达思想。像一个演员在排练郭沫若的《屈原》剧本时把“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中的“是”改成“这”,以及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的反复改换等,都无不说明一字之改尽传精神之道理。古人为求一字安,捻断数茎须。"调整”,是为了使文章思路明晰、眉目清楚、关系理顺,应属于动大手术之列。无论是调词、调句、调段或调节,以及变更主题、重整结构等,都是要使原位解体。这种手段做起来较麻烦,调后效果也不一定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用“眉批”,这应该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金圣叹评“水浒”就是在原著的字里行间里加点评(也即是眉批),和原著形成夹叙夹议。因为“眉批”可以针对具体的字、词、句、段、意,以片言只语的形式有启发性地点一下,便于学生接受启迪。“眉批”是针对局部的,而“总批”是针对全文的,可以写得全面一些,特别是对第一篇文章。但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次解决一二个重点即可。以前讲过的不必再讲,要讲学生的新“长”和新“短”,
(这就涉及连续性或建立作文档案问题)。总评的文字一般是百字左右,忌讳讲不着边际的空话或篇篇皆能用的如“中心尚明确、结构较严谨、语言颇流畅”等之类的套话。另外对差的作文不能贬责,要晓之以情、启而发之,让其自改。“讲评”是评改文章的最后程序,也最为学生所关注。实际上也是用口语形式的再评改,只不过针对全班全局,有点有面罢了。搞好讲评是作文教学非常重要的收步程序。它无异于向学生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既知己又知彼,共同地扬长弃短,激浊扬清,择优习之。所以应是每做一篇讲评一次。讲评后,好的文章不妨张贴在“学习园地”栏里,让大家共赏。
评改的范围和顺序虽“文无定法”,但“大体须有”。评改的过程,是由读与改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读文是始于“言”而终于“意”,改文是始于“意”而终于“言”,两者在“意”上交汇,可见“意”既是读的目的又是改的开始。这样就要求我们评改时应遵循的顺序是:先内容后形式,即先审定主题、观点、思路、材料,再推敲结构、语言、手法、格式等;另是从总体到具体,即先把握通篇思路,再斟酌段、句、词的取舎改调。对第一篇作文,宜作文字的基本训练从严,整篇文章从宽的要求,以后可拾级而上,一篇作文训练一个重点。
最后简述评改的方式。全评全改:即全班收齐,全部评改、然后评讲;轮流评改:每次改一批,其他的阅而不改或评而不改,但给分数;选择评改:先通读全班作文,再按内容或程度分成几个类型,从每个类型中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精批细改,后公开讲评;面评面改:包括当场评改、改后面谈、面评重做、边面谈边面改等。(不得不说:有些老师光布置但不看不改不评,有许多人就写一个“阅”字,良心和职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