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汪晓佳:细观察,勤思考,多积累

作者:汪晓佳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176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6篇,  月稿:0

  我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喜欢语文课,其中作文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从而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从那时候起,在幼稚的心灵里,便立下了将来当一名作家的理想。

  一个人倘若热爱和痴迷上一件事情,便会从此难以割舍。

  七十年代初到了军营后,偷偷地向报纸投稿。第一次发表在报上的小说,图文并茂,整整占了驻地《蚌埠日报》四开小报副刊的一版。以后,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地方,每年都会在报刊刊登一些不同题材的文章。数十年坚持不懈,虽没在文学上成就令人瞩目的大气候,但总算理想成真,出了几本书,当上了作家,充实了我的人生精神生活。

  开始写作时还很年轻,发表欲望很高,几乎每周到要往外投稿。虽然也时有“收获”,但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发表过的东西,自己都感到羞涩不已。不是立意平平,就是文字淡淡,经不起推敲,让人感到寡淡无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写文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没有一个刻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和游刃有余的文字技巧,是绝对写不出读者喜欢的好文章来的。

  所谓技巧,我觉得也并不多么深奥。只要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在读、看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写作营养,然后真正做到了“细观察,勤思考,多积累”,就能使自己的写作不断上升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其作品,也就能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那年,我发现市公交公司在我们矿务局门前竖了一个站牌,上面竟并排写了矿务局和毗邻的另一个单位——蓝天商场的名字,乘务员报站时总是说:“矿务局、蓝天商场到了,有下车的旅客请下车!”我从未见过有两个单位名字站名的,觉得很新鲜,就在脑子里进行了思忖。我当时在矿务局办公室担任文秘工作,开通这条公交线之前,目睹了公交部门派人,多次上门来与领导交涉,要求给予他们赞助开通费时的情景。为了方便煤矿职工出行和搞好地矿关系,领导后来终于欣然同意赞助了一笔不菲的费用。我想,他们也肯定会是向蓝天商场索要了一笔赞助费的,不然怎么车站设在矿务局门前,站牌上又多了另外一个单位名称呢?他们这种“两全其美”的做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地方上一些单位乱收费的不良风气。于是我写了一篇《一站两名》的小小说,很快发表在当地报纸《拂晓报》和《海口晚报》上。也许是我的这篇文章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不知啥时候,站名去掉了一个,只保留了“矿务局”三个字。

  后来《海口晚报》又刊登了我的两篇东西,一篇是小小说《业余作者》,一篇是小言论《要记住别人的好》,也都是细心观察和反复琢磨思考的结果。

  前者是偶然听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要拜一个本市的作家为师学写作,作家让她来他家做保姆,里里外外拾掇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主人家的生活也照顾得细致入微,全家都欢喜。但一个月下来,作家就是不提写作之事。显然,讲这个故事的人是对作家的做法含有不屑和轻蔑的意思。但我不是听了就抛在脑后了,而是觉得此事还有引申的可能空间。

  于是,我虚构了以下的情节:女孩失望地正要怏怏离开时,作家说了一番话让她瞬间顿悟:“你现在已经具备了写作的条件。因为你能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说明你对如何做好一顿饭是经过精心谋划、认真思考和细致布局的。写文章也是这样,你所见所闻,就像毛坯食材和裁缝面前的一块布料,只要经过细心揣摩反复思考,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精心打磨,就能写出像厨师的一顿饭和裁缝的一件衣服那样完美的作品......后来,那女孩果然成为了一名遐迩闻名的女作家。

  至于那篇小言论的素材是这样得来的:对面楼上有位离异的中年女人,隔三差五地都要来我家坐上一会儿。她搬个板凳坐在我门口,眼睛总是往她原来的家窗户瞅着,目的是想透过窗口看看自己的亲生儿子。我母亲和我爱人和她唠家常时,她并没有对前夫和公公婆婆说出一句抱怨的难听话语,而是净捡好话说,夸前夫的家庭对她的一些好处,检点自己的不足。“唉,我不能忘记他们对我的好啊!”她说。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很快便构思成文发了出去,见了报。

  写文章,倘若面对繁复如云的世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者听了、见了也不去思考其中的意味和真谛,就不可能产生灵感进入写作状态。我体会,大凡经过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写出的作品,基本上自己首先感到比较满意,其次也会比较容易地得到编辑的认可。编辑认可后编发出来的作品,我想,大概也会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欢的吧。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汪晓佳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西瓜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02 17:50
    美文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幼稚的心灵里埋下一粒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汪老师自小勤学苦练,初心不改,有了写作的感悟:细观察,勤思考,多积累,这是为文路上的良法,并且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精神可赞,并且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借鉴。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得体会

    查看更多心得体会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