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田鑫:河套小麦感怀

作者:田鑫   发表于:
浏览:115次    字数:173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6篇,  月稿:0

  尽管没有亲临河套地区,但是对河套小麦萌生了无限的感怀。这种感怀,最初是源于初中历史课本上有关河套的记载:“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里夺回河套,随后就开始修筑万里长城”。还是在读书时代的我,总认为河套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最起码是战略要地,否则,秦始皇不会派出重量级的大将北击匈奴。而眼下,因河套盛产小麦,让我萌生了一种对农耕文化的痴情。感怀之中,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望无垠的金黄麦浪,感慨不尽一派麦浪金黄话丰年的美景。

  仔细了解方知,八百里河套,背靠阴山,依偎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休养生息的富庶之地,更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之美誉。由此自然萌生出一种感怀,那就是黄河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首先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滚滚黄河水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壤,尽管历史上多次改道而危害无数,但中华民族的儿女从来就是与黄河相依相偎,根治黄河与治理黄河,乃至开发黄河水一脉相承。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五千年的中华史与滚滚五千年黄河水密不可分。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精神,确切的说是黄河风骨锻造出的黄河精神。

  怀着一种对黄河风骨与黄河精神的感怀,仔细品味一段河套地区流传很久的传说。西汉末年,昭君自愿出塞。胡汉和亲。和亲队伍一路向北,来到阴山脚下,昭君突然染病不起。当时,大漠关山,缺医少药。正当大家手足无措之时,忽见一片金黄的麦田点缀着简朴的民居。当地淳朴的乡亲将新收获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制作成面食,供和亲队伍充饥。昭君食之,数日康复,于是成就和亲佳话,带来边塞安宁。由此而言,河套小麦还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者。能不感怀吗?

  这河套小麦滋养了蒙汉儿女,成就了和亲佳话。而透过传说的背后,甚至是真实的故事,其实,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真实的事情。古时,匈奴也好,汉族也好,在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有过战争,也有过争端,但毕竟和平是主流。确切的说,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土壤,能够以和亲的方式,换得民族间和平繁衍,休养生息,共享繁荣,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故此,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遍传塞外。在大青山下,随处可见的昭君青冢就是蒙汉儿女共同向往民族团结的佐证。因此,站在民族团结象征的高度,河套小麦与昭君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感怀之情犹烈。如今的河套小麦形成了一个农业大产业,河套小麦被赋予了绿色、有机、高端的特性,声誉地位越来越高,河套小麦被农业科研人员评为“五项全能冠军”。即:蛋白质含量、面筋质含量、粉质指标、拉伸指标、沉降值这五项综合指标,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小麦都遥遥领先,所以是当之无愧的“五项全能冠军”。能够夺得如此殊荣,除了河套地区适宜的纬度海拔日照外,关键还要感恩无私的黄河水。1961年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得八百里河套的农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小麦种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而且,小麦自身还要经过“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双重生长嬗变。

  每年春天,小麦都要在河套大地安家落户,每一粒小麦都要经历“种在冰上”的磨炼。通过自然春化为拔节抽穗打好结实基础,锤炼了河套小麦的优良品质。随后,在7、8月间,“喝”着母亲河水成熟。此时气候炎热,在“火”的考验下,小麦的籽粒灌浆速度,颗粒饱满。就这样,经历了冰与火双重考验,河套小麦凤凰涅磐般华丽成长成熟。这,又该怎样感怀呢?河套小麦在冰火中成长成熟,就如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一样,历经冰火的考验,甚至是血与泪的煎熬,永远自强向上,挺起脊梁。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血脉与河套麦子是相通相融的,根脉一体,灵魂一致,风骨一脉。这才是最大的感怀。

  这最大的感怀,早已穿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物”的范畴,化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与遗传的基因,渗透进中华儿女骨骼深处,勃发出永不枯竭的正能量。啊,河套小麦生长在河套,至少在西汉就生根发芽,成为当地的农耕主要农作物,养育了当地人,富庶了当地人。恰如其分是滋养了蒙汉儿女,滋养了黄河文明,滋养了农耕文化。在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中,河套小麦不仅仅是一种象征,而是一种被誉为生命之源的精神原动力,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辉煌。

  啊,河套小麦感怀,感怀河套小麦!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小麦 河套 田鑫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西瓜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