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重访铜鼓院

作者:郭玉莲   发表于:
浏览:35次    字数:146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玉莲,这周五你有空没?我们去铜鼓村采风。”朱茜老师在电话那头说。

  “铜鼓村?铜鼓院么?好地方!我曾经去过——”

  说话间,一道石桥滑过脑海。屈指一数,距离上次到访铜鼓寺,时光竟然已经过去了九年!九年,当年同去的人、同去的地儿,都已模糊一片,不可考了,唯有那棵老树和树下的那道斑驳石桥,还留在了记忆里。

  ……

  出发那日,雨声风声直透天地,我突然心生怯意,不愿冒雨出行。但想着那桥那树,又实在不忍辜负,还是鼓起勇气,撑着雨伞到了约定的地方。

  果然,时光从来不败美景。雨中的铜鼓院,比九年前更见沧桑、更有诗意了。一溪翠竹,一座石牌坊,一道黛瓦白墙,一片铺天盖地的雨帘,还有哗啦啦的雨声、隐隐约约的水流声,并满地青苔落叶、杂花野草,自成了一方诗意盎然、清幽静谧的天地。

  这铜鼓院,原名铜鼓寺,相传,有缘之人,可在每月初一十五清晨,山野静寂时,听到寺前回水沱里细微而又清脆的铜鼓奏响之声。

  此院历史悠久。唐开元五年初建,清道光十五年重建,其间几易其名,从“铜鼓寺”到“铜鼓书院”“铜鼓小学”“铜鼓院”,变的是佛家、儒家的烟火传承,不变的是山门前刻有“铜鼓院”三个大字的大石牌坊。

  解放前这里改成了私塾,解放后又变成了铜鼓村小。“不闻铜鼓响,但闻书声鸣!”朗朗书声徜徉山水之间几十年,直至本世纪初,铜鼓村小被撤并搬走,这里才渐趋宁静,渐渐荒芜。

  雨时有时无。

  漫步在满是青苔的青砖小路上,一步一滑,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三三两两地散开,或擎着雨伞相携缓行,或走近亭台沉吟遐想,或傍着花木语笑盈盈。这细密的雨帘和青绿的天地,有了人的加入,一瞬间就不再荒芜了,充盈着动人的诗意和生气。

  那石桥还在,依然静静地躺在小溪上,偎着溪流两岸浓密深绿的翠竹,傍着高处苍翠高大的黄桷树。

  “哇,好美哦!你看这树,就像一把碧绿的巨伞!”

  “这树根,竟然比桌子还要大,中间都空了,怕是有几百年了吧?”

  “我要到下面的石桥上去!”

  看到它们,同行的老师们一声惊叹,竞相扔了雨伞,跑到盘虬屈曲、势欲参天的黄桷树下,仰望,再仰望。又小心翼翼地踩着满覆着青苔与落叶的石阶,辗转到树根下的溪岸边,石桥上。他们大声地喧哗着,呼唤着,端着手机、相机,俯拍、仰拍、斜拍,卡喳,卡喳,卡喳——

  那桥更见沧桑了。桥面并列着的两排厚厚的条石,湿漉漉的,满布着青苔与落叶。它们一段接着一段,高高低低的,歪歪斜斜的,与身下的水流和水流中的石墩心手相连,与桥畔的翠竹和高处的黄桷树相傍相依。桥面桥墩斑驳黛绿,不知其与山水乡邻守望了多少年,亦不知其何时寥落,何时将坍塌崩裂、沉入溪流。只见,山水如故,树桥如故,石条间的缝隙里,浊水汤汤。

  我站在高处,撑着雨伞,看着伞外的那桥那人和我记忆中的石桥老树,轻轻地微笑着。五十余岁、言语爽利的朱茜老师也和我站在一处,一起微笑着看树看人看雨,分享她们几位退休老人演唱的一段纯然无垢的无伴奏合唱:

  “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

  雨又下大了!

  雨声中,歌声里,水雾弥漫处,一帧帧画面扑入眼帘。似乎,有牧童吹着麦笛骑着水牛走过,有老农戴着斗笠挑着担子走来,有长辫子少女撑着油纸伞在桥上临流顾盼,有说说笑笑的村妇蹲在石桥下涮洗衣裳……

  还有,还有那光着脚丫的小小少年,挎着蓝色的花布书袋,飞一般地跑过石桥,跳上石阶,绕过黄桷树,冲进书声朗朗的铜鼓院。

  那一刻,古桥,老树,翠竹,流水,风声泠泠,雨声漱漱,歌声杳杳。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铜鼓 重访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