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作者:心连心   发表于:
浏览:239次    字数:3018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快过年了,这几天,北京宽阔的街道两旁挂起了红灯笼,超市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都是来购买年货的。各大超市加摆了许多卖年货的摊点,人们提着大包、小包,满面春风,询问价钱,结账付款,好一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过大年场面啊!

  和超市里的红火、热闹相比,往日川流不息的公路上倒显得有几分冷清。应该是在京城工作的外地人员都回家乡过春节了,车流量也少了。今年,我选择了留在北京过年,并非我不想念家乡,而是家乡那个最疼我、爱我的人走了。我不再是那个有爸爸惦记,有爸爸思念,有爸爸依靠的女儿了。

  我漫步来到了小河边,遥望漫漫千里家乡路,仿佛看见了父亲顶着满头的白发伫立窗前,在等待着我回家过年。可是理智却告诉我,父亲已经去世了,他在两年前的那个深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母亲早在19年前就离开我们去了天国。从此,和父母阴阳两隔,漫漫天涯路就只剩下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相依为命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是孤儿了。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善待和孝顺他们,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后悔。而当父母去后,人生只剩归途时也不用沮丧,而是要扬起人生的风帆,勇敢地面对生活,成为坚强的自我。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踏实;情绪是稳定的;心里是温馨的。那时候,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走到多远,遇到无数的艰难困苦,我们都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是有父母的孩子。父母住的地方,永远是我们内心温暖的家。任何人,不管多么有出息,做出了多么大的成就,或者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一个最温暖的力量源泉,那就是父母。可以说,在很多人心里,父母永远都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在潜意识里,都希望父母永远活着,或者说始终幻想父母能一直在自己身边。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即便是到了七八十岁,只要家中还有母亲在,那他多少还是有点孩子气的。”是啊,如果我的父亲还健在,那么,他今年应该是98岁了。尽管我的心里也知道,高龄的父亲虽然看起来还健康,但是,他最终还是要离开我们归入尘土的。这是自然规律,是每一个人最后的归属。可我还是非常不忍心父亲离我们而去。今年临近春节时,球友们关心地问我和老伴:“你们回家过年吗?”我小声地说:“不回去。”说完这三个字,我几乎是哽咽地接着说:“父亲不在了,我就不回去了。如果父亲还在,我当然要回去!”

  前几年父亲在世,每年过年,我的底气十足,因为我还有一个非常疼我、挂念我的父亲;我还是父亲的女儿;我还小,还可以撒娇。回想我在老家的那几年,父亲进入垂暮之年,当时,父亲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住自己家,二是去儿女家。但是父亲是一个很独立的老人,他谁的家也不去,选择了居家养老,请了一个保姆,负责打扫卫生和管好他的一日三餐。那时候,父亲的生活非常有规律 。上午,在保姆的陪伴下沿着住房后山的水泥路散步1个小时,中午休息2个小时后起来看电视。晚饭后休息半小时,大约8时左右上床休息。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非常有规律。

  到了周末,父亲就会轮流到各个子女家接受子女们为他安排的周末聚会。那时,每到周六,我会提前一天在周五的晚上打电话给父亲,告诉他这个周末到我家来吃饭。父亲总是欣然应允。于是在周六这一天我和老伴从早上就开始忙碌了,我负责和面,准备包水饺的肉馅,老伴负责做菜。父亲年纪大牙齿不好咀嚼了,老伴会提前2小时就把排骨炖下,到了午饭时间,排骨就会变得软烂好入口。我则一边擀面一边包水饺,有时父亲也会帮我包。自己包的水饺特别好吃,胃口好的父亲往往可以一口气吃十五、六个。也正因为这样,我每次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包水饺招待他,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应承。

  而每个弟弟妹妹的家父亲也是会去的。弟弟妹妹和我一样,对从艰辛中拉扯我们长大的父亲非常孝顺。到了周末,弟弟妹妹们如同比赛似的,每个人都会打电话给父亲请他到自己家吃饭。而且每家都会在父亲来的这一天做出最好的饭菜,让父亲品尝。于是,父亲只好做出决定,一碗水端平,每个周末上一个子女家,免得厚此薄彼。所以,那几年周末就成了父亲和子女们的节日,父亲走到哪一家,哪一家就喜气洋洋如同节日。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父亲和弟弟妹妹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不大的空间,飘出了窗外,飞上了空旷的原野。由于儿女们的孝顺,父亲的情绪也非常好,那几年,父亲精神气十足,年近90的人了,还能独自步行2、3公里到儿女家。这让所有见到父亲的人赞不绝口,无不称赞父亲身体健康,是长寿老人。斗转星移、年年岁岁,父亲就在儿女们的孝顺中颐养天年。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这句话听起来非常苍凉,也有些无奈,可却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父母去了,作为他们的子女,我们也老了(这里指的是绝大部分的情况,不包括小概率的父母在子女还年轻时就走了的情况)。父亲不在了,家乡就真的成为故乡了。而已经有了第三代的我们,以长者的身份和小辈们团团围坐,并惬意地接受小辈的尊敬和祝福的时候,心里难免一丝酸楚:往下的路就是我们父母走过的路,越来越苍老的容颜,越来越衰老的身体,越来越不听使唤的腿脚,越来越差的记忆。其实,不但酸楚,还非常害怕。昨天,在公园遇到了一位坐着自动轮椅的老太太,虽然与我素不相识,却和颜悦色地和我聊天,告诉我说:“我想买这座公园附近小区的电梯房,因为我的腿疼,不方便走路,不会爬楼梯。”我听着,头皮一阵阵发麻,难道每一个老人都是这样么?难道“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了么?

  我想:这样的联想,这样负面的情绪恰恰是已走的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身上留着他们骨血的子女们振作起来、独立自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故,勇敢地面向未来。其实,展望如今的中国,就不乏有许多这样意气风发的老人。父母走了,他们也退休了,子女长大也飞走了,他们进入了人生的空巢期、迷茫期。可是他们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悲痛中奋起,寻找人生的目标。他们有的吟诗作赋,弘扬国学,陶冶性情;他们有的拿起了笔撰写文章,去完成童年、青年时期的梦想;他们练习书法,学习画画,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他们有的投入社会做志愿者,投身公益,发挥余热……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些老人的身上,没有任何的颓废丧气。我们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孜孜不倦、乐学爱学。

  所以,我想,“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另一种解读就应该如同诗人刘禹锡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句,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鼓励人们不要因为年龄而感到沮丧或者失去斗志。虽然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老,但是人的精神和思想却可以一直保持活力。人生的晚年就像自然界中的晚霞一样,即使到了生命的晚期,依然能够燃烧,并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价值。

  失去了父母,并不等于失去了人生。老人,并不是没落的代名词。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重塑自己,我们更要为后代做出榜样。我们,是夕阳,温馨又从容;我们,是一条清澈流动的小溪,安静优雅;我们,是狂风骤雨后的蓝天,湛蓝清净;我们,是大浪过后的大海,宽广、平静。我们是一幅画,我们是一首诗,我们是一棵苍郁的大树,庇护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所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并不是只有归途,而是大有可为。愿我们每一个人在父母走了以后都有一个温馨又从容的、灿烂如霞的晚年。

  2024.02.11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连心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感悟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