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在凉州 感受现代化建设的热气腾腾——全国党媒(新媒体)武威调研行印象

作者:廖琴   发表于:
浏览:45次    字数:292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1745篇,  月稿:6957

  沙漠变绿洲(武威市委宣传部供图)

  昭武城门

  沙漠雕塑营

  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富民新村马踏飞燕出土地

  一匹铜奔马,承载着“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的恢宏气派驰骋而来;

  一曲凉州词,唱和着边塞风情和壮士戍边卫国之志与思乡之情逶迤而来;

  丝绸之路重镇,河西走廊东端,千年文化名城,近日,记者随“天马行空 自在武威”全国党媒(新媒体)武威调研行活动,实地领略甘肃省武威市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更深刻地感受这座古老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热浪。

  A 生态移民 “搬”出富民新家园

  在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四通八达,整齐划一的房屋道路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10多年前,富民新村的群众还过着和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那时在南部山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挣扎在贫困的泥沼里。

  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武威市古浪县大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名地处山区的贫困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移民区,通过发展牛羊养殖和蔬菜种植逐步摆脱了贫困。

  如今,党的富民政策已在富民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富民新村打出“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的产业发展“组合拳”,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0多座、养殖暖棚940多座,羊存栏4万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1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昔日的“沙窝窝”变成“金窝窝”,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富民新村还将环境绿化美化与发展林业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有机结合,大力建设“绿色家园”,形成“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沙漠生态经济产业体系,走出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B 三代接力 誓把沙漠变绿洲

  深秋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放眼望去,梭梭、沙枣、柠条等各类草木蓬勃茂盛,在沙海中荡漾出一片耀眼的绿,与远处连绵的祁连雪山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叹河西走廊独有的壮阔与美丽。谁能想到,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曾经饱受了风沙肆虐的侵袭。

  古浪县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20世纪80年代,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狂沙席卷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誓把沙漠变绿洲!”为了保护家园,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地,“不论多苦多累,也要把沙治住”。

  “六老汉”三代人不惧恶劣环境,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至今完成治沙造林30多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在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创造了让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我们让风沙带往后退了30多公里,让10多万亩土地实现了复耕。”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骄傲地向记者介绍。42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C 光伏治沙 逐光追日汇“蓝海”

  走进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头上成千上万块光伏板向阳发电,汇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身下成片的四翅滨藜在城市中水的滴灌下固沙养畜,构筑起了沙漠里的绿色风光。

  “四翅滨藜耐干旱、耐严寒,是一种能改良土壤的植物,同时也是优质高蛋白的饲草,我们在发电板下规划了养殖区,畜禽的粪便又能改良土壤。”甘肃亿恒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党钢飞介绍,该项目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工业旅游”的“光伏+”新型产业化模式建设。

  沙漠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如何把资源变效益?“十四五”期间,凉州区抢抓国家打造河西地区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电基地战略机遇,以陇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为依托,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布局打造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不断探索建立新能源的“经济绿洲”。

  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产值75亿元,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清晰可见。

  D 以“沙”为媒 构建旅游新业态

  傍晚时分,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依然游客如织,一百多件不同材质、形态各异、充满艺术张力的雕塑高耸在静谧的苍穹之下,与金色的大漠相映成趣,呈现出浩瀚壮观又极具艺术的美感,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志。”民勤县是全国有名的沙漠县,近年来,民勤举全县之力治沙复绿,让一处处沙海变成桑田。不仅防沙治沙,民勤还把沙漠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通过打造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等特色景点发展沙漠经济。

  自2018年以来,创作基地连续举办5届沙漠雕塑创作营活动,征集到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2688位艺术家的8815件作品,最终筛选并落地呈现132件作品,将茫茫大漠变成了充满诗意的“雕塑艺术之洲”。

  低头可赏沙中“景”,举手可“摘”天上星。苏武沙漠景区里还有许多惊喜——“漠上花开”试验田里展示了最新的防沙治沙新技术,苏武小镇里感受边塞文化、沙漠风情,还有全国首个沙漠天文科普特色研学基地摘星小镇,让你邂逅最美的沙漠星空。

  昔日的风沙线,如今已经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据了解,民勤县依托丰富的沙漠、湿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培育以生态观光、沙漠体验、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民勤成为全国沙漠旅游的黄金目的地。

  E 马踏飞燕 诗与远方相辉映

  一条河西走廊,连接着黄河流域和西域,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威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中心城市,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这座天马故乡,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这座古丝绸之路重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

  认识武威,很多人从“马踏飞燕”开始。在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汉墓以及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不论是铜车马仪仗俑阵列、铜奔马,还是彩绘漆木鸠,这些惊艳绝伦的文物,不仅让采访团了解到文物的历史故事,也真切感受文物的魅力。1969年和1996年,在雷台下先后发现两座汉代大型砖室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出土有包括铜奔马在内的各类珍贵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

  同时,作为雍凉文化发源地、五凉古都,雷台还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凉州词》为专题的陈列馆,博大精深的凉州诗词,全方位展示了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发展脉络。(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琴 文/图) 编辑:侯懿航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媒体 感受 印象 现代化 调研 热气腾腾 武威 凉州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