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老谷子:文学创作讲座(十五)

作者:老谷子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254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2013年春,我来到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上班,因为没有电脑,我不能正常工作,但也不能闲着,因此,我找来一个笔记簿,花了一个多月,每天上班就坐在办公室不住地写,直到有了电脑,我就停止了;这些文字全凭肚子里装着的那点可怜的知识和经验,也不知是否算是作个记录?以免年纪大了烂在了肚子里。以前放进了QQ空间没有?我也忘了;从今日起将陆续更新于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读,表示欢迎!

  老谷子讲稿

  文学不是风花雪月

  十五

  文学少不了“风花雪月”,但也不是“风花雪月”。之所以要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目前的中国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严重存在“风花雪月”的问题。

  去年,我受一个文学论坛的邀请去那儿当顾问,进去之前,我去浏览了一下,发现那儿不像论坛,倒像个“大孩子乐园”,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孩子”们青春浪漫,个个都能提笔写些心情文字,他们像春天无拘无束的小燕子,翩翩翔舞于明媚的晴空;大部分文字综合起来为四个字“风花雪月”。

  身为一个文学辅导干部,吃了几十年国家的奉禄,形成了“文学教育”的习惯,于是,我决定接受邀请。不久,我向有关斑竹提出能否倡导下多发些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品,少些“风花雪月”,他们说:“这个要请示‘舵主’,我们不好作主”。我才明白,“风花雪月”是这个论坛的方向。以后,我不再公开提出此建议,只要求他们将我由“顾问”改成其他名份,什么都行,只要不是“顾问”,因为这个顾问说话不起作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他们经过商议,答应了我的请求,改成“驻站作家”。然后,我就以“驻站作家”的身份发些远离“风花雪月”的诗文,以作引导。没想到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些“大孩子”们根本不领会,不感兴趣,唯有几个斑竹礼貌性地回回贴。这期间,我曾不止一次产生过离开此处的念头,但出于对斑竹们的感激之情,我又坚持了一段时间。有一次,我试探性地计划在该论坛的散文版和诗歌版各发了一组连载性的描写社会现实的散文和诗歌,没等我连载,第一贴发出去的当天,“舵主”坐不住了,他回贴道:“我坛定为‘家园’,不反对‘风花雪月’,对敏感性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一向抱以慎重的态度……”这不是原话,大意是这样。我对“舵主”的专贴深深领会,他还有“感谢”之类的礼词,但目的是明显的,就是劝我不要这样做,以免毁了他的论坛。这个信息叫我哭笑不得,尴尬至极,于是,我没加考虑,就决定离开此坛,永不回返。接着给当时邀请我的两个斑竹分别发了个短信,从此没再去。

  之所以回顾这个事,是为了表明我的文学态度,和我对“风花雪月”的反感。在此,我又联想一件事:去年,我在《天门文艺》一期中,同时为汉网推出了散文专版和诗歌专版,特别要提到的是散文专版。这个散文专版命题为“汉网‘关注底层’散文专栏”,当时汉网举办这个征文时,我就十分感动,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天后,我就作出了为这个征文办个专栏的决定。说实话,这些来自网络论坛的作品大部分都还较粗糙,并没完全达到纸刊发表水平,我看重的是这个举动,是它用文学对社会底层的草根们表示的人文关怀。专栏发表后,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迄今为止,我都认为这是个好专栏,至此,特向这个征文活动的组织者,表示感谢!

  至于汉网诗专栏,面对那么多稿件,我都看作是对我刊的支持,但感谢归感谢,选稿归选稿,从“汉风诗坛”所投诗稿来看,可以说作者们的平均水平并不低,比一般论坛作者的素质要高,他们都处在网络与纸媒的中间层。问题是,过细审读那些诗作,就不难发现大部分诗虽不是明显的风花雪月,但也存在着风花雪月的痕迹。至少是社会、人生的底蕴不足,意境还较单薄、浮浅。可能作者们对我选稿的结果不满意,但出于礼貌未作询问。这里权作一种解释吧。当前中国的诗歌所存在问题,就是“风花雪月”过盛,关怀底气、责任意识不足;作者们不知不觉就反映出来了,自我浑然不觉。

  文学的属性是什么?文学是“风花雪月”,还是“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早在不可知的年代,先人们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比如关于“文学的起源”,就有“游戏说”和“心灵说”;所谓“游戏说”,即“文学不需要什么意义,就是纯粹的游戏”。所谓“心灵说”即“文学是表现人的心灵对社会的感知”。后来,经过多少年反复的争论,得出的结论是后者,并成为长期指导创作的理论基础。在19世纪的西方,诗歌界由此发生过“殊死的搏杀”,当时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举起象征唯心主义的“湖畔派”大旗;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文学脱离社会生活,否定文学的社会能动作用,终究是不会长久的,比如我国,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80年代的蒙胧诗,与“湖畔派”同出一辙,现在来看,那些只注重个人心灵隐秘的那点小私情,的确是不算什么,经不起时代和时间的荡涤。

  前几天有个诗人对我说,意为指点,他说:“文学最终还是浪漫主义”。我反复揣摸他的话,认为也有些道理,然而,他所说的“浪漫主义”是否是“风花雪月”?我不敢肯定。但他的话的实质是否定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只是个写作风格问题,“浪漫主义”从没说不涉及社会生活,李白是浪漫主义,但他的诗也不是“风花雪月”的。“风花雪月”指的是什么?不就是远离生活吗?

  文学是个十分重大的责任工作,还是回到文章前面的话,目前中国的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绝大部分都游离现实,回避矛盾,没有勇气针贬,还社会还人类正气,这是个十分可怕的现象。固然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个不可能产生真正文学的时代,但既为作家和诗人,就要有担当,不然,就不要拿起笔,把那些没有份量的“风花雪月”搬上严肃的文学“舞台”。如果你硬要坚持或酷爱“风花雪月”,可能断定,即使你写上千首诗、万篇文,穷尽一生,也是徒劳,因为之于文学、对于社会,“风花雪月”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2013.3.24于竟陵家中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