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年逾六十的杨本芬,在一间4平米的厨房,伴随着抽烟机的轰鸣声,以凳为桌,写下了母亲的一生。
写作的初衷很简单,“我意识到如果没有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杨本芬在《秋园》的自序里写到。
她以去世的母亲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了《秋园》这部小说,以文字为牵引,诸事入书,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足有八斤重。
虽花甲之年,才拾起笔头开始写作,然而这部处女作一经推出便击溃了众多读者的泪腺,获得豆瓣9.0的高分,这是艰辛岁月给予她的馈赠。
有读者评论说:“看来我也要去听听外婆的故事,否则就要来不及了。”
你是否也动过这样一个念头?
想要通过写作创造一个世界,去讲述身边人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
但因“文笔差”“没素材”“情节平淡”“结构混乱”“难坚持”等原因,念头始终无法输出成章。
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锻炼改善。“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但也可以当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田耳坦言。
在他看来,有些地方作家难冒头,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的、专业的写作课训练。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太多的作家班、研修班,其实不是系统教学,都是由各种讲座拼凑出来,不起作用。”
为此,我们邀请了徐则臣、田耳、石一枫、弋舟、张楚、任晓雯6位中生代小说家,集结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花费半年打磨《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小说家的20堂课》,希望能陪伴写作者们进行系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