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解析(一)

作者:   发表于:
浏览:120次    字数:232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刚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注重家庭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共同构建文明和睦的家庭关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从古至今,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促进家庭成员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正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如何,家风严正则世风清正,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特别是家风家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

  家风,又称门风,是由一个家庭或家族所奉行的道德规范、所崇尚的风骨气节、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所追求的价值标准、所沿袭的生活方式而共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并世代承袭的文化风尚。因其产生于家庭,又有着鲜明的家族特色,因而称之为家风。家风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成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和道德源头。一个人,奉行什么、遵守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崇尚什么、摒弃什么,都与家风息息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子孙。古人强调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高尚品德)、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高尚品性)、忠孝廉耻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高尚品格),这既是为人的伦常和道德要求,又是一个家庭培养教育子女的目标。大凡家风严正、清明优良的家族,子孙也会贤良、文明、有成。更重要的是,家风是党风、政风、民风和世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党风正、政风端、民风淳、世风清。故而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良好家风,以家风引领国风、民风、世风,也成为一种共识。

  中华民族最注重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其大多以家规、家训、家范等形式流传至今。据清朝康熙时期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历史上我国的《家范典》多达116卷,分31部,各又再分5类,辑录了先秦至清初的大量家训资料,真可谓浩如烟海。比较经典的有:司马谈《命子迁》、诸葛亮《诫子书》、颜之推《颜氏家训》、李世民《帝范》、袁采《袁氏世范》、朱柏庐《朱子家训》、朱熹《朱熹家训》、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吕本中《童蒙训》、司马光《温公家范》、陆游《放翁家训》、林则徐《林则徐家训》等。

  中国现存最早有记录的家风,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尧为天下帝君,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传给贤明又能干的舜,这种公正无私、以天下为重的精神就是廉洁家风之起源;而舜“以孝立身,以国为重”的行为正是忠孝家风之源头;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勉作风则是勤俭家风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流派、风格传承以及社会文化都全面发展,儒家、道家、墨家、医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百家学说林立,光华万丈,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在这些社会文化的推动下,家风也初步成形,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推崇和重视。在《论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春秋》等经典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有关家风的记载。如《孟子·公孙丑上》载:“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意思是说商纣离武丁时代不远,商朝世家大族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流传的良好风尚、优良的政策,都还有留存。这里的“流风”指的就是一直流传到当时的商王室的家风家纪。在《论语》中,也有对孔子家教训子的专门记述:孔子有一子,名鲤,孔子对他管教很严,让他和自己的弟子一起读书。《论语·季氏》中记载:孔鲤两次从庭中走过时被父亲叫住,吩咐他学习《诗》和《礼》(《诗经》和《礼记》),并且训斥他,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处世。诗是立言之本,礼是立身之本,这就是孔子传达给儿子的家风。“诗礼传家”是孔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至今。

  及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对家风建设的重视有增无减,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都非常有名。

  唐宋以后,家风建设已经成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必备内容,专门的家规、家训大量涌现。如唐代李世民传给子孙的《帝范》、宋若莘给女儿写的《女论语》、李恕给儿子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都是齐家教子的典范之作。这一时期的家风也更趋严厉,治家犹如治国一般,一旦犯了家规,就会有家法处置,绝不容半丝情面。很多大族之家都对子孙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譬如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由此框定了包家的家风以清廉为主。司马光定下的《温公家范》,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还告诫族人,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而他的另一部家训《训俭示康》则给司马家的家风定下了“俭朴”的基调。

  明清以后,家训家规更加普遍,不仅皇室贵冑有严格的家范,普通百姓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规,流传后世的家范家规也更加丰富。在民间百姓千家万户当中,那些文字或口头上的《诫子书》《训子令》《谕子规》《教子经》《示儿贴》等家风家规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在各个家庭、家族、宗族中世代流传。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印行的家训共有120多种,而且以明清最多。(雷盛成)

  未完待续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家风 文化 传统 中国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