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高山演戏

作者:陈彩芳   发表于:
浏览:84次    字数:134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7篇,  月稿:0

  话说大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十分爱看大戏,无论是京戏还是地方戏,她都爱看。看到好的剧目、好的演员,她就奖赏剧团和演员。京城看还不过瘾,还把剧团叫到颐和园阅是楼,单独为皇上和她观看。她的嗜好,影响了全国各地。各地纷纷组班、搭台、演出各种剧目,一时间,京剧、昆剧、绍光剧、赣剧纷纷建团组班,地方戏遍布全国城镇乡村。各种剧团的组建、演出,倒也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各地也在冬年农闲季节,邀请剧团班子到村子里演出,丰富农村文娱生活。

  光绪25年,广信府上饶县十六都高山村,这个只有十八户的小山村,也建起了戏台,戏台是土木结构,分外台内台。外台为演出台,内台为化妆台。戏台前一块小空基,可站立几百号人,一个小戏班完全可以施展才艺。戏台建造前,村子里大人小孩都到沙洲村、大济村看戏。沙洲、大济离高山村有五公里路,且山道弯弯、树竹密布,晚上看演出非常不便。老人、妇人根本出不了村,要出村就得在邻村家吃住一两晚。有一年,村子里几个后生商议,要演出他几天几夜戏,也邀邻村亲友来看戏,让村子热闹喜庆一番。

  此事说定,村里人好高兴。秋收结束,晚稻入库,村子准备请班子演出。家家户户储粮储菜,届时通知亲戚好友来村里看戏。村里头头到外地“写戏”,即请班子到村里演出。讲定演出六日六晚十二本戏。家家户户分担戏子一日三餐和晚间夜宵。

  开台的日子,高山村好不热闹,二十户,近百口人,早早地自带凳椅来到戏台前,占据好位子,有亲友的还为亲友准备好凳椅。第一个晚上,演出的戏是“满堂福”。开台戏,图吉利,剧本内容是“郭子仪上寿”。吹吹打打,说说唱唱,好不热闹。高山村人高兴,亲戚朋友也快乐。

  班子演出到第三天,闹台结束,大花出场,只见他扶一扶官帽,捋一捋胡须,念出了几句:“高山十八家,天天吃南瓜,小旦她不吃,待我大花叉两叉。”台下人听到开头一句“高山十八家”,满以为是赞美高山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不料听到的是说高山人每天烧南瓜给戏子吃,嘲笑伙食差,不禁气上心来。几个年轻人正要发作,那小丑上台又念出了一句:“叉得快!叉得快,叉着一夹萝卜菜。”说着,做了一个鬼脸进内台去了。这时台下,已是闹哄哄,笑声、骂声响彻整个村子。几个写戏的年轻人,再也忍耐不住气愤:演戏本想替村子扬名,为老一辈争光,没想到戏班子却给村子抹黑。他们手一招,一伙男子汉上台砸戏箱、撕戏服。戏班子连夜逃离了高山村。

  到了民国年间,高山人更是穷得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于是在葛源程伯谦的动员下,引发了高山暴动,二十几户的人家,就有十几位青壮年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人。

  新时期,人们发觉:高山的黄南瓜与别地不同,又甜又粉。不知是水土关系,还是瓜种问题?离高山不足五公里的家乡沙洲村,近年打造了“红军一条街”,参观游客不断,沙洲分场都用黄南瓜做菜,招待宾客,深受外地游客青睐。有的还带走南瓜种子,说回去种植,可见高山老南瓜是一种地方特色菜。

  历史上,高山村演戏,演员用“高山十八家,天天吃南瓜”念白,必将成为历史,成为广告词,为世人所知。如今的高山村利用村子里的红色史料、山水风光和古戏台打造秀美山村。高山村的古戏台,也必将演绎出高山人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好剧目,吟颂出歌颂共产党,歌颂美好生活的篇章!

  2021年10月初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文学 高山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名家散文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