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

吴安怀:浣花溪畔诗圣庐——杜甫草堂

作者:蔡徐坤   发表于:
浏览:82次    字数:994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9篇,  月稿:0

  诗曰:

  德高才厚受时欺,天地沙鸥困草居。

  每惦民穷怀大爱,常将国难铸心疾。

  寒泉1早逝光辉耀,风范长存宇宙齐。

  传世诗歌堪不朽,鹍鸡2诲世正长啼。

  坐落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时局动荡,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成就辉煌而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作流传至今的约1400多首。草堂博物馆在《前言》中写道:“……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杜甫的诗歌堪称为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顶峰。”乾元元年(公元759年)暮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眷由陇入蜀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高适、表弟王十五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涕泪满衣裳”,便决定“还乡”。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创作诗歌留存至今的有247首,诸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皆为此期间所写。而在“天灾人祸”后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己及人,由一己及天下人,展示出博爱的广阔胸襟,更是千古绝唱。在成都寓居时,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时期,在四川节度使严武的关心支助下,生活压力较轻,多有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满目春色,表达出豁朗的心情。离蜀后,草堂也就荒废不存了。唐诗人韦应物之四世孙,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寻踪觅迹,终得草堂遗址,遂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今天占地近300亩的草堂,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格局。建筑总体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建国后备受重视。1955年成立了杜甫纪念馆,1958年升格,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现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在核心文物区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显得既庄严肃穆又古朴典雅。其间流水萦回,曲桥勾连,竹树掩映,笼罩着一派幽深静谧、秀丽清朗的氛围。园内景点处处,佳联副副,不单历代名人墨客留下许多联辉墨彩,建国后,朱德、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前辈亦为之悬联增光。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上的“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字体浑厚敦实。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穿过梅林,是一座通堂式的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便是大廨。大诗人郭沫若为门额题写的“杜甫草堂”四字,秀丽圆润,令人品味。壁、柱题联甚多,其中,正门两侧亮柱悬挂有一副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书法大家顾复初撰书,惜乎早已不存,现在所见墨迹为现代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傲霜迎春的梅林、清香四溢的兰花、茂密如云的松竹。既富诗情,更溢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水乳交融的著名林园。

  进了杜甫草堂后,来到“听秋轩”,有柱联云:“暗水流花径江邡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穿过听秋轩,便是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堂前是一尊杜甫塑像,厅柱上是朱德元帅所题的对联“草堂留百世,诗圣著千秋”。正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面积最大(长16米,宽4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由四川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钱来忠先生组织班子六易其稿而成。整幅壁画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真实形象地将杜甫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漂泊湖湘等生活的主要情节予以描绘,将《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代表作浓缩于有限的画面。同时还陈列着12尊从战国到宋代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的雕塑,他们是上下求索的屈原、采菊东篱的陶渊明、怆然涕下的陈子昂、空山明月的王维、低头思乡的李白、聆听浔江的白居易、蜡炬成灰的李商隐、大江东去的苏轼、小桃灼灼的黄庭坚、铁马冰河的陆游、瘦于黄花的李清照、沙场点兵的辛弃疾。这些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代表,或者对杜甫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受到杜甫的影响而自成一家。塑像由叶毓山、钱绍武等著名雕塑家创作。塑像采用不同的材质,运用大写意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们各不相同的风度气质和性格特征。屈原像采用的是新津县一带名贵的巨型乌木制作,高3米多,风骨毕露;李白像用汉白玉塑成“举杯邀明月”的情态,飘逸潇洒;苏东坡像亦用汉白玉雕成卧姿,枕藉粽舟中,寓意泛舟赤壁;王维、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人像则用青铜材质,形肖神溢。塑此群像,旨在珍藏和发扬中国优秀的诗歌传统,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这是杜甫草堂中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是诗歌的别称,源于《诗经》的“风雅颂”。李白《古风·其一》开篇叹道:“大雅久不作,我衰意谁陈?”是说诗道已很久不振作了,而我的年事已高,心中的想法究竟对谁陈述呢?大雅堂原址在丹棱县城南高庙沟,建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堂内珍藏诗碑三百余方,是集唐代诗圣杜甫诗和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法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有推崇杜诗为中国诗歌正统之意;成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即出于此。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堂中还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蹙额锁眉,翘首远望,似在向天发问国难民困何时了?塑像两侧是叶剑英元帅1961年12月3日的题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之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两人相对谈诗论赋,充满了深情厚谊。堂壁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该堂又名诗史堂。堂前是一片梅林,两株枝繁叶茂的罗汉松婷婷欲咏,更加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隽永雅洁。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与大廨相连。

  从诗史堂北往东行是花径,门联精妙地冠以“花径”二字: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就是他在《客至》一诗中写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那条花径。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草堂初成,无亲无故,但见群鸥不语闲游,颇感寂寥。一日,“崔明府相过”,即言崔县令来访,好客的他当然喜不自禁,盘飧虽无兼味,樽酒却有旧醅,一片诚挚,轻快的句子随口而出,道出了喜不自禁的心情。今天的花径,已非当年的小径,而是有着象征意义的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的蜿蜒长径,两旁修竹千竿,浓阴筛日,地影斑驳,清幽凉爽,游人多有留影于此者,纵深遥遥,物庞人微。

  进了花径门便是“草堂影壁”,乃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在墙壁上镶嵌的“草堂”二字,工稳庄重,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于此留影。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更有一番寻踪怀旧引以为幸之意。

  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是一厅两厢的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浣花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的。浣花夫人姓任,原是浣花溪畔一贫家女,被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因杜甫故居早已荒废,崔宁便在此处为之建一别墅。唐大历三年(769),崔宁应召还京,泸州刺使杨子琳乘机突攻成都,任氏毅散家财十万以募勇御敌,并亲自上阵督战,终于大败强敌,民免于患。朝廷因封其为冀国夫人。死后,蜀中百姓立祠纪念,名“浣花夫人祠”。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后,该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复建成现在所见之“浣花祠”。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它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园内梅林间,规则地树立若干诗牌,上书杜甫的诗作。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虚实呼应,影动桥静,动静相生,妙不可言。而月洞门则成了绝妙的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剪裁下,塔、桥、湖、花、树、波、影,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难怪许多游人都争相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诗史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这是几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占地仅20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较之其他建筑,的确可谓简朴的建筑,但比起当年诗人所建,却又堂皇得多。门上匾额“柴门”二字,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楹联为明人何宇度化杜诗所撰: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宾至》)。上联改“岂”为“信”,下联以“犹”易“漫”,真乃精巧绝妙!今人到此凭吊胜迹,柴门早已大开,迎纳万千瞻仰者。门前清溪碧水,石拱横跨,小桥流水,诗意盎然。清溪两旁,笼笼慈竹葱茏,悠悠凉意顿生。循溪西望,跨水而建之水槛在竹影树荫中若隐若现,情韵如歌。一个象征性的构建令人遐思:简陋的门框里,两扇柴门被狂风吹得一阖一张,门上挂着几丝稀疏的茅草,门外是杜甫塑像,风撩衣衫,两手高举,似在仰天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令人深为震憾!

  柴门之西建有一阁凌跨溪上,南北相通如桥,东西临水可眺,上面开敞,下面设飞来椅为栏槛的阁,名为水槛。杜甫笔下的水槛,为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很喜欢的去处,他常到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陶冶性情,故尔在其诗中多次咏及。他的《水槛遣心二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所见的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赊”古读“shā”;“斜”古读“xiá”。今日水槛,为清嘉庆十六年所建。其两旁有清溪碧水,四周有翠竹绿荫,环境十分幽雅。过水槛而北,可达梅园。水槛东楹,有清人谭光祜所撰的楹联:“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中央。”“春未老”,谓诗圣遗宅为后世所景仰、保护,风物依然,当永存天地,春色常驻。“伊人”,显然指杜甫,表达了作者对诗人深切的追怀。

  过了柴门即是“工部祠”,匾额为叶圣陶所写篆书,秀美圆润,诱人品玩。门联为晚清文学家王闿运题:“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宋贤两派,指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陆游开创的剑南诗派;寒泉配食,指工部祠两旁配祀有黄庭坚和陆游;吴郡三高,指苏州的三高祠祀奉的春秋的范蠡、晋代的张翰和唐代的陆龟蒙。因杜甫曾被四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人称杜工部,故名“工部祠”。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门前有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撰写的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祠内正中供奉着杜甫神龛。因宋代诗人都极其推崇杜甫,尊杜为宗,故清代遴塑曾经寓居蜀地的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陪祀于杜像神龛两侧,故又名“三贤堂”。祠堂中“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便由此而来。殿内还存有两尊杜甫石刻像,正中那尊是明代何宇度所刻半身像,刻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石刻把杜甫刻得体态丰满,气度雍容,许为杜甫任左拾遗时像。另一尊是清朝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诗圣杜拾遗像”,该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把诗人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无遗。壁间还嵌有两幅清乾隆五十年(1793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石刻的“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清楚地勾勒出当时的草堂风貌。解放后恢复草堂旧貌时,即是以此图为据的。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别具风光。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亭里仅竖一碑,高可两米,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落款是“雍正甲寅季冬果亲王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地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碑亭占地面积不过二十平米,亭尖为茅草绾结,人们却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已成为杜甫草堂标志景点和成都著名景观。“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故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

  工部祠后的“茅屋故居”乃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更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茅屋五正一横,前有一小坝,竹篱作栏,坝前有荷塘一方,碧叶掩波,红莲若炬。园里随处可见“草堂”二字,事物多以“草堂”冠名,强烈渲染着草堂的氛围。故居右前方的竹林下有一个洗练简洁的建筑:四棵木柱、两截木山顶起一个茅屋顶,虽简不陋,竹篱茅舍,树环水拥,芳草萋萋,细花点点,蜿蜒的小径驮着众多游人来到亭间观赏篱边那块镌刻着“茅屋故居”的自然石碑。路边的一棵大树下竖一高过人头的自然石,上面镌刻了中国十四行诗的奠基人冯至先生的一段楷书:“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八年后于2005年9月8日携眷重访时在草堂的茅屋景观前对记者说:“杜甫比屈原都更关心民众,是最能代表儒家博爱精神的人,他的胸怀无人可比!”他感慨地评介道:“李白的诗轻快有如贝多芬,杜甫诗沉郁更像莫扎特。”为了纪念余先生的来访,特地将他的《乡愁》一诗刻碑立于茅屋前的路边供人漫嚼细品,嚼着嚼着,不由嚼出满口与杜甫相同的深厚的忧国情味来。竹林的左侧是石雕杜甫胸像;右侧的自然石碑上,镌刻着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先生书写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总之,园中诗光照人,联语沁心,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杜甫草堂东侧为梵安寺,始建年代,一说为南朝齐梁时代,一说为唐代,即杜甫旧宅。现存建筑为清末重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藏经楼、左右厢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园,两株高达30余米的古银杏树矗立云天,特别惹人注目。

  草堂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别具一格,为原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题联:草堂留百世;诗圣著千秋。该陈列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予人以崇高、广薄、厚重感。该陈列由于内容深厚,构思精巧,获2003年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来,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词绝唱、书法绝艺、楠木绝材、刻工绝技,绝无仅有,享有“四绝”之美誉。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是一个以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市场。杜甫草堂诗书画院则与“唐风遗韵”相邻,集书画展览、交流、购销、收藏为一体,是开发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品位平台。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了杜甫草堂历史的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使之更加令人瞩目和向往。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收藏的杜甫诗意画有数百幅,除明、清两代的古画外,平时展出的为近、现代画家的作品。其中有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于非闇、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大家的作品,其余展出的诗意画也均为知名画家所作,皆造诣非凡。这些画既展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又反映了杜诗的思想意境,深受广大观众的赞美。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生平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诗而名扬天下,借诗圣而流芳后世。馆内的“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览,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等。2004年10月8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杜甫草堂回国后,特地致信杜甫草堂博物馆,感谢为他和夫人准备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大餐。

  其实,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的四大版块之一,当然是其主要版块。其他三个版块是:浣花公园、诗圣文化园和唐风街,它们都是紧紧围绕着杜甫草堂的内涵而延伸的。这个“中心”是一个创意独具的文化产业所在。

  五代诗人韦庄寻得砥柱犹存的草堂旧址,恢复重建了草堂茅屋,以后代有培修、扩建。前来瞻拜诗圣的文人骚客络绎不绝,从苏轼、黄庭坚、陆游到何绍基、顾复初,历代不少风流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诗文墨迹,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对于“中国诗歌文化中心”为何选址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博物馆宣传部的姚主任如是说:

  “基于诗圣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基于成都杜甫草堂在中国历代诗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基于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在占地300亩的杜甫草堂以及外围占地500亩的浣花公园,将杜甫诗歌精神拓展开来,彰显出中国诗歌文化的大主题,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

  杜甫草堂,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设,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同时也已成为公认的杜籍版本及杜诗书画收藏中心、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如何将杜甫草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以拓展、延伸,用“老景点”催生“新景点”,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乃至文化界、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重要课题。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立足杜甫草堂——浣花公园800亩范围,提出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的理念,也是敢为人先之举,其用意不是建设一些静态的设施,然后挂上一个所谓“中心”的招牌就了事,而是充分发掘、利用诗圣杜甫与诗歌圣地杜甫草堂的独特地位、知名度与感召力,将草堂文化内涵发散开来,以现有浣花公园为载体,注入中国诗歌文化的大主题,构建起一个开放、互动的格局,最终成为一个散发着诗歌文化魅力、具有浓厚人情味和诗意氛围、人们心向往之的所在。

  因此,中国诗歌文化中心定位为:以诗圣杜甫纪念地成都杜甫草堂为核心,将诗歌圣地的固有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开去,建设一个集交流展示、活动庆典、诗歌产业、研究创作于一体的诗歌文化载体,依托诗歌文化保护文物古建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文化产业。

  诗圣文化园规划在杜甫草堂与交通饭店之间新增27亩地上建成,突出开发诗歌文化产业的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各种诗歌文化消费项目。主要建设项目有吟诗阁、墨竹风雅、诗圣长廊。其中吟诗阁为诗歌活动和演艺场所;墨竹风雅为文化产业展示、交流区;诗圣长廊为杜甫草堂与诗圣文化园的诗意连接。

  唐风街将对青华路至草堂南大门沿线建筑和商业店铺进行改造,展现以诗歌文化为标识、以唐代风情为特色的经营业态。将对这一带建筑及室内装饰、服务人员着装乃至经营项目提出要求。整改后的唐风街,将成为成都地区集中展示唐代风情的商业场所,其内容为诗歌与茶、诗歌与酒、诗歌与美食、诗歌与音乐、诗歌与戏剧、诗歌与民俗等等。

  在现有景点中,浣花公园的诗歌大道堪称诗歌文化中心之魂。它集结了中国诗歌的精髓,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诗歌的高峰巨峦,特别引人注目!沿杜甫草堂南大门——浣花公园廊桥轴线前行400米,是一条宏阔的大道。大道中心,按时间顺序将我国自《诗经》、《楚辞》至今历代杰出诗人的经典诗作,或妙句或全首贯穿始终地镌刻于青石路面,漫步其上,宛若一条历史的诗歌长河,汹涌澎湃地向你涌来,洗涤着你的凡胎,净化着你的心灵,升华着你的灵魂。以诗歌广场为界,分为古代诗歌与“五四”以后新诗两大段落,并为当代和未来新诗人预留下增补空间,激励着当代和未来诗人为将自己的精品能镌刻其上,与历代诗星比肩同耀而励志耕耘,实不失为一种远见之举,为招引精英,活跃诗坛,延伸中国诗歌的精魄并形成诗歌文化产业,无疑是一大高明的举措。为了落实浣花公园诗歌大道实施方案,根据市政府的部署,成都市文化局委托杜甫草堂博物馆会同四川省杜甫学会的有关专家,对诗歌大道要展示的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认真遴选,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才拟出诗歌大道入选诗人名单约300人,构成一个庞大的光耀千秋的阵营,一片群星闪烁的天空。

  诗歌大道每一位入选诗人,不论成就高低、名声大小,均按同一标准加以展示。展示内容为:时代、姓名、生卒年、代表诗句及其出自诗作。

  杜甫草堂南大门与诗歌大道起点之间,在照壁南面直接镌刻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的对诗圣杜甫的高度评价,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全期)宋(之问),言夺苏(武)李(陵),气吞曹(植)刘(桢),掩颜(延之)谢(灵运)之孤高,杂徐(陵)庾(信)之流利,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这一设计有效地将中国诗歌的悠久历史时空化、形象化、身临化,由无数诗人精魄铺就的中国诗歌大道,既给人以数量上的震撼,又让人直观地看到每一位诗人在历史上的具体位置和时代风采。如果你由浣花公园廊桥向杜甫草堂南大门一路走来,就如同走进中国诗歌久远的历史里,进入杜甫草堂以后,就能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诗圣杜甫震古烁今的永恒魅力;假如你参观完杜甫草堂后进入浣花公园,沿诗歌大道走去,如同回溯诗歌的历史长河,古代诗人渐行渐远,而当代诗坛的形影却越来越清晰。

  诗歌大道的两侧,以雕塑形式展示历代最杰出诗人的形象,选取重要诗歌故事或诗人代表性诗句中富于情节性的经典瞬间加以刻画,彰显出诗人的强烈个性和神采风貌。

  此外,公园还建立有诗歌集会、吟诵、演奏的诗歌广场,以及为当代诗人及诗歌爱好者设置的诗人社区,包括题诗亭、新诗小径、诗人书屋等,为当代诗歌名家留下签名、题诗;广大诗歌爱好者也可以在此聚会、学习、交流,集聚人气,营造活跃的诗歌阅读——创作——交流的氛围,使其成为本土和外地诗人们喜爱的场所和慕名必来之地。这样,静态的构建必能引入良性的动态发展。诗歌广场上对称地塑着三曹、三苏等诗人的塑像,神采各具。尤以曹操之首昂须张、胸阔肚腆、裙飘裾飞、傲视群雄的霸气,逼人而溢。诗歌大道出口处陡然散开如扇,左侧高大的红墙上刻有多首名诗,皆用金描。其中,以孙文的《挽刘道一》诗尤其惹目:“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一生忙于革命,很少写诗。刘道一奉命赴“三楚”(湘西、湘南、湘东。此指浏阳、醴陵、萍乡交界处)领导煤矿工人起义,不幸被满清政府杀害。革命失去了一名主将,孙不胜悲痛,以歌代哭,表明百折不挠,革命必胜的信心。大道出口正中有一个十多米高的门架,气势恢宏,上置一巨鼎,展示出强烈的民族风格,镇守着博大厚重的民族传统。

  最有意思的是,公园还考虑在适当位置,将建一段大型游客诗墙,供游客自由涂鸦,抒发情怀,使诗歌的主题从文本——阅读——创作,在参与互动中得以完满体现。尽量让普通游客参与其间,变客体为主体,也能亲身感受到诗歌对个人生活的熏陶和影响。可以设想,从中或许能淘漉出闪光的金粒。

  在当前的各种文学形式中,与小说相比,诗歌的确处于比较微弱的地位。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杜甫草堂完全可以借助诗歌文化中心,特别是诗歌大道的催化,带动和激发起中国诗歌的又一轮高潮!

  1、寒泉,井卦第五爻,爻辞:九五:井冽,寒泉食。言井水清澈明净,就像甘甜凉爽的泉水一样,供众人饮用。九五,至尊也,持中守正也。国君为民谋福,亦如甘泉之惠民也。此颂喻德崇才盈的杜甫一直关爱着人民。

  2、鹍鸡,凤凰的别名。《淮南子览铭训》:“过归雁于碣石,轶鹍鸡于姑余,”高诱注:“鶤鸡,凤凰之别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蔡徐坤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抒情散文

    查看更多抒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