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史无前例的难忘日子。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是斗士。
历史有大家记载,我留下只言片语。
——题记
一场暴雨把小鱼池的水一下子满溢出来。池里有一条移居了一年的乌鳢,它并没有顺水游出来获取天地自由,而是虔诚地蛰伏在池底里听着雨声。经验告诉它,一旦获得短暂的自由,也许就是末日,要么渴死在鱼池边的草地上,要么成为流浪猫的美食。
只有当主人从河边带回来几条小鱼放入池子的时候,乌鳢才兴奋起来,瞪亮了眼睛,鼓动一下自己的鳃,轻轻摇摆一下尾,方显露出凶残的面目,一口吞下活蹦乱跳的小鱼,连骨头都不会吐一点儿。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主人没时间去捞小鱼。
乌鳢就在池子里与水草为伍,寂寞地游上潜下,自娱自乐。虽然得不到主人的青睐,但凭着生命的本能,它寻觅水池中的微生物,也不至于被饿死,一年下来还算壮硕。它非常乐见主人赐予的不杀之恩,还有那安静的寓所,即使当主人遇到食物十分匮乏的时候,主人几度在池边悠哉悠哉地寻思,乌鳢也在池里优哉游哉,仿佛能猜透主人的心思。
三月原本是春风如期的日子,可是,这个三月却吹来一股邪风,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很长一段日子,因为临时工作点路程远,要换乘三部地铁一辆公交才能抵达,耗在路上的时间实在太长,他就索性住在办公地现场。春节长假后只上了一周的班,他就又匆匆回到家,不以为然的“倒春寒”却把人逼入窘境。
回到家,院子里的海棠、蔷薇、三角梅、长寿花、薄荷、葡萄等都与野草并驾齐驱,试比高低,连洋姜和土豆都已经破土发芽,长出绿油油的茎叶。
可是,他无心搭理它们,只远远看一眼鱼池,池中的一棵睡莲已经含苞待放,几只不知名的鸟在树林里追逐。他呆呆地望着天空,脑袋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啥,而外面的情况正在发生剧变,“Omicron”新冠病毒蜂拥袭来。与常人一样,他密切关注着每天的动态。
阴冷的天,苦涩的风,孤寂的心,清静的城。没多久,城乡的每个角落都开始转入全面“抗疫”状态,一家人分隔在南北西东,视频相约,静观其变,互相提醒。
他觉得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做点事。正琢磨着,居委在群里开始招募社区抗疫志愿者,一家人便不约而同一起转入了社区工作。
他们有唱有和,精准排摸小区楼道的居住人员,老少无欺,组织核酸检测一人不漏;按人数分装抗原试剂盒,发到每一户居民;及时分发保供物资,把当地政府的关怀送到每个家庭;封控以后的小区,人员足不出户,生活物资组团采购,货物到达后集中消毒,挨家挨户送递;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反复劝导,直到成为习惯。每一件细小的事,平时有物业、保洁、快递等第三方服务,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到了特殊时期,看似简单,却是非常耗时、耗力、耗神。经过反复磨合,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情愿到互相理解支持,从素不相识到亲如家人,每一个细微的转变,都是汗水凝聚的结果,人在做,心在比,将心比心。时间在不紧不慢地流逝,他想做点其他事,但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他干脆放弃所有的想法,一心一意做起志愿服务,手机不离手,唯恐遗落下居委会任何一个紧急通知。
十天、二十天……四十天、五十天……时间是检验一切的工具,管控的时间越长,不解和埋怨越会随之并发,需要及时疏导和安抚。看到有人长发凌乱,志愿者就增设理发项目,统一板寸头,相撸一笑消烦恼。有的人遇到特殊困难,志愿者通过微信群及时合力解决。看病配药、孕幼儿用品、转运特殊物资等所有的难题,都在居委干部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一一化解。小区很安静,小区很稳定,共同筑起的防疫壁垒,阻断了病毒的侵犯。志愿者队伍从二十几人迅速发展到一百多人,精细化分工明确,不需要任何督促。“团长”“管长”“组长”等新头衔也就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晗驻村参加抗疫,亮加入抗疫突击队,嫣子进驻方舱护理患者。就连两岁的果果都知道“有疫情、做核酸,戴口罩、勤洗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对着视频千叮咛万嘱咐,却忘了自己的腿脚还不方便。
勇者不畏,毅者不懈,迎难而上者胜,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定有曙光。
终于有一天,城市回归正常,天蓝蓝,地蓝蓝,人们穿梭往返于大街小巷,对过往的时光记忆犹新。
回来的果果清脆地高喊:“爷爷——我好想你呀!”
得知可以自由出入的那一刻,我瘫倒在沙发上,热泪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花开花落,春天已经远去。坚守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平凡英雄,依然深深地爱你。
很久不见你的身影
只有在寂寞的深夜里
听雨声淅淅沥沥地倾诉
这是相思苦涩的泪水
这是饱受煎熬的汗水
流淌在你的脸颊
滴落在我的心尖上
每一个人都很平凡
却用心熨平抹不去的创伤
让打皱的日子回归正常
纯美雪白的背影
融进深情温柔的曙光里
已化作勇敢与彪悍的力量
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