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岁月如风。
追溯人类远古、近代,烟火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生息之源,从烟到火再从火到烟,见证了人类世世代代生存与繁衍历史。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绎典名句记忆忧新。
自古烟火就是人类生息的标志,因为有烟火就有人家,有烟火才有熟食与光亮。
感悟烟火,触碰心灵,不由回忆儿时过往经历。那是六十年代,家里是用火炉烧水、做饭和取暖。当然,取暖是指冬天的炉子后面通在铁皮或土胚火墙上的热传递,以散热生暖,房子里会暖烘烘。
炉子是生铁的,炉堂、炉蓖还有几个大小不同的炉盖。生火前,先把报纸、木柴和煤放进炉堂。生火时,先用火柴点燃炉堂里最下面的少许报纸,引燃上面的木柴,再烧着煤碳。炉子的火会随着烟从房顶上的烟囱升起,越烧越旺。我们一个单位的百十户人家,来自全国很多个省市。都是住在国家集体统一盖的砖瓦房里,成排成栋的家属房,家家户户门挨着门,邻里和蔼,友善至爱。到了该吃饭的时候,饭香四溢,一碗面条,或几个大饼,吃得津津有味。因来自各地的邻居有不同生活习惯,做成象西红柿面、阳春面、哨子面、糊涂面和打卤面等等很多种,那时也经常见惯。还有几岁的孩子端着小碗吃着邻居家的饭,老人们把这叫做吃百家饭。大概总觉得别人家的饭比自己家的饭香吧。其实,那时的生活水平,每家都差不多,不缺吃,就是玉米面粗粮多。只是做法不同,各家有各家的味。就连玉米面也都能做出很多花样,如玉米面做成的饼子、搅团、发糕、窝窝头等。当然,白面馍馍是过年才能吃上的。
在六七十年代,我读书从小学到高中,每当到了冬天,学校教室里就会生着煤炉。每天早上,早到的同学会主动为大家生火,到上课时教室也就暖和了。
我们这里几十公里外有煤矿,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存煤,一买就是用汽车拉一车,几千公斤,那煤块大的很大,有脸盆大,一个大人还抱不动,也有小块,还有沫子煤,每家都有一个小棚子,用来堆煤。
通常会看到,一到开春化雪时,那房前屋后的雪,上面黑黑的一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本单纯用炉子生火做饭的,后又改加上新出的小电动鼓风机鼓风,能专烧沫子煤,十分好用。这不仅省了点火用的柴火,而且生起的煤火温度很高,能把沫子煤烧成块状的焦炭。也许是许多年的开采及工业用煤的需求,块煤不好买了,沫子煤便宜更受欢迎。这样,入冬前家家户户都要储存煤炭,当时找车拉煤也是家里的大事,冬天没煤取暖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当我工作成家以后,也就是八十年代,煤炉子被天然气罐和燃气灶所代替。加上厨房专用的抽油烟机,家家户户已不见烟囱了。那时环境有所改善。但我感觉住进楼房后,人情味没有过去那么浓厚了,人与人来往的少了,过去那种邻里之间的亲近友谊也淡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好了,顿顿有肉鱼,餐餐白面馍馍。鱼、肉、饺子只要想吃都可如愿以偿。老人们常念说,如今的日子过得天天像以前过年。遗撼的是孩子只能在家吃自己家的饭,已没有百家饭的环境氛围了。
现在更好,从2000年后,天燃气管道通到各家各户,再也不必发愁用自行车侧挂着空燃气罐去换气,再推回来。那时很重的燃气罐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费尽力气肩扛或手提到六楼的家里。燃气用得快的话,这个活几乎月月都要做,真的很辛苦。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家家户户在自己家做饭吃的日趋见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各式餐厅各款风味美食以及订购外卖送上门,这也风行时尚了。
小朋友喜欢汉堡和披萨,年青人更喜欢烧烤和外卖。只有我们这代人,习惯使然,喜欢在家做自己想吃的和可口的饭菜,觉得更好,也更合口味。当然,若有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或是战友、同学聚会,还是会去大一点的餐厅和饭店聚餐乐乎一顿。现在偶尔也会去找那些有特色且好吃的饭馆,点一些自己和家人想吃又做不出来的美食享受一下。
虽然如此,过去生活中的那种惯见的“烟”已很少遇见,“烟”已被环保能源取代,过去的“火”也将逐渐被更加节能、洁净、安全的光电取代。告别过去烟火旧貌,新时代、新环境和新生活向我挥手致意!
感悟沧桑岁月,怀念人间烟火!
(创作于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