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罗城,就有人告诉我:罗城古镇之美在雨天,坐在古镇的屋檐下,泡上一杯茶,听两边屋檐下的雨滴声,万籁俱寂,静若处子,那才叫美!
听了他这么一说,我就一直在等那个雨天,直到第二次到罗城还是没有下雨。为了不失时机,我只好请当地的朋友做向导,去了解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寻找它的人文密码。
据史料记载,罗城古镇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东北部,距犍为县城25公里,居住着汉、回、彝、满、藏、黎、苗7个民族。古镇船形街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坐东向西,全长209米,其形状两头尖,中间宽,最宽处9.5米,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建筑是船舷。灵官庙是船尾,中间古戏楼是船舱,前端是船头。船形街有“云中一把梭,山顶一只船”之美称。
夏至刚刚过去,气温突然飙升,嘉州大地似火烤一般。
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们头顶烈日来到罗城古镇的前端——船头。
站在船头抬头望去,视野逐渐被船形的街面放大,整个船形街就像一艘停泊在那里的大游船。听随行的朋友讲,罗城古镇之所以要建成船形街,是因为罗城缺水,修船是为了求雨,此所谓: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罗城是有名的旱码头,自古就有“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之说。老百姓用水要到十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去挑。传说在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个个唉声叹气,临行前还把茶杯里的水喝得一干二净,这个张秀才就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叹息道:“这镇上缺水,滴水贵如油呀!”张秀才沉默了片刻便脱口而出:“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大家听了齐声叫好,并一致推荐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着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不到三年时间,船形街就建成了。船形街除了具备一般街道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地震、“晴雨市场”、功德性、冬暖夏凉、防盗性等特点。
当然,张秀才异想天开修建船形街,自然不会求得水来。直到1976年,罗城缺水的问题,最终还是靠共产党领导罗城人民修建了铁山湖水库才得以解决。我不由得感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罗城之水水库来,党和人民离不开。”
离开船头沿街前行,行走在条石铺就、具有年代感的梭形街面上,但见悠悠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更有一种“世间芳物不及你”的感觉,步行不到100米就来到船舱——古戏楼。据朋友介绍,这里是古镇船形街的中心,在明清时期又名“万年台”,是人们比武、唱川剧的地方,今年端午节这里还有表演。戏楼四角宝顶,上有横批:“神听和平”,寓意川剧可听入神,韵味十足,“和平”显示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景象。两边有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未丑功出梨园”,分别是川剧的五个名牌和五个角色。古戏楼后面的石坊上有“濯濯永流”四个大字,“濯濯”是光秃秃的山顶之意,“永流”意为古人做梦都在祈求老天下雨。右边“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垮八百里乌云长驱五海”,“罗”字讲明了罗城的来历,不是这里姓罗的人多就叫罗城,而是繁体字的“羅”,这个上下结构的“四维”,是东南西北的称谓,说明这里的百姓都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
“罗城干旱缺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到这里定居呢?”我不解地问。
“因为当时罗城的工业很发达,盛产黑白两大矿,黑的是煤炭,白的是食盐。”朋友解释道。
朋友接着继续介绍,左边“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兴万方”。“灵”是指灵观庙,百姓希望灵观庙保佑这里人杰地灵、风调雨顺,“高腔”对应戏台,是唱川剧的地方。听完这些人文历史的介绍,我对罗城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船形街道两边凉厅房屋中,有杂货铺、丝绸店、饭馆、小吃店、烘房、茶肆、药房、仓铺、陶瓷铺、客栈、说书场等,老店铺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息,依旧是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的习俗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延续。每到赶集和庙会、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数十里外的乡民来到这里出售农副产品、竹木家具,或换取生活日用品和劳动工具。晚上各色各样灯笼高挂,如麒麟灯、狮形灯、守护灯等,古镇的夜色更加迷人,人们在这里品茶、喝酒、娱乐、看表演,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即使是平淡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步行来到船尾——灵官庙。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854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民国八年(1919年)均培修过,结构上为两重式,前为正殿,后为观音,现保存完好。修建灵官庙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奇异的云游道士到罗城化缘,身背一个长约三尺,宽约一尺的木刻灵官佛,精致得闪闪发光。道士住丰泰栈患了伤寒病,病危中栈老板请了老中医为其医治,并不厌其烦地精心护理,道士病愈后感激救命之恩,临别时道士向老板说:“非你,吾命休矣!小道今欲他去,因贫无物可奉,愿将随身灵官送与,以表谢意!”说毕将灵宫佛托与老板,并嘱:好好供奉,如遇不顺,可求得保佑。随后便悄然离去。街坊四邻相闻,“丰泰栈”生意异常火爆,老板赚了钱,又向前来求灵官老的化募,修建灵官庙供奉官像,灵官会时灵官庙香火更旺。灵官会日期本应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后来罗城改为了农历六月十五日。据说清末李县太爷为感激灵官菩萨之灵验和自己所许之愿,亲自去成都买回金粉重塑金身,另送一大匾,匾上刻有:“感灵显应”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送匾那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十五日,罗城的“灵官会”日期就由此而来。
罗城古镇的一事一物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极具个性和特征。建筑物是不规则的,如灵官庙不是处于船形街中轴线,而是偏右,同时戏台离庙又稍远。更有趣的是灵官属道教,而当地人却把它作为佛来供奉,但由和尚而不是道士主持宗教仪式,这种道、佛二教互相尊重,如汉、回民族大家庭一样和谐。
如果说罗城古镇之美在雨天,那是一种心境。我要说:
“罗城古镇之美,在人民创造的幸福里、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里、在人们闲适的生活里、在民族与宗教的尊重和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