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李津军||曲阜行(二)

作者:蔡泗明   发表于:
浏览:174次    字数:467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天下第一庙——孔庙

  孔庙千千万,而曲阜这座是建成最早的,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号称天下第一庙。

  这是一座具有浓厚东方建筑特色的建筑群,面积之广、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被梁思成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是孔子生前居住的地方。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其弟子在此立了3间庙屋,作为祭祀瞻仰孔子的场所,这便是孔庙的雏形。据考证,它肇始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当时将孔子生前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东西,收集于内,以做纪念。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经过阙里,以太牢之礼祭之。所谓太牢,即三牲(牛、羊、猪)大畜,是天子祭祀社稷时才用的大典,孔子是凡人中第一个得以这种殊荣的。是刘邦开创了天子亲祭孔庙的先河。从此,各朝各代,都有帝王亲临孔庙祭拜孔圣人,如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等、宋太祖赵匡胤、宋真宗赵恒,清康熙帝、乾隆帝等;同时,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先师尼父”“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等,孔庙的规模也由初期3间草屋,变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帝王庙。

  现如今的孔庙,占地14万平方米,南北长0.7公里,以一条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前后9进院落。全庙共有5殿、1祠、1阁、1坛、2堂、13碑亭、53门坊,共计有殿庑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仿北京故宫样式,建筑规模仅次于故宫。

  在“三孔”景区远远望去,只有一座古朴的建筑耸立,这座最高的建筑就是孔庙的大成殿,高度也只在30米不到。政府规定,附近其他建筑的高度,是不能高于大成殿的,这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对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孔子的足够尊重!

  清晨的曲阜古城异常热闹,城墙外的广场上到处都是游客,城墙上的“万仞宫墙”4个大字是乾隆御笔亲题的,象征着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早晨8点,古城墙上的晨钟敲响了,“万仞宫墙”下的城门随之缓缓打开,前来朝拜孔子的游客开始络绎不绝地走入城门;这就是每天的开城仪式,据说每天晚上这里还有闭城仪式。

  穿过“万仞宫墙”,映入眼帘的就是层层牌坊和座座大门——“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一阵阵庄严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起点,石柱宝座上方的独角怪兽称作“辟邪”,象征着孔庙尊贵的地位。“金声玉振”4个字出自《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古时奏乐击打编钟,击钟表示金声开始,击罄表示玉振告终,孟子以此颂扬孔子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此牌坊4个字的作者,跟趵突泉同为一人,即山东巡抚胡攒宗之手,他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书写时,觉得应该把这个“玉”字的点写在中间,寓意打在中间声音最响,更表达了孔子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意思。

  棂星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3个字为乾隆皇帝手书。咱孔老夫子是无神论者,所以“灵”字下面的“巫”就没有了。

  太和元气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太和元气”4个大字是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是指天地日月,阴阳谐和。元气,是指宇宙原始物质的自然之气。太和元气,是用来比喻儒家思想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之本。

  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时名为“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名为“至圣庙”坊。至圣庙是孔庙的别称,其上的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特别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让人认不出来,据说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所以就倒过来写。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当时是孔庙的大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名为“圣时门”。取《孟子》中“孔子,圣之时者也”之语意,意为孔子是适应于任何时代的圣人。

  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弘道门”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御书匾额。

  大中门,是宋代的孔庙大门,也称为“中和门”,意思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处理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到了明代则扩建为庙改称“大中门”,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大中门”里的“中”,是取《中庸》之意:中不偏,庸不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离开了中者,就不是正道,而是歪门邪道。

  在“大中门”的左边有一块建于明代的石碑——成化碑,它是明宪宗朱见深御制重修孔庙,而于成化四年(1468年)立的碑。

  成化碑的内容主要是极力推崇与赞颂“孔子之道”。碑文一开头就说:“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碑上面的内容全是用正楷书写的,字体也实在是太美了!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清康熙时名“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礼记》中的“书同文,行同伦”之语意。

  通过了这些坊和门,这才来到孔庙的大门口,几只祥龙盘旋的石柱浮雕最吸引眼球,这巨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徜徉于红墙碧瓦之中,开始感受影响中国千年思想的儒家文化,询求入世之道,探求为人之道,求取世间之道。

  但见这孔庙之中,古树参天,绿荫遮地,碑牌遍地,这里是历代皇帝朝奉祭拜的地方,这里有历代皇帝封立的碑匾铭文,这里遍地是挺拔粗壮的三五百年以上的柏树,树龄最长的当数后院那一棵2000多年的柏树,单说它的粗壮,3个成年人手拉手应该是围不住的。

  首先来到奎文阁,它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只见它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7间,进深5间,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

  据说这座木质结构的建筑,是鲁班祖师爷亲自搭建的,用的都是榫卯结构,历经千年而依然稳固。它是孔庙3大主体建筑之一,中国10大藏书楼之一,始名藏书楼,收藏赐书,墨宝的地方;奎星,二十八宿之一,因“奎主文章”之说而更名为“奎文阁”,为孔府收集帝王所赐书籍和书画的地方。奎文,也寓意着孔子是天上的奎星下凡。

  据说,奎文阁的藏书并非束之高阁,而是开放供士子学生阅读,具有公共图书馆的特性,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典型。

  接着来到十三碑亭,这里有碑亭13座,其中金代碑亭2座,元代碑亭2座,清代碑亭9座。十三碑亭始建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碑文的内容大多为历代帝王或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是孔庙之中最重的一块碑,碑身重35吨,连同龟趺碑共65吨重。

  据记载,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这块御制碑,其石料是采自于北京的西山,碑刻好了之后,从北京沿着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这中间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的运输路程征用了民工600人,耕地的牛443头,趁着冬季寒冷地上泼水结冰,让碑从冰上进行滑行。就这样运了15天,耗费库银600余两才到达孔庙。

  十三碑亭前有两棵造型相当怪异的柏树。一棵是“盘龙树”,整棵柏树从底到顶的树身上都盘着龙。而位于“盘龙树”的边上还有一棵干枯了的柏树,相传叫“凤树”,一直陪伴着“龙树”。相传,乾隆来拜孔庙的时候,因为孔庙太大了走的有点累,就靠在这棵树上歇息,没想到这棵树沾了乾隆帝的真龙气息之后,顿时在乾隆帝靠过的地方出现了龙纹。如今,“龙树”边上的“凤树”早已干枯了,而“龙树”却一直在生长着。所以,人们就称它们为“龙凤呈祥”树。

  大成门,这3个大字是雍正皇帝的御笔。赞扬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者,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雍正题写门匾、对联。

  大成门的建筑结构也相当的有特色,阁楼之间“犬牙交错,勾心斗角”。中间插进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顶为“斗角”。

  在大成门里的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这棵“先师手植桧”历来受到重视,相传“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因此,这棵树就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位于树的东边,立有一块《先师手植桧》石碑,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杏坛就在眼前了,它是为了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目前看到的牌匾是乾隆皇帝御题。

  杏坛内有石碑两幢,“杏坛”2字是金承安三年文人党怀英篆书,面南的一块石碑则是乾隆手书《杏坛赞》。

  大成殿终于到了。它是孔庙的主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神殿。大成殿具备帝王规制,在规格上仅次于北京故宫,殿中央供奉着孔子的塑像,示现为帝王相,是雍正帝按照周天子的服饰塑造的。

  大成殿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尤其是殿前廊10根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上之罕见。10根柱子上的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珠,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于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其余18根柱是8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9条龙,每根柱子8个棱,八九72条龙,18根柱子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世间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正面“大成殿”牌匾是雍正皇帝的手书。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代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生民未有”的匾额也是雍正皇帝所书,源自孟子赞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在有人类以来,还没有一个能够全面超过孔子之人。大成殿内除17座塑像外,还有10方巨匾,正中的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

  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历朝历代德行兼备的文人,以死后能入孔庙从祀为荣。

  我来到了鲁壁前,这里原为孔子故宅的墙壁,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儒家经典简册砌于墙壁中。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了《论语》《孝经》《尚书》等古文竹简。后由孔子第十一代孙孔安国将这些经书献之汉廷,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鲁壁出书”。到了明代,为了纪念其保存儒家经典,于孔庙院内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

  孔宅故井,这口井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井水“即清且谍”,被称为是“圣水”。此井深3米,明正德年间以雕花石栏围护,内立明代“孔宅故井”碑。乾隆皇帝祭祀时,曾饮此水拜师,碑亭内有乾隆御题的“故宅井赞”碑。

  我又来到碑林,这里保存着汉代以来1000多块碑刻,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法皆备;除汉字外,还有满文、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是中国大型碑林之一。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在2000多年前是伟大的,放到现在一点儿也不过时,依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总部门前,就有一条醒目标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2500年前孔子说的话,意思是自己所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一富有哲理的名言,被联合国认为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原则。

  2024年1月23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蔡泗明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