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叶炎:服务社的故事

作者:雨谖   发表于:
浏览:48次    字数:185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一个转身,离开野战部队已近四十个年头了;一个回眸,火热的军营生活依旧是那么清晰,恍如昨日。

  士兵和武器永远是绿色营区里的底色。从起床到就寝,从训练到学习,军号声声,规划着官兵们一天的生活节奏,如火如荼,紧张有序。训练场上,小伙子们生龙活虎,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号声阵阵,铿锵的脚步,熟练的动作,似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军营一日独特的乐章,抑扬顿挫,荡气回肠。

  军营生活是紧张严肃的,也是多姿多彩的。闲暇时光,大家也爱去服务社里去走一走,瞅一瞅,饱个眼福,凑个热闹。

  服务社全称是某某部队军人服务社,其实就是野战部队团以上单位的百货商店,经营的商品大都是官兵们日常生活用品,大件商品几乎没有也销不掉,都是针头线脑加“香烟洋火桂花糖”之类的东西。全部阵容是一名后勤助理员,一名志愿兵,负责进货,外加几名女营业员。

  那个年代没有双休日,只休星期天。星期天想出营门到附近的镇子上去看看风景透透气,是要请假报批的,而且还要看有没有指标,指标一般是按20%比例掌控,一个班原则上只能有一个人能拿到出入营门的通行证。如此麻烦和苛刻,还不如到服务社里去逛逛。

  服务社的营业时间有讲究,基本上都是晚上和星期天,正课时间大家不是训练就是学习,根本没时间去服务社。晚上或星期天,服务社里热闹非常,有时候挤得像小猪吃奶似的。

  大头兵一个月也就几块钱的津贴费,当时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是三年,第一年每个月才六块钱,往后每年每月涨一块,第三年兵每个月八块钱。不过那时候钱值钱,东西也便宜。当兵好处之一就是不仅管吃管喝,什么都是统一配发,整齐划一,除了牙膏、肥皂、信笺、信封、卫生纸之外,也没有什么要买的。再说了,战友中大多数人来自农村,从小苦惯了,艰苦奋斗,舍不得花钱,几块钱的津贴大头都存了下来,积攒到一定数量寄回去补贴家用,有的甚至还要供弟妹们上学读书。

  那年夏季,我在团教导队集训学习。教导队的教员大都是从机关和连队临时抽调的军事骨干,我们连的张排长也抽调来当教员。这天中午,酷热难耐,我正在午睡,被另一位孙姓教员喊醒。“你看看,你看看,你们张排长对象这个时候跑来了干啥呢,把俺撵出来没处呆了”。张排长个头不大,家穷人丑,三十好几了,才找了个对象是镇上初中的体育老师,五大三粗的,长得确实也不咋地,他俩正处在热恋之中,乘着中午跑过来亲热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可和他同住一室的孙教员太不哥们,竞然趴在窗子上偷窥人家一小眼。待张排长对象离开,这小子一把把张排长拽到炮棚里。“你小子中午干啥了?没买票就上船了?老实交代”。那个年代这种事非同小可,属于严重的作风问题,如果孙教员举报,后果不堪设想。张排长是老实人,吓得SSFD,憋了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俺都看见了。这样吧,你到服务社买两包大重九,就等于俺啥也没看见”。当晚,一向节俭的张排长跑到服务社买了两包烟给那小子,明知被损友“敲了竹杠”,但也只能忍声吞气,花钱消灾呗。

  后来我调到团政治处当书记员,虽说是芝麻小官,也是政治处的大管家。这年春节,一位干事要在部队办喜事,大家你三块我两块的凑份子,略表心意。主任叫我拿着大家的份子钱到服务社采购点东西送给新人。我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在服务社转悠了半天,不知道买啥,也确实没什么可买的。最后在营业员大姐们的建议下,定下决心买了两个脸盆和四条毛巾,都带“喜”字,还有十几张年画,几斤大白兔奶糖、几斤五香瓜子、两条双喜牌香烟。虽然不值什么钱,到也把新房装点的五彩斑斓,喜气洋洋。

  你可别小瞧了服务社的营业员,她们可都不是一般人,不是团长政委的太太,就是其他团营领导的夫人。一个野战部队建制团,几千号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光棍一条,已婚的很少,老婆够得上随军条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堪称“国宝”。野战部队大都驻防在偏僻的郊外,周边几乎没有像样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随军家属的安置基本上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能在服务社谋一站柜台差事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团长的夫人在广东老家是名校的老师,随军后既没有合适的学校,就是有学校也没办法讲课,因为她的粤语没人能听懂,粤普与川普相差十万八千里,只能委屈自己当营业员啦。团长说,“别看她站在柜台前笑嘻嘻的,背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呢”。

  服务社是计划经济年代特有的产物,是咱当兵的人难忘的军旅印记,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服务社便开启了一天的鼎盛与辉煌。如今进入信息数据时代,互联网高度发达,手机在手,无所没有,军人服务社,你还好么?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日记大全

查看更多日记大全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