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
篾匠是传统手中的八匠之一,其祖师爷为张班。据传,张班与鲁班是同门师兄弟一起学木匠手艺。张班身为师弟,却生性懒惰,木匠手艺远不如师兄鲁班,便心生嫉妒。但嫉妒归嫉妒,他有一股子傲气,师兄既然用木,我何不用竹,为大家做一些日常用具?便弃木用竹。他改掉自己懒惰的习性,全身心地投到竹艺之中,为乡亲们编打出筲箕、箩筐、鸡笼、竹篮等日常竹具,深受大家喜爱。经过在竹艺上不断地摸索、改进、创新,竹艺手艺有了很大进步,终成竹艺界的篾匠祖师。
篾匠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手艺。用篾编织出来的用具,仿如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剖篾是篾匠手艺的必修课,分青篾、黄篾、粗篾、细篾四种。青篾就是竹皮,具有很好的韧性,篾匠将竹片的竹皮与竹肉分开,分别做需要的物件。青篾主要是编织较为精致的竹器用具,如:筲箕、腰子篮、篾席、蔴箕筹。青篾编织的物件由于材质的韧性强,物型还十分精致、美观。黄篾是竹皮(青篾)劈分开后的竹肉(黄篾)。按物件编织时所需,与青篾按比例混合搭配使用,如:大粪箕、兔倪粪箕(小粪箕)、大菜篮、角箩等。不管是青篾还是黄篾,皆按编织的竹器物件所需,该劈篾丝便劈篾丝,该剖篾片便剖篾片,都能混合使用。
篾匠也分粗篾、细篾。粗篾是指做较为大型的竹器物件,如:竹床、竹椅、竹靠椅等。做这种竹器物件的师傅,虽为篾匠,但在间却另称他为捼匠。细篾的活计比较精巧细致,对剖篾、劈篾、削篾等刀法的运用更为讲究。
学篾匠手艺,当学徒时劈篾是基本功,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剖成各种所需的篾。把竹子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将竹皮与竹肉分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根据竹器物件所需,剖分成青、黄竹片和粗竹丝、细竹丝;竹丝又分方丝与圆丝。不管做什么竹器物件,用篾要求都得用料均匀,青黄分明,也要不同的用具用不同的篾。
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的活计,每个人从学徒做起,在学艺的过程中必须逐步熟练地掌握: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技术要领。学徒期间要掌握这些技能,并熟练地使用好篾匠工具,须下一番苦功。学徒在学艺的过程中,从劈篾、剖篾、削篾开始锻炼手法,师傅会让他们戗茅担、削扁担这些基础学起。这两种物件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上肩轻松,刚韧恰当,也还是有制作技巧讲究的。学篾匠是很苦的,弄不好篾刀割到手,剖竹片割到手。故此,人们常说:篾匠三年换双手。
篾匠的篾刀是所有工匠家什(工具)中最为独特的。俗话说:篾刀无头刀口利,剖篾好比刀切菜。
除篾刀这一常用家什外,还有小锯、长柄铲、小凿子等;最特别的是叫“过篾齿”的一种家什,形如小刀;两片钉入凳子一头,中间留一小槽过篾。结实细小又富有韧性的篾丝从槽口中穿过,篾丝的表面被修饰得非常光滑、圆润,篾丝经过这样的拉磨方式进行打磨,使物件更为美观。
篾匠最怕做两样,捞饭筲箕腰子篮。行有行规。篾匠有粗篾细篾之分,粗篾是指上门做活,为东家打筐打箩等物。行话有云:一日粪箕两日箩。这是指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担粪箕一个功可以打好(打,我们这是做的意思);一担箩筐两日要打好。箩筐分丝箩和皮箩。丝箩用黄篾丝编织制作,皮用青篾片编织制作。时间要求是以前人们生活物资缺乏,彼此都不容易,是相互理解的一种体现方式。细篾是打卖货,不上东家门做的事。如:筲箕、腰子篮、搁箩、蔴箕等这些物件,东西虽小,但工夫巨大。为了东家省些开销,所以打些卖货或定制亦可。
篾匠界以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师傅未死之前,徒弟就算学成满师,也不可以单独上门开户,还得跟着师傅。因为篾匠这行用工人家少,非特别情况,家中竹器物件没了或破了,才请篾匠上门。为了避免师徒间争夺资源的尴尬,所以这条不成文的规矩一直传了下来。民间常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是出自这里。劳动人民感情纯朴,一直谨遵着这条规矩,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