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在钢轨人生这条路上,演绎了无数精彩故事。
车来人往,一条条股道犹如琴弦,奏响时代发展的乐章。
42年,我亲历了沪昆线“蝶变”的全过程,我的青春、汗水、时光与山区铁路的发展交融,我眼见它蒸蒸日上,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记得刚入路那阵子,听车轮铿锵,失眠是写不出的疼。
何以解忧,惟有文字,也许只有在坚守的夜里,我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也许只有在静寂无人的时候才会把失眠等同于青春的悸动。
我开始尝试着日记,希望可以在荒无人烟的小站建功立业,书写工务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写他们的无私奉献,让山区铁路工务人的故事激励和影响更多人。
习惯握笔的手在日记本上飞快的跳动,也许我所有的希望都在跳动的梦里。
激情岁月,这样的洒脱,一直是我艳羡的,也是一直不曾拥有过的。
勤奋一直是我的风格,在人生这条船上,与其把时间耗费在数绵羊上,不如把思想沉浸在文海里。
山里的夜,星空犹如一张黑色的幕布,月儿、星星欢聚一堂仿佛在深情地表演大合唱。 夜幕渐渐拉开,大山里开始亮堂。钢轨上行走着的工务人,头上的灯光宛如星星闪烁。这里除了来去的客货列车,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这是小站周边环境真实的写照。
从远处看,这里地理似龙舞白练,高低起伏,缠缠绵绵;如跳跃的音符,波澜不平;似小溪,曲曲折折,晃晃悠悠。又如一条绿色彩带,细软婉转,缠缠绕绕,手挽着山腰。
工务人始终坚守在这里,用心守护着自己工区管辖范围的线路。随着最后一趟“慢火车”鸣笛从这里驶出,深山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工务人都晒黑了皮肤,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诉说着扎根山区铁路的艰苦岁月。
2010年8月20日,我带队在麻芝铺落下最后一组排,配合施工的电务段轨道车司机黄飞龙走过来,对穿着迷彩服,满身油污的我说:“叶哥,你怎么天天亲自干呀,你指挥职工和民工干不就得了,何必自己动手呢?”
我笑了笑:“我不以身作则,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怎么让职工、民工心服口服呢?”说完,继续投入到施工中。身后,传来几位电务配合人员的置疑:“你说刚才那人是车间书记?不会吧,这么多天他可是什么活都在干,我们还以为他是一个老民工呢?”很快,“老民工”成了职工和民工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我呢,并不觉得难堪,反而认为是大家对我工作付出的褒奖。
我之所以爱这个车间,爱这个集体,是因为我在这个车间,在这个集体领略到了重维人吃苦耐劳,团结奉献的高尚品德。
工务人扎根坚守山区铁路,无怨无悔,迎来送往,用平安书写忠诚。特别是顶着烈日寒风,用足迹丈量钢轨,守护着两根钢轨的安全。
有人说,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把普通的事情做好就不普通。虽然工务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更没有光彩耀人的荣誉,但他们在这极其平凡的岗位上,留下的是精神。
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一趟趟安全平稳的列车,既是无私奉献的见证,更是坚守的见证。他们是山区铁道线上一抹橙黄,更是最亮丽的风景线。
基于感动,我的心里有了念想儿,我为自己的梦想去奔,即便是到头来真的只是个梦想,至少我美丽了整个追逐的过程。
所以我不会放弃我的梦,哪怕是再多的苦难,我一样渴望体会,乐意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