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如果坚持一份爱,似乎会被男人视为是一件很下贱的事,至少有些男人会认为这样的女人得来太容易,不值得珍惜。所以,似乎科勒贝尔笔下简·爱的珍贵,便在于她没有随意将自己交出,她等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妻子死去,以及她在时间的磨砺下付出了那份代价以后,才回到罗切斯特先生身边。简·爱的结局可以被认为是完满的,科勒贝尔并没有将故事结束于简·爱的离开,或是简·爱与圣约翰的矛盾之时。
然而,科勒贝尔笔下的简·爱虽然坚持用理性规定自己的行为,却依然对罗切斯特先生坚持着那份爱。故事的结尾正是那份爱的感召,让简·爱踏上了回归的路。那份绵延不断的爱,在科勒贝尔的笔下似乎并没有显得多么不合情理,或是多么不正当,尤其是简·爱在怀有这份爱的同时,还是听从理性的声音选择离开罗切斯特先生时,这份爱更是被简爱的行为所升华了。
故事的结尾,罗切斯特先生也是对简·爱的回归表示了最炙热的感动,这是他期盼已久的,他丝毫不觉得简·爱对他的爱是下贱的,他甚至生怕这份爱将再受到什么磨难的打击。当然,科勒贝尔却也的确限制了简·爱的那份爱的形状,它虽然绵延不断,却被分明地安放在简·爱的理性之笼中。所以科勒贝尔笔下,简·爱的爱虽然很延绵,但却并没有让罗切斯特先生觉得得来容易,也因此罗切斯特先生在故事的结尾是如此珍惜简爱的回归。
故事被书写的一个目的便是反映生活,而生活充满了多种的可能性,所以故事的结尾也充满着不同的可能。科勒贝尔将故事结束于简·爱的回归,使得整本书泛出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简·爱最终获得了她的完满,她没有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重婚妻子,她没有孤苦伶仃地流浪,她没有和圣约翰去西印度做传教士,她也没有在芬丁庄园孤老终身。她在每一个可能苦难的岔口都走开了,她的故事和她的爱一样绵延到了她最完满的结尾。
科勒贝尔在书的前言里说她是想向萨克雷先生致敬,萨克雷写了《名利场》,而科勒贝尔则写了《简·爱》。科勒贝尔还在前言里反驳了当时英国对道德的质疑声音,她强调了道德的可贵,以及理性的必要。科勒贝尔显然明白人类如果只依靠理性行为的后果,正如她笔下的圣约翰,最终让简爱从心底感到绝望。所以,在科勒贝尔的笔下,理性本身并没有显得伟大,它甚至是在宗教的外衣下显得更加可怕,而让简·爱回归的那份绵延不断的爱,在理性可怕面目的衬托下,则显得更伟大。
在科勒贝尔的笔下,故事开始于简·爱离开姨妈的家,结束于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结合成家,开始于简·爱对姨妈家人以及罗沃德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结束于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爱与相伴。她没有让简·爱轻易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也没有让简·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结束人生。前者虽然甚为重要,甚至可说是科勒贝尔写作这本书的意图所在,但却并没有成为故事的结尾,故事的结尾是,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生子。
最后,我引用简·爱说的话,来表达我对简·爱的赞赏和尊敬,我想这段话也应该是科勒贝尔的心声吧: “我能一个人生活下去,要是自尊和环境需要我这样做的话。我无需出卖灵魂以换取幸福。我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宝藏,哪怕一切外在的欢乐我都得不到,或者只能用我出不起的代价才能得到。”
(注:科勒贝尔是夏洛蒂·勃朗特在写作《简·爱》时所用的笔名)
审核编辑:落叶半床 精华:落叶半床,人间忽晚,山河已秋。,人间忽晚,山河已秋。.....注:科勒贝尔是夏洛蒂·勃朗特在写作《简·爱》时所用的笔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