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桫 椤
特约嘉宾:蒋胜男 何常在 刘金龙 许苗苗 胡慧娟
创作视野决定作品高度
□蒋胜男(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网络文学由时代催生,因时代而兴旺,随时代而变化。二十多年间,网络文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之读者数量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精品化已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趋势。
网络文学创作如何实现精品化?从诸多成功的网络作家可以看出,他们都有着独特的故事讲述能力和人物塑造能力。
在网络文学创作中,故事和人物是两大核心要素。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吸引读者持续关注,鲜活的人物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把握好这两个要素,文本之间的转换便水到渠成。无论是小说、影视剧还是其他艺术形式,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都是关键。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一方面是读者的流量吸引,一方面是网站的推动,很容易让一些网络作家尤其是新手作者以“热点”和“吸睛”为目标去创作。但作者们聚焦同一领域或题材,容易导致内卷和同质化,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基数很大,写作者与其盯着热门“赛道”,不如听从自己的内心,探索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只要用心创作,能够描绘出独具魅力的故事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写作者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些作者虽然有很好的天赋,在创作前几部作品时让人惊叹于他们的才华,却容易在巅峰作品之后陷入创作瓶颈。因为人们通常在创作出一部成功作品后,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复制成功模式。
创作是拷问心灵的工作,需耐得住寂寞。曾经有过好作品的作者往往会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因被模仿而进入类型内卷,二是如何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对于第一点,的确,这条“赛道”上的人会越来越多。本来你一天写三千字,渐渐发现一天要写五千甚至八千字——因为别人能够写出来。这是很严重的内卷。但是如果写作量太大,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更没有时间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
对于第二点,我认为,有过巅峰作品的作者,是有实力继续努力成为精品作者的。这就需要在关键时刻稳住心神,不让自己的心情跟着订阅量起伏,不让自己忐忑、焦虑。
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我之所以开始创作历史题材作品,就是因为想逃离“安全区”。刚开始创作网络文学时,我写的是武侠小说,当时成绩还不错。但后来陷入瓶颈,找不到提升自己的方向,又面临同行的竞争。大约从2004年开始,我从武侠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第一部历史小说《凤霸九天》写了四年。当时正是网络小说流量大爆发的时期,也有朋友惋惜我错过了收获流量的重要节点。现在回头看看,我觉得是值得的。
我写作历史题材作品,一开始正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创作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古人今人的困惑都是相似的,情感是共通的,能够穿越历史映照当下。当我们不断代入角色,探索不同的人物内心冲突和情感抉择时,就会不满足于仅仅写一个故事,而是去思考如何用作品叩问内心、叩问生活、叩问历史与现代、叩问世界的变化与永恒。也就是所谓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我看来,网络文学的创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穿梭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挖掘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解的历史故事,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人性中的善与恶,探讨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以及人们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抉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精神寄托。作为网络作家,我们更要关注历史变革中人类的命运与情感。网络作家的视野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我们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思考,在创作领域开拓广度、挖掘深度、攀登高度,力争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
□何常在(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网络作协主席)
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
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网络文学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家作品层出不穷。
网络文学在迭代升级中拔节生长。技术带来革新,革新带来改变,改变带来阅读习惯的调整,从而引发网络文学生态向下一个路口转向。进入新时代,短视频、社交应用等各类平台是网络文学内容形式创新的动力与渠道,促成网络文学向多元视听作品转化与传播。人工智能、AI写作问世,数字技术对于网络作家来说如同一把双刃剑,这也倒逼网络作家去追求文艺精品,去努力彰显自己作品的独特性,回归文学创作的初心。
为了更好地书写新时代,网络作家应明确创作方向,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贴近现实生活,积极展现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奋斗历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网络作家也应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要热爱文学、敬畏文学,加强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力,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网络作家还应勤学博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打牢学养功底,提升思想品格。网络作家更需要增强定力,克服浮躁心态,自觉跳出“作品点击量”的狭隘桎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葆有文学理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自己擅长的题材和领域,网络作家应深耕细作,力争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出有辨识度的精品力作。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手法,与现实题材创作并不矛盾。网络文学中重生、异能等虚构元素的运用,拓展了艺术想象的空间,让创作者和阅读者能够更自由地放飞思想。网络文学手法的恰当运用,非但不会影响现实题材作品的思想内涵,反而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更加贴近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网络作家还应多关注社会现象与热点事件,对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要有清晰的认识,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网络作家应着力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创作出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传承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
从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刘金龙(甘肃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
网络文学孕育于网络空间,植根于亿万网民,拥有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先天优势。网络作家应聚焦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推出更多有灵魂、有温度、接地气的作品,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元、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对于网络作家而言,要不断关注现实、观照时代,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给读者提供网文的爽感。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在创作《山根》《天路》《大地之上》等网络小说时,我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搜集素材。我创作的《扎西德勒》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背景的长篇纪实小说,故事围绕新时代的援藏干部展开,讲述了他们深入雪域高原,帮助藏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住了一个多月,和援藏干部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心理变化,收集医疗、教育、易地搬迁等方面的援藏工作一手材料,用整整一年时间去加工处理这些素材,编排故事大纲,然后才进入到小说的创作阶段。如果不深入现场,只坐在书桌前想象,我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
网络作家还要从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继承和发展。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华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从广义上讲,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就是中国古典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此外还有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现实主义潮流。比如网络文学中的仙侠、玄幻小说,很多脱胎于《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聊斋志异》这些经典之中。还有不少作者对经典文学中的人物进行二度创作,实现文学经典在互联网的新传播。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目前,我也将创作聚焦传统文化题材,尤其是甘肃瑰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宝库,例如伏羲始祖文化、敦煌文化、秦汉文化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素材,结合现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创作,期待能够实现网络文学写作的二次飞跃。
网络文学研究要增强在场意识
□许苗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虽然仅有二十多年时间,但已呈现爆发式增长。网络文学成为与时代同步,全面描摹社会生活、个人经验,以后现代小叙事充实现代性大主题的现象。因此,相关研究也不能脱离网文生态和媒介场域,在场意识成为提升研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在场意识是指理论研究对网络文学媒介场、生产场和文学活动过程的介入。在文艺理论长期发展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对象清晰、边界严密的自律性理论话语,它们在印刷媒介语境中行之有效。但当面对飞速变化的网络文学作品时,自律性理论话语出现种种不适用或是效度低的情况。
在网络文学诞生前,媒介之于文学只是记录手段。比起音乐、美术的形式感,文学更注重精神内涵。媒介的作用从未像网络时代这样凸显。网络技术的特点和平台功能的开发,乃至硬件配置、网络速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网络文学的面貌。网络文学史也是媒介发展和转型史,看似单纯的文本,反映出每个时期的软件语法和硬件能力。论坛和在线收费,决定了在线连载长篇小说的起点模式。而新一批免费阅读网站和线下联动转化,则推动类似剧本杀的快节奏无限流和注重视觉声音效果的二次元轻小说等。网络媒介传播力的提升,促进作品数量几何级增长;参与群体差异,造就审美趣味分化;大数据对题材的筛选和注意力经济的引导,则使网络文学呈现鲜明的潮流和迭代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理论等均有用武之地。因此,网络文学研究需要打开视野,从纯粹发掘文字内部深层价值和多义性的聚焦透视,转向具备多重视野的散点透视;从仅仅求助于文学理论传统,转变为向跨文化理论找寻依据。
与以往文学艺术强调专业内部话语“自律”的观念相比,网络文学是一个更偏“他律”的现象。因此,想让理论批评有效,必须时刻对网络文学现场保持高度关注。这一现场不仅涵盖作品、作家、读者,还包括阅读、模仿、改写等环节。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创作者艺术手法完善和读者审美水平提升的结果,也是市场回报激励、跨媒介转型促成、创意写作教育提升以及文化政策引导的结果。因此,网络文学研究的在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网络文学研究,应当采取整体化和经验性的方法,即将文学理论视作一种社会科学,将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包含写作、出版、发行等环节的社会活动系统的研究方法。
网络文学一个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于,即时反映当下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因此,它在体现时代症候、表现时代主潮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文学理论研究追求对恒定性、规律性的把握,海量作品和缤纷的媒介话题不可能即时进入理论,但文学批评却可以积极针对代表性创作有所作为。当前我国从事网络文学专门研究的理论人才还不多,但批评和讨论话语却不少,学院批评、网络批评和读者议论共存,每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每一个发声群体都有自己的视野和出发点,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因此,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是文学话语,而是公共话语。对代表性网络作品的讨论,不能局限在批评家圈内,而要形成跨界、破圈对话的局面。
总之,有效的网络文学研究,应当强调在场性。要关注源于技术的媒介性,借助文学之外跨学科的整体性。要发掘故事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当代生活在作品中的投射和反映,聚焦具备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与现象,突破传统以单一作品和媒介形态为边界的研究视野,构建积极有效、让文本介入生活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
培育充满活力的创作土壤
□胡慧娟(晋江文学城副总裁)
中国的网络文学及其各类版权转化形式已经登上世界舞台,并取得了不俗成绩,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网络文学特殊的创作机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方面,中国的悠久历史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素材,这是中国网络文学独具的优势。而文字凭借其非具象化的特点,赋予读者更自由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构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画面。
另一方面,文字记录展示信息的高效以及创作成本的低廉也是一个长期优势。我们可以把灵光一闪的东西用文字迅速记录下来,并且很方便调出和阅读。网络文学相较其他基于网络传播的艺术形式,占用了更少的空间和成本,这让作者创作和平台运营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让更多作者、读者同步参与进来。
中国网络文学在海量生产力、低成本试错机会和海量“质检员”(读者)的多重优势基础上发展壮大,并不断拓展到更多领域。作为创作者,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作为平台,则要不断探索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近年来,晋江文学城筹备了“建党百年”“奋斗乐章”等多个主题征文活动,并将主题进行细分,让作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让作品在体现时代进步的同时兼具网文特性。此外,促进网络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发展,积极将作品推广到海外市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网络平台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题材各异、类型丰富的作品,让作者可以将爱好转换为创作动力,给予他们逐步摸索并发光发热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丰富整个行业的“存量”。事实证明,这种尊重创作规律的做法,可以促进网络文学多元化形态的形成,也是网文能在短短二十余年达到当下影响力的主要原因。
以晋江文学城为例,截至目前,已发表作品约590万部,签署各类改编(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万余部,成功拓展了包括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巴西、韩国、日本、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在内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输出4600余部次,输出形式包括海外实体书出版、海外电子书版权合作、网文改编作品海外传播以及直接授权海外合作方进行改编。
各类型网络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使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读物等形式的文艺作品有更多“养料”。在营养充足的前提下,更容易创作出“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同时,更多版权改编形式可以拓展“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让国外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主动接受、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
在秉持开放包容管理理念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守正创新。就平台而言,不要因为某类作品暂时不赚钱就砍掉或是不进行推荐,反而应该给予这类作品与读者见面的机会,也许它会成为下一个潮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作者创新,想办法让读者接受作者的创新,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土壤,让更多题材和作品拥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