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谏议坡往事

作者:夏孟珏   发表于:
浏览:81次    字数:253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1745篇,  月稿:6957

  谏议坡(国画) 作者:王明洲

  □夏孟珏

  (一)

  张庭坚的事迹,《广安州志》《四川通志》均有载,《二十四史》的《宋史》中还专门有《张庭坚传》,他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名声享誉天下。张庭坚(《广安州志》记作“廷坚”),字才叔,广安军(军,宋代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人,元祐六年(1091)进士。车婆岩下这片山坡,原先无名,张庭坚出仕以前住在这里,逝世后也安葬于此,民众才把这里称作“谏议坡”。这些情况,《四川通志》《广安州志》均有记载。《四川通志》:“张庭坚墓在广安州北五里。”“广安州北有谏议坡,盖纪念庭坚。”《广安州志》:“谏议坡,治北五里,旧名车婆岩,宋左正言张廷坚故居。”

  张庭坚年轻时苦读诗书,进士及第之后,先在四川地方上为官,后入朝任枢密院编修,徽宗时任右正言(谏议官)。《宋史·张庭坚传》载:“庭坚在职逾月,数上封事……”是说他多次上书,直言进谏。他上书言的什么事呢?先前,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一些弊端已经凸显,在宋哲宗时已被司马光变法所取代。这时部分大臣以希望宋徽宗继续推行王安石变法政策为名,实则结党营私。张庭坚上书,直接指出那些大臣的不良企图。这就招来那些大臣的尖锐对抗,将他树为政敌。但张庭坚为了国家社稷,完全没把这放在心上,并极力主张继续推行司马光变法,大赞“司马光变法因时变革,人心所归,(于国家)不为无补”。其直言得到了宋徽宗的赞同。

  《宋史·张庭坚传》又载:“庭坚为帝言司马光、吕公著之贤……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就是说他认为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苏辙是难得的人才,应该委以重任,让他们为国家多作贡献。“颇忤旨”三字的意思是:多次违背皇上的旨意。这说明他正直无私,敢于进言,无逢迎之心,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他还曾对当时大宋与吐蕃邻边的西北边防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名声传遍全国各地,深受老百姓拥戴,但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手握重权的官吏。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张庭坚铁骨铮铮,不愿卖身投靠,拒绝攀附邪恶权贵。《水浒传》中的奸臣蔡京,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先蔡京在蜀地任成都府知府时,张庭坚曾在他手下做事,两人关系不错。蔡京入朝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曾试图以高官厚禄拉拢才干超群的张庭坚为己所用。张庭坚置之不理。蔡京又找张庭坚的同乡去游说,还是未能如愿。因为张庭坚这时已看清蔡京的为人,知道他已被民众称为“北宋六贼”之一。“北宋六贼”是民间对六个奸臣的合称,即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他们六人基本上都是宋徽宗时期的重要大臣,在朝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对下滥用职权、鱼肉百姓,将民间弄得乌烟瘴气,满目涂炭。因而,张庭坚坚决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

  这当然没有好果子吃。《宋史》中说:“京大恨,后遂列诸党籍。”被列入“党籍”,就是被说成是结党营私的人。蔡京在皇帝面前大进谗言,张庭坚遂被疏远和冷落,不但不予重用,还被放到虢州“编管”,又一再贬到鼎州、象州,越贬越偏僻,处境也愈加艰难。到最后,张庭坚虽恢复了原来的官职,但也早过天命之年,垂垂老矣,不久就去世,终年57岁。其后,宋高宗赵构继位,追赠“徽猷阁直学士”,谥“节愍”。

  张庭坚的人品和才干,受到天下百姓的崇敬,家乡民众更是以他为荣。他逝世后归葬于广安车婆岩下,为纪念这位“忠鲠切真”的谏议官,从此后,这片既有张庭坚的故居,亦是其埋骨之地的山坡,就被称作了谏议坡。

  (二)

  四十多年后,另一位著名人物——诗人陆游来到谏议坡,哭祭张庭坚,写下感情激荡的《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一诗:

  春风疋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

  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

  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

  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那是南宋乾道八年(1172),诗人陆游被免去夔州通判,去往驻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手下当幕僚,途经广安。此时,满腔“壮怀激烈”爱国之情的陆游遭遇仕途不顺,而又眼看国势倾颓,自然心中悲愤难平。行途中又无人做伴,心中更生几多凄凉。

  到了广安,他想到这里有令他敬佩的先贤张庭坚的坟墓,于是前往墓前凭吊,追忆张庭坚光明磊落的人品和为国为民直言敢谏的事迹,并作诗赞颂张庭坚一心为国和宁折不弯的精神,其中“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既是陆游对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张庭坚的高度评价,也同时是陆游自己爱国为民耿耿心志的真实写照。

  (三)

  历史前行,岁月悠悠。又过了743年,来到1915年。其后几年,几乎每逢周末下午,谏议坡古驿道上都会出现几个少年的身影。其中一位,个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一双明亮的眼睛透着活泼和机灵。他就是少年邓小平,当时名叫邓希贤。

  那年秋天,刚满11岁的邓希贤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随后便开始了在县城的高小和初中的四年学习,过着集体寄宿制生活。他家住在协兴场附近,离县城约二十里。每逢周六下午放学以后,小小年纪的希贤和三两同学一道从这石板古道步行十几里回家;星期天下午,他又步行返校。家乡大地,乡间道路无数条,但北驿道这一段,是邓希贤走得最多的一条。在县城求学四年,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他数不清的足迹。

  从县城回家,出了北门口,沿当年的北驿道,走过洗脚溪小石桥,上九石坎,爬谏议坡,穿保安小街,过八角庙,再走几里平地,就接近协兴场口。再从北驿道往左边分路走几百米稍窄的石板路,就到家了。归途中,九石坎、谏议坡坡高路陡,上行颇为费力。车婆岩下谏议坡的路边有几棵大黄桷树,还有茶水摊,希贤和同学也会在此停留歇息。广安民众非常崇敬张庭坚这位北宋时了不起的家乡人,其事迹广为流传,希贤也完全可能听某些有学识的老人讲过,不知张庭坚为国为民仗义执言、宁折不弯的精神是否激起了他的敬佩之情呢?

  1919年夏,15岁的邓希贤带着行李,从邓家老院子出发,最后一次踏上这古道,从谏议坡走向县城,在渠江码头登舟,顺江而下,到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次年夏天即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投身革命,并改名为邓小平。

  如今,谏议坡下早已扩展为广安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谏议坡上没有开发,北驿道仅残存百来米一段。荒草遮掩的古道历经沧桑,深沉地躺卧在那里,似乎在无言地述说,述说着过往的事,追忆着来过这里的人…… 编辑:侯懿航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往事 谏议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