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元俊
如果不是晕车的缘故,或许我这辈子都不会认识猴儿沟,更不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的家乡位于川东邻水县,素有“三山两槽”之美誉。“三山”即明月山、华蓥山、铜锣山,它们既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又似一道分水岭,将邻水分成了东、西两槽。县城在西槽的鼎屏镇,而我的生长地则在东槽的一个偏僻小镇,与县城的“直线距离”30多公里。
那些年,老家只有两条通往县城的路,一条是可以坐车去,但在坐车之前,得先从老家的后背塆方向出发,向东徒步半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到街上,然后又从街上步行一个多小时的泥碎公路到石永区公所,再从石永乘车绕道柳塘、丰禾至袁市等乡镇,最后再经关河、梁板翻越铜锣山的卧龙坡至西槽的县城。那时,仅汽车单程行驶就需要约3个半小时。另一条是只能走着去,听说特别险峻难走,单程需要4个小时。可惜的是,我从小孩变成大人,连那两条路的脚印都没有去踏过。就在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踏出东槽半步时,却在1990年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我参加工作了,便有了去县城的机会。
第一次出远门是去县城开会,我是坐着车去的。那天,汽车在蜿蜒的泥碎公路颠簸了整整3个半小时,晕得我差点连黄疸都吐出来了。自那次晕车后,只要提起坐车,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但面对着县文化馆每月一次的文化例会,又不得不乘车去县城,每次刚走进汽车站,还没有上车,心里就开始作呕起来。哎,那个难受劲,甭提了。
当姐夫听说我晕车的那个难受程度之后,便给我指了一条比较捷径的“直路”。姐夫所说的“直路”,就是猴儿沟的那条山路。
第一次走“直路”去县城,是在姐夫的陪同下完成的。那天,出门一直朝西走,躺过无数条小河,翻过谢家大塆那道山梁子,进入长安乡“贵人槽”金垭村的铜锣山,才明白“直路”不直。
没有山就没有沟,猴儿沟也是如此。站在猴儿沟的山顶往下看,中间似一道万丈深渊的峡谷,由无数条长短不一的“梯子”连接而成。进城时,全是下山,下了一道“梯子”后便是一段稍微平整点的崎岖山路,然后又是下“梯子”,又是一段稍微平整点的崎岖山路。
下山容易上山难。当从县城返回老家,猴儿沟那无数条下“梯子”也就成了上“梯子”,下山也就成了上山,相对来说要艰难得多。好在那时年轻,进城返回后,用温热水泡一下脚,或睡一晚,第二日什么疲劳都没有了,精气神十足。
说来奇怪,第一次走猴儿沟,尽管山路崎岖特别难走,但却被那山清水秀所吸引,尤其是不再遭受那晕车之苦。初尝了行走猴儿沟的“甜头”之后,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从此不管是开会,还是出差,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风雨无阻。每次行走在猴儿沟往返的路上,每隔一、二百米,都能看见来来往往或三五个或七八个行人,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或徒步、或背着背篼、或肩挑担子的赶路人。
后来,随着行走猴儿沟次数的增多,我对猴儿沟便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猴儿沟山路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说很多年前,山这边和山那边是没有那些像“梯子”一样的路的,只能靠绳索翻山越岭偶尔到山顶上“会晤”一次。后来,为改变行路难,两地的村民分别发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挖山,逢沟搭桥,历经数年,才得以将猴儿沟这条山路用无数条“梯子”给连接起来了。从此,两边的村民不仅互通往来,还互通姻缘,因此有人将此路命名为“爱情之路”。还有一种说是这条路是红军打仗从此地路过,给开凿出来的,路边一岩石上雕刻的“创除险阻”四个字还清晰可见并可以佐证,于是也有人将此路命名为“希望之路”。
铜锣山猴儿沟环山一带在没有通公路之前,那条崎岖山路不仅连接了山这边的金垭、大堰、金钟和山那边的秀峰等村互通往来,也成了邻水县东槽片区古路、荆坪、柳塘等乡镇老百姓至县城的一条捷径,于是后来又有人将此路命名为“桥梁之路”。
后来,老家街上至石永也通了班车。再后来,老家不仅从街上到石永绕道丰禾、袁市那条泥碎公路也翻了身被水泥路取代了,而且从街上至袁市还重新“拉直”了一条水泥硬化公路出来,到县城的距离和时间较之前也大大缩短了,尽管如此,依然还是没有动摇和改变我坚持走猴儿沟的勇气和决心。
2008年,家乡的老百姓做梦也没想到,一条高速公路从老家小镇境内横穿而过,从此,老百姓跨上了高速公路的快车道,进城只需半小时。我也在众多人的“蛊惑”下,尝试着去“快速”了几次。一开始还有点轻微的晕车迹象,后来慢慢适应了,不仅不晕车,还越坐越舒服。从此,我向那条热恋了多年的猴儿沟挥了挥手,道了一声“再见”。我想,打败我不再去走猴儿沟那条山路的,不仅仅是老家那条快车道,还有时光。
如今,每当我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享受生活的便捷时,脑海里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猴儿沟的影子。“要是哪天还能去重走一回猴儿沟就好了?”
心动不如行动。2021年3月,当我回到阔别多年的“贵人槽”金垭村时,已分不清东南西北,就连进猴儿沟那条山路的入口也没找到。之前的泥碎路已延伸出无数条宽敞的沥青路,且条条公路通县城;低矮的草房全部被一幢幢小别墅取而代之;金垭村史馆、金垭乡村大舞台、农耕博物馆、知青陈列室等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映入眼帘……没想到,昔日比我老家还要贫穷落后的猴儿沟,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带动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向村里一老大娘打听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进山的入口。再一次站在猴儿沟的山顶上往山下看,只能看见路的影子了。此时,尽管已是三月天,但山上的春天要比山下晚半个季节,才开始苏醒,只有少许野山桃树含苞待放,石“梯子”上已长满苔藓和杂草。好在路是通的,还可以走。
出了大山,我已筋疲力尽,手上和脸上被荆棘刻上了少许伤痕。回望身后的猴儿沟,山更青,水更绿,但却不得不让我再次想起,“世上本来就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同样的道理,猴儿沟那条山路,只是因为再无人走了,便没了路。但那一条条新延伸出来的沥青路,其实就是通向猴儿沟人的幸福之路。
继续朝前走,遥望前面那一坡又一坡的桃林,朵朵桃花已开放在通往春天的路上。或许,这就是山下与山上的区别。
昔日的猴儿沟山路,曾经被命名的“爱情之路”也好,还是“希望之路”也罢,都被如今的“幸福之路”取而代之。
或许,再过些年,猴儿沟那条山路,将会被人们彻底忘记。又或许,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去走猴儿沟了,因为老家也有无数条像猴儿沟那样的幸福之路,通向四面八方。编辑:卢泠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