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故乡的小屋

作者:黄汉军   发表于:
浏览:122次    字数:152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0076篇,  月稿:7672

  每次回故乡,总要去看一看老家的小屋。

  这是一间矮小的小木房,四周砖墙,屋顶青瓦,高不超2米,面积约12个平方米,可它却装满了父母的勤劳,记录着弟弟回乡创业的故事。

  岁月匆匆,转眼就是二十多年。记得最初修建小屋是因为弟弟退役后回乡发展养殖,在老家承包了一块近10亩的囤水田养鸭、养鱼,方便看守;后因老家修建铁路,先前父母住的房屋被拆,父母就住进了这个小木屋。

  尽管房屋很小,但每年春节,我们一家都要回到这里,与父母一起过春节。

  记得2016年的春节,在小木屋里,两个侄女给父亲掏耳朵,一个用手机照亮,一个细心给爷爷掏,儿子则在后面观看,我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场景,记录这温暖的瞬间。

  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快3年了,我时常拿出这张照片,回忆父母操劳辛苦的一生。

  父母的一生,是勤劳苦寒的一生。

  父亲曾说,他小时候冬天没鞋穿,许多时候赤脚去干活,还时常吃不饱饭。

  打我记事以来,便见证了父亲的辛苦和勤劳,犁田、栽秧、打谷、翻地、种菜、养猪……可以说,中国大多农民吃过的苦,父亲都吃过。

  父亲为人善良忠厚,在家族口碑好。年轻时,家族中无论红白喜事、修房建屋,父亲总是那个最忙最累的人。

  父亲对母亲也极为关心,记得有一次父亲进城说起母亲的身体就流泪了。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我心里特别不安,也不知怎么安慰他,只好拨通母亲的电话,再次请父母来城里跟我们一起生活。可母亲还是那句话——“等把地里的庄稼收了再说吧!”

  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我们更多是在电话里相互牵挂,母亲总是在电话里叫我夜晚早些回家,在外应酬少喝酒;我最担心的是她的血压是否又升高了,我说得最多的话是让她不要再种庄稼、不要太劳累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吃。

  可从小勤劳节俭的母亲,怎会害怕生活的苦与累。在她的心里,想的都是我们这些儿女,想的都是我们的家。

  我怎会忘记——小时候,母亲每天早上五时起床,给我们煮早饭,我们上学后,母亲上山放牛割草,放学回家时常能吃到母亲从山上带回的野果,特别是野枇杷,至今难忘那个甜。

  我怎会忘记——在乡村工作时,每当逢场天,父母总会给我带来新鲜蔬菜,还有鸡蛋、大米、红薯等食品,帮我煮上午饭,尽管饭菜很简单,可我们吃得可口和开心。

  我怎会忘记——在帮助弟弟发展养殖的日子里,为了节约成本,少买饲料,母亲每天上山割草,一天能割四、五背篓。看着肥肥的草鱼抢食,父母的脸上也多了笑容。

  我怎会忘记——弟弟一家到镇上开店后,母亲夜里就住进鱼塘边的小屋守鱼,一个人帮弟弟守护鱼塘。那些日子里,也是我给母亲打电话最多的时候,因为我不放心母亲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休息,担心发生意外。

  如今,弟弟一家也来县城了,母亲一个人留守在老家,守护着弟弟的房子,守护着家乡的小屋,过着耕种的生活。养鸡、种菜,还种油菜、红薯、中药材和果树。让我们每年都能吃上家乡的红薯、菜油、土鸡蛋和水果。

  如今,小屋里堆满了母亲拾捡的柴草、树枝,已经没住人了,但母亲时常走进小屋,拿一些柴草,看看小屋。因为母亲忘不了那段留守小屋的日子,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要不,母亲怎会不顾患病的身体和我们的劝告,一个人行走二三里路上山挖半夏,好几次累得回家不想吃饭。

  要不,母亲怎会一个人播种庄稼,让本就带病的身体更加疲惫。

  要不,母亲怎会一个人留守故乡,守望小屋。

  守望小屋,如今成了母亲的一种日常。

  每次回故乡,我总要去看一看故乡的小屋,想找回一家人曾经留在小屋里的快乐、幸福时光。

  每次离开故乡,我总会想起许多像父母一样留守家乡的老人,想起他们耕种庄稼勤劳的人生。(黄汉军)编辑:黄潇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故乡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格言

查看更多人生格言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